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

包邮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

¥33.2 (8.3折) ?
1星价 ¥33.2
2星价¥33.2 定价¥4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32154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08-11-01
  • 条形码:9787543215467 ; 978-7-5432-1546-7

本书特色

《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如何宏观而又精细地描述这一变革进程,找寻其中的驱动力量,互动结构,作用机制,在努力进行理论解释的同时,评价其得失成败,探讨改革的未来课题,必然是《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需要着力的地方。

内容简介

中国改革的成就之一,就是企业界的总体面貌变性了!当年有国企、集体、乡镇企业;如今,是上市国企、外资企业、民营集团等等;与此同时,从工厂制到公司制,从垂直生产管理到现代企业管理架构;中国企业经历了产权制度与管理架构的双重革命。如何宏观而又精细地描述这一变革进程,找寻其中的驱动力量,互动结构,作用机制,在努力进行理论解释的同时,评价其得失成败,探讨改革的未来课题,必然是本课题需要着力的地方。

目录

1 回归“企业家的企业”:测评中国企业的转型与成长
1.1 引言
1.2 企业改革政策架构的形成
1.3 中国企业的分类
1.4 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和发展打分
1.5 回归“企业家的企业”:一个总体描述
2 中国企业改革的政策、理论与经验:总括式描述
2.1 引言
2.2 企业改革政策的早期逻辑:1978—1992年
2.3 战略性地改组改制国有企业:1993年之后
2.4 呼声与影响:经济学家的早期角色
2.5 企业改革和中国的经验:从政策研究到实证研究
3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嬗变
3.1 乡镇企业的崛起之路
3.2 乡镇企业崛起的逻辑
3.3 乡镇企业成长逻辑的一个诠释:来自山东华盛集团的案例
3.4 转制的经验
3.5 结束语
4 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道路:进程与模式
4.1 “小的并非美好的”
4.2 改制的本土模式
4.3 回归“企业家的企业”
4.4 结束语
5 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现代化转型
5.1 回眸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
5.2 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分类
5.3 改造大型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
5.4 创业型国有企业的改制历程
5.5 大型国企的“走出去”战略
5.6 大型国有企业的政治遗产
6 私营企业的成长:政策、现状与集聚模式
6.1 导引:私营企业的含义
6.2 政策的变迁
6.3 私营企业的发展:几个特征事实
6.4 产业集聚:私营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探讨
6.5 产业集聚的案例
6.6 私营企业的融资与金融制度建设
7 中国的外资公司:进入、扩张与转型
7.1 劳动力成本是重要的:外资公司进入中国的一个简单解释
7.2 回眸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7.3 外资公司在中国的演进模式:观察和分析
7.4 变化与回应:外资公司的战略转型
8 新型企业和中国新生代企业家的成长道路:回顾与解读
8.1 引言
8.2 创业精神与制度选择:一个经济学的框架
8.3 “新经济”在中国
8.4 新生代的企业家:他们选择和创造制度
8.5 新型企业家的崛起:我们知道了什么?
8.6 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1 回归“企业家的企业”:测评中国企业的转型与成长
1.1 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做大增量,盘活存量”的经验主义的改革模式,一方面通过鼓励非国有制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和扩张,积极改善了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把国有企业置于竞争性的市场中;另一方面通过国有部门内部持续不断的放权让利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对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激发了体制外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热情,使得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竞相创办起自己的企业而成为企业家;同时也逐步让附属于政府的工厂式的大量国有企业转型成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公司制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大量改制还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现代化,都使企业的价值和市场主体地位得到了确认,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经营主体的地位也得到了制度的认同,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变成为了“企业家的企业”。
作为开篇,本章的目的就是对3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转制、转型以及非国有企业的崛起给予总括式的描述和评价,而本书后面各章则提供专题式的更为深入的记录与讨论。
本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第1节引言后,第2节简单地讨论了30年来的企业改革政策的演变路径;第3节从概念上给出一个用于解读中国企业转型的分类学,这个分类反映出中国企业改革的重要经验和模式,那就是中国的改革允许地方和经济区域在改革和转型中保持策略和形态的差异化;第4节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企业的转型和发展的水平进行总体的测量和评价。
1.2 企业改革政策架构的形成
解读中国30年来的企业改革和转型,非常重要的一个角度是回顾和厘清企业改革政策的演变过程。由于中国的改革遵循了经验主义的原则,从政策的演变本身就可以捕捉到企业改革和企业转型的经验信息。事实上很多政策的出台是由地方改革的自发实验诱导出来的。
总的来说,中国的企业改革政策经历了两大阶段。可以大体上把1978—1992年划分为**阶段,而把1993年以后定义为第二阶段。**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主要区别是,在**阶段由于缺乏对企业改革的整体思路和方案,企业改革采取了典型的经验主义的方式,以各地方的企业改革为经验基础,不断总结和推广地方的经验。从思想上说,这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是改善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在不触动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改进企业的生产率成为各地方开展企业改革的主要实验。我们把这个阶段定义成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阶段。
地方上的这个实验来自1978年四川省的6家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实行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实验,却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先河。四川省这6家企业的实验的成功坚定了政府推广这一企业实验的决心。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总结了四川省国营工业企业改革试点的经验,决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领导地下放原先过于集中的权力,赋予地方和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会议还强调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意义。
这么一个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政策在扩大产量和提高生产率方面很快取得了成效。但是,它却触动和改变了政府和企业之间原有的利益格局。在分配中,企业利益的比例逐步高于了国家利益的比例。这显然是因为企业的扩权实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财务约束条件。在20世纪80年代,几次通货膨胀的爆发都是因为企业将较多的收益用于发放工资和奖金,出现了被经济学家称为“消费基金膨胀’’和“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反复出现诱导了企业改革政策在此之后的演变。没有这个现象,我们就不能理解企业改革政策历经“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严权制度改革的演变逻辑。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可以代表企业改革政策演变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它也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由单纯地进行激励机制的改革转入变革产权关系和进行企业制度转型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一种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国有企业改革的思想逐步形成于经济学家的队伍中。这就是对国有经济的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快获得了政府的接纳。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这个战略调整的思想为基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战略。l996年,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经贸委又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意见》,对放开国有小型企业的改革作了全面部署。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应实行“国家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的管理模式。此后,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成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5年4月29日,为了进一步实现国有企业的重组和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9月12日,40家公司宣布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程序。2006年4月,证监会就《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规定股改完成半年以上的公司方可实施再融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9,首次公开募股)将率先在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市值占比达到一定比例的省区启动,开启大中型型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大门。
