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文学通论
读者评分
4.9分

宋代文学通论

1星价 ¥38.5 (14.0折)
2星价¥38.5 定价¥27.5
商品评论(9条)
100***(三星用户)

皆是名家论作,品相全新,物超所值。

2020-06-26 15:29:43
0 0
***(三星用户)

河大这套书希望有一天可以收全

2020-05-12 01:19:30
0 0
图文详情
  • ISBN:781041368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618 页
  • 出版时间:1997-01-01
  • 条形码:9787810413688 ; 978-7-81041-368-8

内容简介

本书分文体篇、体派篇、思想篇、题材体裁篇和学术史篇。内容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代各体文学的历史地位;雅、俗之辨;尊体与破体等。

目录

绪论 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 一、宋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的型范 二、“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 三、“天人之际”的睿智思考与文学的重理节情 四、文化整合的恢弘气魄与重建文学辉煌、盛极而变 五、附论对外文化交流与宋代士人心态
展开全部

节选

后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宋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和进展,但从总体水平来看,似乎仍显薄弱。与邻近的唐代文学研究相比,所得成果较少,投入人力不多,研究力量颇弱;与宋史研究相比,在专题的开拓、理论的探讨乃至基础文献的整理等方面,也难望其项背。从宋代文学自身的研究格局而言,也有一些不平衡或学术空白之处,如时代上的重北宋轻南宋,文体上的重词轻诗、文,课题上的重大作家、轻中小作家,以及对文学现象、文学事实的研究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缺。这种情况,对宋代文学研究者是一种巨大的鞭策。改变这种不尽如人意的办法之一,是调整研究观念,更新视角,开拓思路,以期有新的突破。我们的写作即是就此作些力所能及的努力。本书以专题的方式组织整体框架,用以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两宋文学的概貌、特点、发展进程、历史地位和影响。这一条块明晰、各部分相对独立而又互为参证的有序结构,或可在现有通常流行的“以时代为序、以作家为中心”的教科书体例之外,更便于集中探讨一些文学现象的底蕴,便于从理论上总结某些规律性的问题,也便于表达我们学习宋代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和体会。探讨文学史的发展结构和历史脉络,是一个头绪繁多、包涵庞杂的任务。任何一部文学史,即便是*理想的文学史,都不可能代替文学史的全部研究工作,这就决定了文学史的编写体例和方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编写方法总是各有长处和优点,也都不可避免地各有其局限和盲点(如分体合编、上论下史以及*流行的以时代为序的编写体例等),我们需要各种体例的文学史,以收互补交参、相得益彰之效。本书还不是一部宋代文学的断代史,但也希望能在用各种方式编写文学史方面积累一些经验。我们的写作集体是个师生结合体。除我本人外,参加者都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从我攻读唐宋文学的博士或硕士学位。虽然全书的宗旨要求、设计构思是我拟定的,并由我通稿、定稿,但本书也是教学相长的产物。这一二年来,他们每每来到我的堆放杂乱、色调沉重的书房,倾心畅谈,切磋琢磨,似乎忘掉外面商业浪潮的烦躁,重新体验一下读书人作为学术文化传承者的社会角色,总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愿此书的出版,当作这段共同笔耕读写生活的温馨纪念。兹记各人分工执笔的情况如下(以章节先后为序):王水照:绪论。文体篇。吕肖奂:体派篇**章。聂安福:体派篇第二章。思想篇**章。杨庆存:体派篇第三章。题材体裁篇第三章。蒋安全:思想篇第二章、第三章。题材体裁篇第二章。朱 刚:题材体裁篇**章。结束语。陈 磊:学术史篇**章。吴河清:学术史篇第二章。时至今日,同学们有的已毕业离校,有的仍在继续攻读,但我们的研究工作还远未结束,毋庸说正刚刚开始——这个“开始”,对于已逾花甲之年的我来说,为时已晚,因而寄予年轻学人的期望,其殷切是不用言说的了。工水蔗1995年6月于复旦大学

相关资料

书摘 宋代士人对传统文化的吸取和整合,具有颇为恢弘的开放气魄,那么,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心态又是如何呢?这也是研究唐宋文化不同特点时的一个重要问题。主张以“开放”与“封闭”来分指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特点,其重要论据之一就是视其对外来文化采取何种态度,就是说,唐型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而宋型文化则具有“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对此,也稍加辨析,以作附论。 从宋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关系而言,当然不及唐代对外来文化的毫无顾忌的大胆而全面的吸取,这是无需争议的事实。唐时西北的“丝绸之路”,为输入西域文明打开了畅通的道路,宗教、音乐、歌舞、诸般技艺乃至衣食习俗等异质文化源源不断地西来,成为建构唐型文化的要素和基础之一;而两宋东南地区的海上交通,其便捷、先进(特别是指南针的发明、应用)也为前代所不及,输出的物品也以丝绸、瓷器为主,堪称海上的“丝绸之路”。从海外贸易的商业角度来看,丝毫不比唐代逊色,但在文化输入方面确实无法与之匹敌了。 宋朝颇称发达的对外交通线之所以限制在贸易商业的功能之内,而没有同时发展为文化输入的通道,其原因是复杂的。大要有二:一是唐宋两朝对外的政治、军事形势不同,因而对外的文化需求也不同。唐代,尤其是盛唐士人,对于强盛的国势怀有自信亦复自傲,便以充分开放的心态去吸纳外族的一切,以满足多方面的文化消费和多姿多态的文化创造的需要。然而,宋朝自建国之时起直至灭亡,历受辽、西夏、金、元诸族的巨大威胁,军事问题自始至终都是政治的首要议题和社会的症结之一,忧患和屈辱伴随着士人的心路历程。二是宋朝与诸族在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宋朝“积贫积弱”,在军事、财政上虽不称强大,却是当时东方文明的大国,其文化水平高高雄踞于周边诸族之上。就东北亚地区汉文化圈而论,辽、金、元等族尚处于向封建化过渡之际,显然不能依赖其原生态的部落文化来完成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高丽、日本也在进一步完善封建制的过程之中,他们都迫切需要宋朝汉文化的输入,这就自然造成宋朝的文化“出超”现象。 不错,宋朝士人常怀有一种文化优越感。苏颂等人的使辽诗中就有不少辽人慕宋的描写。苏颂《和过打道部落》“汉节经过人竞看,忻忻如有慕华心”,苏辙《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虏廷一意向中原,言语绸缪礼亦虔”,《渡桑乾》“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都带有以本朝为本位的强烈色彩。苏颂的使辽诗还认为在隆冬的辽境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