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50253880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187 页
  • 出版时间:2002-07-01
  • 条形码:9787502538804 ; 978-7-5025-3880-4

内容简介

书名: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环境微生物
著译者:王建国等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标准号:
出版日期:2002-7-1
印刷日期:2002-7-1
书号:7502538801
规格:平装16开
印张:
页数:187页
字数:

本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着重阐明了: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微生物在维护和推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以及微生物在环境治理工程中的作用原理。全书共分10章,分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1-9章为理论部分,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每章开头均有学习指南和学习重点提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每章穿插有[知识窗]阅读材料。第10章为环境微生物实验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实际技能,共设计了14个具体的环境微生物实验。每个实验均阐明了实验原理;设计了具体操作步骤和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同时配备了实验思考题。
本教材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环境保护和监测专业使用,也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相关的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给水、排水等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环境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绪论1
1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3
1.1环境微生物概述3
1.1.1微生物的特点3
1.1.2微生物在生物分类系统中的位置4
1.1.3微生物的分类和学名4
1.2原核微生物6
1.2.1细菌6
1.2.2放线菌13
1.2.3鞘细菌15
1.2.4蓝细菌17
1.2.5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18
1.3真核微生物19
1.3.1真菌20
1.3.2原生动物22
1.3.3藻类26
1.4非细胞型微生物29
1.4.1病毒29
1.4.2类病毒(Viroid)31
1.4.3拟病毒(Virusoids)31
1.4.4朊病毒(Virino)31
1.5微生物的生长32
1.5.1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32
1.5.2生长量的测定方法32
1.5.3微生物的生长曲线33
1.6菌种的退化及防治35
1.6.1菌种退化35
1.6.2菌种退化的原因35
1.6.3菌种退化的防治36
本章小结36
思考与实践38
2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41
2.1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41
2.1.1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41
2.1.2微生物在大气层中的分布43
2.1.3微生物在江、河、湖、海中的分布43
2.1.4微生物在其他物体上的分布44
2.2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及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45
2.2.1寄生关系46
2.2.2互生关系46
2.2.3共生关系47
2.2.4拮抗关系47
2.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48
2.3.1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48
2.3.2水分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49
2.3.3辐射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50
2.3.4氢离子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51
2.3.5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51
2.4消毒和灭菌52
2.4.1物理灭菌法52
2.4.2化学灭菌法55
本章小结56
思考与实践57
3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59
3.1微生物的代谢59
3.1.1代谢的基本概念59
3.1.2酶60
3.1.3微生物生长的能量来源61
3.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62
3.2.1光能自养型62
3.2.2光能异养型63
3.2.3化能自养型63
3.2.4化能异养型63
3.3微生物的营养要求64
3.3.1水64
3.3.2碳源64
3.3.3氮源65
3.3.4无机盐65
3.3.5生长因子65
3.3.6能源66
3.4微生物的培养基66
3.4.1微生物的培养基66
3.4.2培养基的配制原则67
3.5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67
3.5.1单纯扩散68
3.5.2促成(进)扩散68
3.5.3主动运输68
3.5.4基团转移68
本章小结68
思考与实践69
4微生物遗传学基础71
4.1DNA的结构和基因71
4.1.1基因的物质基础71
4.1.2DNA的结构71
4.2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73
4.3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74
4.3.1DNA的复制74
4.3.2蛋白质的合成76
4.4基因型、表型和突变77
4.4.1突变的现象77
4.4.2突变的诱发因素78
4.4.3突变的特点78
本章小结79
思考与实践80
5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82
5.1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途径82
5.1.1微生物分解多糖类的途径82
5.1.2葡萄糖降解84
5.1.3微生物分解脂类和蛋白质的途径87
5.2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88
5.2.1自然界中的碳素循环88
5.2.2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89
5.3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89
5.3.1自然界中的氮素循环90
5.3.2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90
