本书描述的几个历史事件通俗易懂,与相关的资料叙述相同,应该内容真实可信。性价比好
在历史热中看不被热衷的改革
政论家马立诚先生曾这样总结:改革开放初期是文学热,进入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学热,后来又有一段争论热,现在则是历史热。 马先生在一次与雷颐先生的对话中曾经感叹农民起义也即阶级斗争引发的改朝换代,往往能导致一段时间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却并无对制度及技术创新的推动。 所以,在喧扰的历史热中,曾为青年报主笔的马立诚先生,放弃了宫廷秘史和才子佳人这些最为畅销的主题,饱蘸笔锋,选择了改革变法,将人们的目光引入了大热之中的冷门。而在已经不多的谈论改革的近些年的著作中,马先生又放弃了为帝王将相作传这种最易写的方式,不作擦边球的叙述。直接以白话形式的纪事本末体,立足于历代重大变法改革的滥觞、制度方针与实施手段和成果、后世影响之上。通过对社会当时发展程度的考察,探讨同为改革、变法,哪些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有哪些其实是“开倒车”。就像大多改革会进行的机构裁撤合并,有些确是“精兵简政”的措施,而另一些则是忽略实际需要的一刀切,仅为行政部门和当权者减少工作量而已。这就更为同类题材中罕有。以今人考察古人,不仅需要浸淫于可信的历史资料中,做全面的提炼性回顾,还需站在当时社会的统治与被统治阶层的目光以前瞻性的思维进行观察。这也正是很多作者不愿写,写不好总结历史上历次改革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作者以谈到的改革对症阐释如为何“休克”疗法难以有好的作用等,往往需要长篇理论解构的问题,亦对读者的思路拓展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 在本书的十三篇中,作者不仅是对每一次变法与改革做总体性的树立,同时将手术刀对准在开篇序言中即提到的问题,并非所有改革都是进步的。以相距两百余年的郑国子产和秦国商鞅变法为例。前者并不为人熟知,后者则在建国尤其是文革影响后,在教科书中被抬升到登峰造极的正面高度。 子产是在人民的咒骂中开始改革的,包括与其同时代的本国与他国贵族也不能理他。如“铸刑鼎”,即现代的公布法律法规,在当时被视为极其恐怖的行为,甚至遭到了郑国依附的晋国官员以及孔子的反对,正因为这从未有过的举措,使得贵族无法利用信息不对称压榨商人与新兴土地所有者,或随意裁量以残害奴隶、升斗小民。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透明度。使得原本极为鄙夷反对的晋国在看到郑国卓著的治理成效后,也在二十多年后开始对民众公开颁布成文法。且子产以罕见的魄力与胸怀,对在他国统治者必予严厉打击的聚众讨论政策现象也做出了时人难以想象的对策,改革绝不退缩,却同时支持社会舆论监督。这种严格执行变法贯彻实施,却又能容纳人们的反对意见,看似对立的宽严却得到了极好的统一,也称为千余年历史中的绝无仅有。 而按照线性发展论来看,两百余年后的商鞅变法自然应该相较子产更为进步。统一度量衡、组建地方政府系统、奖励开垦无疑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推动,在当世即取得了“诸侯莫敢卑秦”的效果,并成功统一了中国,使百姓十余年免受征战之苦。作者简要归纳了这些老生常谈的肇始原因。但商鞅钳制思想文化发展,对后世文化繁荣,创造力的积贫积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这次变法中不为人们重视的由田亩税改为人口税对后世赋税改革的影响,作者进行了极为精当的勾勒分析,将两百余年间的实质倒退以史料呈现于读者面前。这样拒绝热闹的脱口秀式样调侃的比较,对人们以为耳熟能详的改革实质的平实体察,皆出现于本书的每一篇当中。 ……关注现实,纳八方风云于眼底,又实事求是,取学术中立而包容的立场,不将个人爱憎情感最为研究对象而致使理性陷溺。正如鄢烈山先生对作者的评价,也是对这本再版数次的《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的精准考量。
本书描述的几个历史事件通俗易懂,与相关的资料叙述相同,应该内容真实可信。性价比好
