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07318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4
  • 出版时间:2008-03-01
  • 条形码:9787208073180 ; 978-7-208-07318-0

节选

章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
利条件。但是,当前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仍将是我
国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实施积
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坚
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
扩大就业。
    **节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重要着力点。就业问题的解决,是衡量一个执政党、一个
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治国水平的重要标志。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
之本的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使实现比
较充分的就业成为国家规划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实现促进就
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当前加快工业
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
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
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因而,就业压
力相当大。
**,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会继续,预计每年供求缺口在1200万人
左右。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的就业目标是
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高出“十五”期间
各4000万人的计划,也高出实际“十五”期间完成的4000万、4500
万指标数字。“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与“十
五”计划相同,但高于2005年实际完成的4.2%数字。因此,总体
就业形势仍然是比较严峻的。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2006年全
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长22%。据有关方面
估计,全年全国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约为166.5万人,比上年实际就
业减少22%,总量矛盾进一步加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
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中西部地区需求有小幅增长,东部
地区受人口控制等因素影响,需求增长放缓。同时,初高中毕业生
就业缺乏政策支持,应引起更多关注。
    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十一五”规划纲要提
出未来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的预期目标,意味着“十一
五”时期平均每年要转移900万人。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市场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因
此,完成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另外,
近年来迅速增加的失地失业农民,也亟须纳人就业政策的扶持
范围。
    第四,再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特别是困难地区、困难行业
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2007年是国有企业实施政策
性关闭破产的*后一年,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需要作出*后
的努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措施,又会产生新的失
业。此外,中西部地区还有一大批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
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目标任务仍将十
分艰巨。    .
    第五,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
加。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
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就业
增长产生影响;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总之,我国面临着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
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的三峰叠加局面,劳
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基本就业格局没有改变,劳动者总体素质不
能适应就业需要的主要矛盾继续存在。因此,我国今后一段时期
就业结构性矛盾仍会不断加大,困难群体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
存将进一步加剧。同时,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和全球化,对我国就
业工作的影响也会不断加大,失业风险会经常出现。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解决好就业
再就业问题意义十分重大。2020年,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主
要目标是:劳动者平等选择就业,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合理
流动,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规模适度,城乡就业人员总数达到
8.;4亿左右,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7%;就业结构更趋合理,第
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低于30%,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
大幅上升;劳动者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就业人员和技
术工人比例大幅上升,就业人员素质基本达到工业化要求。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青连斌,1961年生,湖南宁乡人。
1984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系,1986年毕业
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同年入职中共中央党
校。1999年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共中央党校
教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兼
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建设、社会结
构、社会政策等。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项目十余项。在《社会学研究》.
《求是》等杂志以及《人民日报》等报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