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与祖国和平统一
读者评分
5分

中华文化与祖国和平统一

1星价 ¥5.6 (4.3折)
2星价¥5.5 定价¥13.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7条)
司马萌***(三星用户)

中华文化与祖国和平统一,货已收到,包装完好,品质满意,非常喜欢,好评,继续关注!

2023-09-17 22:20:47
0 0
Cat***(三星用户)

库存的老书 品相不错

库存的老书 品相不错 内容很好!

2023-07-09 18:20:30
0 0
图文详情
  • ISBN:754301847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283
  • 出版时间:1999-01-01
  • 条形码:9787543018471 ; 978-7-5430-1847-1

内容简介

海峡两岸文化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两岸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差异。究其历史渊源,有中国近代文化观的分歧,也有中国现代史上国共两党文化观的影响。两岸意识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政治文化中关于国家继承原则、主权观念、统一模式和途径等关涉国家统一根本观念的差异,研究中华文化与两岸统一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国两制”基本国策是求同存异的国家统一观,它尊重两岸历史和现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主张国家主权与治权统一,强调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长期并存,谁也不吃掉谁,使两岸早日实现统一,全面振兴中华民族。香港回归和澳门即将回归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其可行性,它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台湾当局的“国家统一”观的实质是坚持“两个中国”立场,主张两岸“分裂、分治”,谋求国际社会“双重承认”,成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大障碍。“台独”思潮是台湾岛内外少数极端分子以脱离中国、成立“独立国家”为目标的民族分裂思潮,无论“显性台独”还是“隐性台独”,无论“激进台独”还是“务实台独”,都反对一个中国原则,散布“台湾入不是中国人”的论调,主张“台湾公民自决”,并以“公民投票”和“加入联合国”为主要途径,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以达到“台湾独立”的目的。“台独”作为政治文化中的一个毒瘤,与国家生存利益、国家安全利益冲突,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大内部隐患。
  海峡两岸的经济政策是经济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两岸间经济互动得到充分体现。两岸经济政策与经济互动的发展程度,是两岸两种社会制度能否和平共处的标志,是两岸经济文化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尺度。袒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的经济政策是“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组成部分,具有主动性、开放性、进取性特征,它不仅考虑到两岸共同的经济利益,而且考虑到两岸统一的政治利益,即通过两岸经济互动来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扩大两岸经济利益共同点,*终实现两岸统一和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台湾当局对祖国大陆的经济政策则十分保守和被动,总是落后于.台湾工商界的意愿和两岸经济互动的现实。面对台湾投资环境恶化、大陆经济对台湾表现出的强劲吸引力和台湾工商界进入大陆寻求发展的状况,台湾当局逐步由以禁为主演变为导多于禁,以解脱台湾的经济困境。目前,两岸经济互动虽具有非直通性,但经济互动使两岸经济结构与规模得到改善,经济互利互补性得到增强,并形成两岸产业分工关系,取得由民间到官方的突破性进展。当前台湾当局谋划与大陆经济脱钩,两岸经济互动又缺乏立法,这是两岸经济互动必须注意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两岸经济政策与经济互动对于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意义,不断改善祖国大陆的投资环境,加强两岸经济协作,进一步促进两岸的经济互动。

目录

前言
**章 中华文化概论
 **节 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体系
  一、中华文化的内涵
  二、中华文化的体系
 第二节 中华文化的发源与生成
  一、中华文化的萌生
  二、中华文化的定型
  三、中华文化的成熟
 第三节 中华文化的特征
  一、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二、中华文化的阶级性
  三、中华文化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
第二章 海峡两岸文化的血缘关系
 **节 海峡两岸血脉相通的历史文化
  一、史前时期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关系
  二、秦汉至宋元时期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关系
  三、明清时期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关系
  四、日踞时期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关系
 第二节 儒学与海峡两岸的文化根基
  一、传统儒学向新儒学的转变
  二、儒学在祖国大陆
  三、儒学在台湾地区
  四、儒学与海峡两岸的文化发展
 第三节 海峡两岸文化的民族形式
  一、共同的汉字、汉语和书面语
  二、共同的民族艺术形式
  三、共同的民俗文化传统
第三章 海峡两岸文化观的历史渊源
 **节 中国近代文化观的滥觞
 第二节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文化观
  一、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思想文化精神
  二、民权节 制治权的政治文化结构
  三、发展实业和重视民生的经济文化模式
  四、“知难行易”的哲学文化基础.
 第三节 蒋介石“三民主义”文化观透视
  一、法西斯主义的政治文化
  二、四维八德与国民军事化的道德文化
  三、“抗战救国”的国民精神
  四、民生与国防合一的经济文化
  五、所谓“力行哲学”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文化
 ……
第四章 海峡两岸政治文化——国家统一观比较
第五章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经济政策与经济互动评析
第六章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结束语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中华文化概论
  第二节 中华文化的发源与生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一个不断更新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国社会生产方式对于文化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对于文化嬗变过程施加着重要影响,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华文化以其历史承传为经,以多元开新为纬,蕴含着丰富卓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堪称人类文化的瑰宝。厘清中华文化源流的基本脉络,对于体认中华文化精华和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颇有裨益。
  一、中华文化的萌生
  史前170万年旧石器时代的云南元谋人至史前7000年中石器和新石器交界时代的四川资阳人,在其衍生中以火为能源,使用打制磨制石器、骨器以及弓箭、木桨、渔叉等作为狩猎、渔猎和农耕工具并凿井汲水,烧制陶漆器,绳之以兽牙、贝壳、石珠为装饰品,创造了*初的古朴文化。这是中华文化发源的基础。
  中华文化发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及同期其它文化的交汇时期,是伴随“华夏族体”的形成而创立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两大主要起源区。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时期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早期文化时期,大体存在着西北华夏集团(河洛民族)、东方东夷集团(海岱民族)、南方苗蛮集团(江汉民族)三大集团,亦相应地存在着三大文化区。
  河洛文化区位于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前仰韶文化(前6000年-前5400年)、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以及河南龙山文化、先周文化(前2900年-前2000年)是其代表。中华民族的始祖是炎帝族(因姜水而得姜姓)、黄帝族(因姬水而得姬姓)。炎黄两族之问多次发生争斗,后来两族各有一部分东移,炎帝沿着渭水、黄河发展到今天的豫南、豫冀鲁、湘鄂交界地区,黄帝族沿着北洛水、渭水、黄河北岸发展到今天的中条山、太行山、京、冀一带。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