5.4微生物在硫素循环中的作用91
5.4.1自然界中的硫素循环91
5.4.2微生物在硫素循环中的作用92
5.5微生物在磷素循环中的作用93
5.5.1自然界中的磷素循环93
5.5.2微生物在磷素循环中的作用93
5.6微生物转化矿物质的途径94
5.6.1微生物浸铜94
5.6.2微生物浸铀95
5.6.3微生物采金95
5.6.4微生物对其他金属的浸出95
本章小结97
思考与实践97
6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100
6.1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的巨大潜力100
6.1.1微生物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100
6.1.2对于难降解的污染物,微生物具有联合降解的群体优势103
6.1.3微生物具有不断更新的降解能力104
6.2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对微生物降解的影响104
6.2.1烃类化合物结构的影响104
6.2.2烃的衍生物结构的影响104
6.2.3不同C原子的影响104
6.2.4官能团的性质及数量的影响105
6.2.5分子量大小对微生物降解的影响105
6.3微生物对大分子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的一般途径105
6.4微生物对木质素的降解和转化106
6.5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和转化106
6.5.1微生物对烷烃类的降解和转化106
6.5.2微生物对烯烃类的降解和转化108
6.5.3微生物对芳烃类的降解和转化108
6.5.4微生物对脂环烃类的降解和转化110
6.5.5微生物对海洋石油的降解和转化111
6.6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与转化113
6.6.1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农药的一般途径113
6.6.2微生物对有机氯农药的降解和转化113
6.7微生物对其他合成有机物的降解与转化115
6.7.1微生物对合成洗涤剂的降解和转化115
6.7.2多氯?降慕到?17
6.7.3聚乙二醇的降解118
6.7.4增塑剂的降解118
6.7.5聚乙烯醇的降解119
6.8抗汞细菌在消除汞污染中的应用119
本章小结121
思考与实践121
7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124
7.1水体富营养化124
7.1.1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124
7.1.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26
7.2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种类126
7.3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和控制方法127
7.3.1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127
7.3.2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方法128
7.4其他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危害130
本章小结130
思考与实践130
8污水处理生物学方法132
8.1污水概述132
8.1.1污水的性质和分类132
8.1.2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133
8.1.3污水水质指标134
8.2废水生物处理法135
8.2.1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136
8.2.2活性污泥法137
8.2.3生物膜法141
8.2.4氧化塘143
本章小结144
思考与实践145
9废渣的生物处理方法148
9.1高温堆肥技术和厌氧发酵方法148
9.1.1高温堆肥技术(好氧堆肥法)148
9.1.2厌氧发酵方法149
9.2城市生活垃圾的生物处理方法150
9.2.1厌氧产沼方法150
9.2.2废纤维糖化技术150
9.3污水厂污泥生物处理技术发展趋势151
本章小结151
思考与实践152
10微生物学实验153
10.1微生物学实验的一般知识153
10.1.1实验须知153
10.1.2光学显微镜154
10.2实验部分157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的观察157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法157
实验三革兰氏染色法159
实验四芽孢染色法160
实验五荚膜染色法161
实验六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161
实验七环境中主要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165
实验八从土壤中分离和纯化微生物166
实验九微生物的平板菌落计数法169
实验十放线菌形态的观察170
实验十一酵母菌的形态观察171
实验十二霉菌的形态观察172
实验十三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检测173
实验十四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176
附录Ⅰ染色液的配制181
附录Ⅱ培养基的配制183
附录Ⅲ试剂和溶液的配制186
主要参考文献187
展开全部

节选

本书侧重阐明了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微生物在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推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以及微生物在环境治理工程中的作用原理。全书共分10章,分理论和实验二个部分。1~9章为理论部分,主要内容有: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微生物遗传学基础;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污水处理生物学方法和废渣的生物处理方法。第10章微生物实验,共计有十四个具体实验,每个实验均有详细的 。

作者简介

王建国,湖南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营销学、管理学和管理经济学教授、博导。职务:北京大学新市场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际mba与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mba和国际mba中心主任;任教: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 monash 大学;学位:monash 大学经济学博士,luven 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学士; 导师:张五常、黄有光、杨小凯、ian wills 等; 领域:营销学、管理学、管理经济学;文章:发表于jebo,jce,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 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从商:曾任香港华润公司和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高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