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人画思想探源-以北宋蜀学为中心

中国文人画思想探源-以北宋蜀学为中心

1星价 ¥20.9 (5.5折)
2星价¥20.9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31144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47
  • 出版时间:2009-10-01
  • 条形码:9787500311447 ; 978-7-5003-1144-7

内容简介

《中国文人画思想探源:以北宋蜀学为中心》从全新的视角剖析了宋代文入画意识的价值取向、建构特点及其内部联系,揭示了蜀学思想对文人画内在品格建构的深层影响,阐述了北宋文入画的审美特点及其对于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深远历史意义。《中国文人画思想探源:以北宋蜀学为中心》作者认为,文人画意识的兴起,与北宋中后期蜀学思想的兴起及元佑文士集团的形成密切相关。元祜文士集团在绘画艺术上的一系列主张表现出鲜明的文入画意识,提出了与新的时代精神与审美思潮相符合的思想,为文入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推动中国绘画逐步从较为单一的造型艺术发展成诗书画印交融发展的综合造型艺术。

目录

总序/程大利
序/陈振濂
绪论
一、本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二、本课题的外研究现状
三、本书的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
章 北宋中后期学术思想发展的新趋势与宋学的兴起
节 文士阶层与宋学的发展
一、崇文思潮与文士阶层的形成
二、北宋士风的演变及其特点
三、宋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蜀学的兴起与元佑文士集团的形成
一、蜀学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二、蜀学的异端性质及其思想特点
三、元祜文士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二章 北宋诗新运动与蜀学文艺观的发展
节 北宋诗新运动与蜀学文艺思想的发展
一、宋初田锡、穆修的文艺思想
二、欧阳修的文艺观及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蜀学与洛学在文道观上的分歧
一、洛学的文道观
二、蜀学的文道观

第三章 蜀学思想与北宋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节 蜀学思想与文人画尚“淡”审美倾向的关系
一、梅尧臣的“平淡”论与欧阳修“平淡”论的异同
二、苏轼推崇“平淡”的审美倾向与文人画艺术的内在联系
三、苏轼推崇“平淡”的审美倾向源自于蜀学思想影响
第二节 蜀学思想与文人画尚“韵”审美倾向的关系
一、北宋时期文艺“气韵”论重心由“气”向“韵”的转移
二、苏轼、黄庭坚、范温等对艺术之“韵”认识的深化
三、北宋尚韵审美趣尚与文入画艺术的内在联系
四、元祜文士集团尚韵的审美倾向来自于蜀学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逸品”绘画观的倡导与确立
一、从黄休复到邓椿:逸品观的发展与确立
二、蜀学思想与文人画逸品观的内在联系

第四章 蜀学思想特质与北宋文人画审美创造的特点一
节 蜀学的权变思想与文人画创作的“物化”论
一、苏轼的“物化”论是对文人画审美创造特征的深刻洞察
二、苏轼的“物化”论与文人画艺术的发展
三、苏轼提出的“物化”论与蜀学思想的关系
第二节 蜀学的权变思想与文人画创作的“随物赋形”论
一、“随物赋形”论为文人画创作提出了新的方启示
二、“随物赋形”论与蜀学变化观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蜀学的杂学特质与“诗画本一律”的绘画观
一、蜀学的杂学性质与文士“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的审美倾向
二、北宋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变化

第五章 北宋文人画意识对南宋与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节 北宋文人画意识对南宋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北宋文人画意识对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结语
附录宋元书画篆刻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寿勤泽,笔名林泽,1962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六峰山麓,幼喜丹青,沉醉翰墨,擅长篆隶书与写意山水画,现任浙江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长期致力于中国出版史与中国艺术史研究,著有《宋代士夫画与士风研究》、《礼乐文明与两宋绘画》、《宋元绘画大事年表》、《元代士风与文人画研究》、《士大夫与中国画》等,已出版《浙江出版史研究——民国时期》、《百年巨变》、《王冕集校注》、《唐诗三百首新注》等著作。《百年巨变》一书于2000年获得冰心奖大奖,先后为国内多家报刊连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