在历史热中看不被热衷的改革
政论家马立诚先生曾这样总结:改革开放初期是文学热,进入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学热,后来又有一段争论热,现在则是历史热。 马先生在一次与雷颐先生的对话中曾经感叹农民起义也即阶级斗争引发的改朝换代,往往能导致一段时间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却并无对制度及技术创新的推动。 所以,在喧扰的历史热中,曾为青年报主笔的马立诚先生,放弃了宫廷秘史和才子佳人这些最为畅销的主题,饱蘸笔锋,选择了改革变法,将人们的目光引入了大热之中的冷门。而在已经不多的谈论改革的近些年的著作中,马先生又放弃了为帝王将相作传这种最易写的方式,不作擦边球的叙述。直接以白话形式的纪事本末体,立足于历代重大变法改革的滥觞、制度方针与实施手段和成果、后世影响之上。通过对社会当时发展程度的考察,探讨同为改革、变法,哪些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有哪些其实是“开倒车”。就像大多改革会进行的机构裁撤合并,有些确是“精兵简政”的措施,而另一些则是忽略实际需要的一刀切,仅为行政部门和当权者减少工作量而已。这就更为同类题材中罕有。以今人考察古人,不仅需要浸淫于可信的历史资料中,做全面的提炼性回顾,还需站在当时社会的统治与被统治阶层的目光以前瞻性的思维进行观察。这也正是很多作者不愿写,写不好总结历史上历次改革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作者以谈到的改革对症阐释如为何“休克”疗法难以有好的作用等,往往需要长篇理论解构的问题,亦对读者的思路拓展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 在本书的十三篇中,作者不仅是对每一次变法与改革做总体性的树立,同时将手术刀对准在开篇序言中即提到的问题,并非所有改革都是进步的。以相距两百余年的郑国子产和秦国商鞅变法为例。前者并不为人熟知,后者则在建国尤其是文革影响后,在教科书中被抬升到登峰造极的正面高度。 子产是在人民的咒骂中开始改革的,包括与其同时代的本国与他国贵族也不能理他。如“铸刑鼎”,即现代的公布法律法规,在当时被视为极其恐怖的行为,甚至遭到了郑国依附的晋国官员以及孔子的反对,正因为这从未有过的举措,使得贵族无法利用信息不对称压榨商人与新兴土地所有者,或随意裁量以残害奴隶、升斗小民。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透明度。使得原本极为鄙夷反对的晋国在看到郑国卓著的治理成效后,也在二十多年后开始对民众公开颁布成文法。且子产以罕见的魄力与胸怀,对在他国统治者必予严厉打击的聚众讨论政策现象也做出了时人难以想象的对策,改革绝不退缩,却同时支持社会舆论监督。这种严格执行变法贯彻实施,却又能容纳人们的反对意见,看似对立的宽严却得到了极好的统一,也称为千余年历史中的绝无仅有。 而按照线性发展论来看,两百余年后的商鞅变法自然应该相较子产更为进步。统一度量衡、组建地方政府系统、奖励开垦无疑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推动,在当世即取得了“诸侯莫敢卑秦”的效果,并成功统一了中国,使百姓十余年免受征战之苦。作者简要归纳了这些老生常谈的肇始原因。但商鞅钳制思想文化发展,对后世文化繁荣,创造力的积贫积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这次变法中不为人们重视的由田亩税改为人口税对后世赋税改革的影响,作者进行了极为精当的勾勒分析,将两百余年间的实质倒退以史料呈现于读者面前。这样拒绝热闹的脱口秀式样调侃的比较,对人们以为耳熟能详的改革实质的平实体察,皆出现于本书的每一篇当中。 ……关注现实,纳八方风云于眼底,又实事求是,取学术中立而包容的立场,不将个人爱憎情感最为研究对象而致使理性陷溺。正如鄢烈山先生对作者的评价,也是对这本再版数次的《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的精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