1.3 中国企业的分类
30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型、转制以及新一代企业家的崛起与创业,还有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构成了一幅多彩的中国企业的图画。本书接下来的章节就将分别记录和展示这些不同企业类型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以后诸章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将把企业改革和企业发展所涉及的企业类型做一适当的分类和概括。除了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非国有企业之外,企业改革政策中还包
括了传统类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地方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中央企业的现代化。毫无疑问,形成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推进这些企业的改革也许就是中国企业改革历程中*值得记述的东西。
1.3.1 私营企业
中国的私营企业在概念上比较含糊,没有确切的含义。实际上,《中国统计年鉴》及大部分省市的统计年鉴上使用的是“私营企业”的称谓,但《广东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中则使用“民营经济”的定义,也有一些年鉴中使用“个体私营企业”将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揉合在一起进行定义,还有一些年鉴将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及集体控股企业之外的全部内资企业称为“非公有制企业”,实际上也是指私营经济。
在20世纪50年代初,旧中国存续下来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而消亡。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私营企业又逐渐恢复。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改宪法的方式承认了私营企业的合法地位、合法权益,并在此后由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从而使得私营企业在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下健康发展。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社会环境又发生了较大变化,私营企业进入了先下降后缓慢发展的时期。1992年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出台,私营企业才真正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1.3.2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段时间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颇受关注的现象。经济学家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乡镇企业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出现,其前身是人民公社时期由公社或生产队创办的社队企业。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日渐突出,在沿海一带,为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粮食生产,各地竞相发展工业企业,以工养农,社队企业得到了重新发展。这是乡镇企业的早期原型。
在中国,乡镇企业以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为典型,通常被称为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另外,由于各地区的自然区位和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也有“温州模式”、“晋江模式”与“平定模式”等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
1.3.3 外商投资企业
30年来,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了7000亿美元,外资企业的数量达60万家。30年间,为了吸引外资,中国也不断调整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总体上看,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可以描述为一个制度环境变革、区域空间渐进开放、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外商投资战略之间相互促进与演化的过程。投资环境的变化创造了投资机会组合的改变,诱导出外资企业在投资方式、地域空间、来源地与进入行业等方面的演进路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主要方式由*初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发展为以外商独资为主;在投资的地理空间分布上逐步形成省域层面、城市层面及以开发区为中心的聚集分布模式;所投资的行业一开始由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后来发展到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所占比重快速提高的新的格局。
*近这些年来,外商投资企业经过几十年在中国的发展,逐步融入了当地经济,开始从单纯的“制造车间”发展成为可以独立进行研发、生产、销售的自主经营的公司,部分跨国公司选择成为一家中国法人公司。
1.3.4 中小型国有企业
在中国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实验中,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案和实验方法是*丰富、*多样和*成功的。绝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各种适当的方式被地方政府改制或者出售。指导地方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它是在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被明确提出的。其中,对于“放小”作了如下解释:“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旖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区别不同情况,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改组步伐。”
1.3.5 信息科技型企业
信息科技型企业是中国企业群体里*国际化的队伍。它们的崛起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

作者简介

张军,1963年生。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他1992年在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1995年间分别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 和“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US 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China)提供的奖学金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 和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以来,他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东京都立大学、韩国庆北国立大学、联合国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UNU-WIDER)、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等做访问研究员和客座教授。他是中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中国的工业改革、经济增长和当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用中文和英文在包括《经济研究》、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East Asian Review等在内的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他*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2003)和《组织、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2004)和《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2005)等。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评论和观点频繁见之于国内外重要的媒体。他还是Project-Syndicate、《经济观察报》、《上海证券报》等多家财经专栏作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