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211402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16开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09-12-01
  • 条形码:9787112114023 ; 978-7-112-11402-3

本书特色

本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山西城乡聚落的构成要素、类型、结构和空间布局特征;详尽介绍了山西不同地域民居的形态与风格;归纳总结了山西民居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成就;*后对山西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合理性建议。适于建筑专业人士和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山西的历史地理、农耕区划、语言系统,以及民居建筑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特征,对山西民居的地域分区进行了科学界定;从聚落研究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山西城乡聚落的构成要素、类型、结构与空间布局特征;详尽介绍了山西不同地域民居的形态与风格;简要归纳总结了山西民居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成就;*后对山西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目录

总序
前言
**章 绪论
**节 自然环境述略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特征
三、地质条件
四、资源情况
五、气候分区
第二节 人文环境述略
一、历史沿革
二、史前聚居
三、民族熔炉
四、京师锁钥
五、社会意识
第三节 山西民居地域分区
一、分区依据
二、地域分区
三、民居分区与今日政区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 聚落格局与空间形态
**节 城镇聚落
一、城镇聚落的类型与布局
二、城镇聚落的街巷系统
第二节 乡村聚落
一、乡村聚落的选址
二、乡村聚落的布局形式
第三节 聚落居住模式
一、聚落中的民居形式
二、城镇居住模式
三、乡村居住模式
第三章 传统聚落中的公共建筑
**节 公共建筑的类型及其意义
一、祠堂是传统聚落中血缘关系的纽带
二、村庙是传统聚落中多神信仰的载体
三、戏台是传统聚落中迎神赛戏的处所
四、店铺是传统聚落中业缘关系的体现
五、书院是传统聚落中耕读传家的圣地
第二节 公共建筑的形态与风格
一、源于住宅 空间形态民居化
二、窑房合建 构造形态地方化
三、小筑大观 视觉形态个性化
第三节 公共建筑在聚落中的景观作用与形态处理
一、公共建筑在聚落中的位置经营
二、公共建筑在聚落中的景观作用
三、公共建筑在聚落中的形态处理
第四章 晋西民居
**节 住屋的形式及其演变
一、橫穴居室与竖穴居室
二、靠崖窑与半地坑窑
三、锢窑与木构房屋
第二节 院的构成和类型
一、院的构成要素
二、院的空间组合类型
三、院的物质功能与空间属性
第三节 晋西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一、气候条件、信仰习俗与晋西民居的空间形态
二、自然资源、建造技术与晋西民居的构造形态
三、环境景观、审美意识与晋西民居的视觉形态
第五章 晋南民居
**节 晋南地区概况
一、晋南的历史沿革
二、晋南的自然环境
三、晋南的乡俗民风
第二节 晋南民居的特征
一、晋南民居的类型
二、晋南民居的一般特征
三、晋南民居的造型特征
第三节 晋南民居实例
一、襄汾县汾城镇民居
二、襄汾县丁村民居
三、万荣县闫景村民居
第六章 晋中民居
**节 晋中地区概况
一、晋中的自然环境
二、晋中的人文环境
三、晋中的民风
第二节 晋中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一、晋中民居的类型
二、晋中民居的布局
三、晋中民居的造型特征
第三节 晋中民居实例
一、孝义宋家庄
二、阳泉小河村
三、祁县乔家堡村
四、榆次车辋村
五、太谷北洸村
六、平遥段村
七、祁县渠氏宅院
八、灵石静升镇
第七章 晋北民居
**节 晋北地区概况
一、晋北的自然环境
二、晋北的历史沿革
三、晋北的人文特色
第二节 晋北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一、晋北民居的建筑类型
二、晋北民居的一般特征
三、晋北民居的造型特征
第三节 晋北民居实例
一、大同县落阵营村吕家大院
二、代县阳明堡镇民居
三、定襄县河边村阎锡山故居
第八章 晋东南民居
**节 晋东南地区概况
一、晋东南的地理环境
二、晋东南丝绸与煤铁产业
三、晋东南的民风
第二节 晋东南民居的类型与布局
一、晋东南民居的居住形式
二、晋东南民居的布局特征
三、晋东南民居的地域特征
四、晋东南民居的建筑造型
第三节 晋东南民居实例
一、高平市良户村
二、阳城县上庄村
三、沁水县郭壁村
四、阳城县皇城村
五、沁水县窦庄村
六、沁水县湘峪村
七、阳城县郭峪村
八、沁水县西文兴村
第九章 山西民居的营造技术与艺术
**节 山西民居的技术经验
一、山西民居防潮、排水技术
二、山西民居的采暖、防寒技术
三、山西民居的防火、抗震技术
四、山西民居的防卫技术
第二节 山西民居的装饰及其象征性表达
一、象征表达的观念性题材
二、象征表达的常用手法
三、象征表达的物态载体
第三节 山西民居的细部构造
一、山西民居的细部特征
二、山西民居的建筑构件
第十章 山西民居的保护与传承
**节 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山西民居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类型和基本要素
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体系的建立
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原则及措施
四、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山西民居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的山西民居
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概念、类型及其确认体系
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体系的建立
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原则
第三节 山西民居保护与传承
一、山西民居的保护原则
二、山西民居保护案例分析
三、对山西民居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节选

《山西民居》根据山西的历史地理、衣耕区划、语言系统,以及民居建筑的內部结构与外部表现特征,对山西民居的地域分区进行了科学界定;从聚落研究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山西城乡聚落的构成要素、类型、结构与空间布局特征;详尽介绍了山西不同地域民居的形态与风格:简要归纳总结了山西民居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成就:*后对山西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合理性建议。本套丛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元鼎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为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国內专家。全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可供建筑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民族学工作者、历史学者、美术工作者和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王金平,1966年生,祖籍山西省孝义市。1988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1997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破格晋升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2005年聘任太原理工大学教授,1993-2008年,任建筑历史与理论教研室主任,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山西省城镇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城市建设专家组副组长。多年来,一直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中国建筑历史”、“民用建筑设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空间概论”等课程,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研究项目5项,完成建筑设计任务60余项。获得各项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建筑入口》、《山右匠作辑录》等。
徐强,1970年生,祖籍广东省五华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教研室主任,太原市聚川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甲级)总建筑师。世界华人建筑师学会创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1992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2000年获得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程泰宁建筑工作室,天津华汇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州公司工作,主持完成工程设计项目百余项,其中多项获奖。2003年执教于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以来,一直致力干建筑设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苗族建筑:延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书。
韩卫成,1973年生,祖籍山西省繁峙县。1998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担任建筑系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学实践及山西传统民居研究,曾参与编写《山西传统民居》一书,发表研究论文十数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