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 保护耕地读《立足饭碗 藏粮于地基于中国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护视角》有感
本书值得阅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把有限的耕地资源用足用好。手中有粮心不慌,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安全增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城乡居民碗中的食物对耕地的依赖性决定了在未来一定时期保护耕地就是保粮食安全
冉清红和岳云华教授《立足饭碗 藏粮于地基于中国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护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23年11月)一书,正是基于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构建人均耕地警戒值修正模型理论,深入探讨粮食安全与耕地关系、耕地保护的一部新著。本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特色有三。 一是耕地警戒值模型理论 1961-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的基本食物结构特征,而源于耕地的食物为居民提供的热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表明中国人碗中装的食物对耕地的依赖性60年来未变,耕地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保护耕地就是保障粮食安全。构建中国人均耕地警戒值模型,测算到2049年“保障食物总需求”所需的耕地总面积(17.96亿亩),与守住“耕地红线(18亿亩)”相比,虽然保护耕地数量能够满足“大食物观”消费对耕地需求量并略有盈余。但满足“吃饭”“食物总需求”“农业经济发展”3个目标所需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总面积及其变化不容忽视。把“耕地红线”保护好、利用好、全国城乡居民吃粮有保障、把饭吃好有保障、农业经济发展有保障。 二是新时代耕地保护理论 考虑中国人口-耕地-粮食国情,源于耕地的食物-土地类型关系研究中国人均耕地警戒值,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耕地警戒值,对指导区域耕地利用种植结构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耕地压力指数提出的耕地保护策略,为实践中推动耕地保护政策优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三是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研究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综合运用了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农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耕地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揭示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粮食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藏粮于地 保护耕地读《立足饭碗 藏粮于地基于中国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护视角》有感
本书值得阅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把有限的耕地资源用足用好。手中有粮心不慌,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安全增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城乡居民碗中的食物对耕地的依赖性决定了在未来一定时期保护耕地就是保粮食安全
冉清红和岳云华教授《立足饭碗 藏粮于地基于中国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护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23年11月)一书,正是基于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构建人均耕地警戒值修正模型理论,深入探讨粮食安全与耕地关系、耕地保护的一部新著。本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特色有三。 一是耕地警戒值模型理论 1961-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的基本食物结构特征,而源于耕地的食物为居民提供的热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表明中国人碗中装的食物对耕地的依赖性60年来未变,耕地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保护耕地就是保障粮食安全。构建中国人均耕地警戒值模型,测算到2049年“保障食物总需求”所需的耕地总面积(17.96亿亩),与守住“耕地红线(18亿亩)”相比,虽然保护耕地数量能够满足“大食物观”消费对耕地需求量并略有盈余。但满足“吃饭”“食物总需求”“农业经济发展”3个目标所需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总面积及其变化不容忽视。把“耕地红线”保护好、利用好、全国城乡居民吃粮有保障、把饭吃好有保障、农业经济发展有保障。 二是新时代耕地保护理论 考虑中国人口-耕地-粮食国情,源于耕地的食物-土地类型关系研究中国人均耕地警戒值,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耕地警戒值,对指导区域耕地利用种植结构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耕地压力指数提出的耕地保护策略,为实践中推动耕地保护政策优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三是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研究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综合运用了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农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耕地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揭示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粮食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