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170037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10-03-01
- 条形码:9787511700377 ; 978-7-5117-0037-7
本书特色
《年画世家:中国传承人邰立平口述史》: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内容简介
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目录
口述人邰立平简介
邰立平,1952年11月出生于陕西省凤翔县,6岁随父母回凤翔县南小里村读书,9岁起跟祖父邰世勤和父亲邰怡学习年画填色和刻窗花版。1965年起,协助父亲设计和制作“门芯子”年画,至1977年,邰立平与父亲携手创作新门神画达50多种,使邰家成为当时唯一能创作年画样子的家庭作坊。
**章 凤翔宝地我的家
我父亲照着《县志》上这个《凤翔八观》做了一套《凤翔八景》的年画,制成墨线版后,用手填的颜色,这是1979年我父亲恢复工作以后在工艺美术公司时候创作的,版的格式采取的是上文下图的形式。后来我们考虑到这个不好印,就把版刻成了阴刻的形式,上面的字是仿宋体的字,这个原稿还在。
**节 这里的文化很厚重
第二节 这里的风尚和年节习俗
第三节 儿时的记忆
第二章 周边的年画作坊和邰家的年画谱系
在我们的家谱里面有名字记载的是我之前的5代,**位有实名的邰顺,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开始,根据邰顺家谱记载,邰顺继承祖辈所传画业,经营有万顺画局,后改名为顺兴画局;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邰顺的儿子邰正荣改为荣兴画局,这期间南小里从事木版年画的人家,约有10多户。邰顺的孙子邰润时没有再创名号,继续沿用了荣兴画局;我爷爷邰世勤有兄弟5个,他们都是“世”字辈,所以后来成立了世兴画局。
**节 我们村周边的年画作坊
第二节 我们邰家的年画谱系与字号
第三节 我们家的世兴画局
第三章 爷爷是个”全把式
除了精于年画设计和刻制外,他还兼长于庙宇壁画绘画,同第五村老苏师一同在岐(山)宝(鸡)凤(翔)三县及周边地区近百座寺院绘制庙宇壁画,他更擅长的是皮影影人和幕景的设计、雕刻。亲自设计雕刻的陕西西路皮影自成一派,仅影人就有700余件,连同背景摆件、头茬共有1300余件,同时可开唱3台皮影戏都有富余。他另外兼长的是当地社火脸谱的绘制,“装社火脸”被三县誉为一绝,且爱好砖雕、石雕,被关中西府一带称为民间画匠中的“全把式”。
第四章 父亲为年画的坎坷人生
邰立平的父亲邰怡是一个对凤翔年画的继承和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他一生历经坎坷,但他是一个顽强的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对年画创新求生,冒着危险整理和收集年画资料、复刻老版、写文章、办画社、办展览,都表明了他这个人坚韧的个性,同时,由于他生性善良,内心无私,往往又与利益失之交臂。他是一个笔杆子,他的字娟秀、认真,正如他正直的一生。在对凤翔年画的恢复中,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节 父亲的命运太坎坷了
第二节 在夹缝中发展的“门芯子
第三节 艰难的年画复兴之路
第四节 父亲笔下的凤翔年画
第五章 我的年画生涯
邰立平的年画生涯是忧喜参半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辈子前半生命运不好,总是处于逆境,改革开放后遇到了大好机遇,往往是好运提前光顾。而这一章中,从他讲述的年画生涯的故事,到他发愿刻版,独自一人做起了整个凤翔年画的复制、收集、整理工作,并走出凤翔,把凤翔年画带向世界各地,我们看到了他和爱人两人孤独行走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到他年画人生的点点滴滴。
**节 走上年画之路
第二节 淘版子和收集画样的那段日子
第三节 六年刻了三百套版子
第四节 走出凤翔
第六章 家传手艺
**节 邰家的年画制作技艺
第二节 凤翔特有年画的题材和内容
第三节 凤翔年画的应用习俗
第四节 邰家年画的风格和特点
第七章 凤翔年画今后的路
由邰立平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是如何经过不断进取、不断进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学养而成为一代工艺美术大师的。首先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是对文化血脉传承的高度自觉。其次是承担起培养传人、传播文化的责任。邰立平做到了,他认为自己真正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好政策。在他朴素的情感背后,是一个大师和传承人对自已社会角色的再认识,而这种认识,是他以前在南小里拼命刻版子的时候所没有的。
**节 我和爱人的民艺世界
第二节 《年画选》第三卷是我的一个心结
第三节 带徒弟和培养弟子
附录 邰立平年表
后记
节选
《年画世家:中国传承人邰立平口述史》内容简介: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关资料
插图:我小学前四级就是在那里读的,今天情况还是这样,我家三个孩子,都在这儿上过学。三官庙又叫小庙,只有一个大殿,被大队管委会当做办公室了。南寺庙变成了医疗站。大概在1976年,村里又修了戏台,就建在村中央。皮影、大戏都在这儿唱,一年有几拨,多少恢复了一些当年的氛围。第三节儿时的记忆凤翔周围自古就留传有“小里村娃娃一丁丁,从小就会画门神;申都村娃娃一点点,拿个钢针钻眼眼;马村娃娃生得怪,不是赶车就卖菜”的民谣。马村、申都村是和我们小里村挨着的两个村子,这句话也一直在我们这里流传着,也足以证明那时候的年画都是手画的。后来需要门画的人日益增多,光靠笔绘生产太慢,供不应求,才试验用木版刻制墨线门画。手染加笔绘填色彩,增加了年画的产量。这个民谣应该是我们邰家木版年画从绘到印的演变的一个缩影,也是关于凤翔年画的*早的民间依据,这里的娃娃都知道这个民谣。我1952年冬天生于凤翔县城北关,和家人一直住在凤翔县城,到5岁那年我和父亲回到农村,但我从小就不喜欢待在县城,而喜欢去老家玩儿。老家热闹,玩的东西也多。我小时候喜欢和大伯家的堂哥邰安平一起玩儿,他也会做年画、砖雕,人也很好,给别人帮工就是帮忙,从来不要报酬。但他的境况不是很好,经济上比较困难。我小时候就是和他一起去老家的碉楼上去看版,把人家的老书翻出来看。我家原来有个碉楼,那个碉楼有三层,*上面那一层就只有个屋顶,其余的两层长宽各5米的碉楼上满满当当放的都是版,中间的空隙仅仅能过去一个人。我当时三四岁,家里人都不让上去,因为那里面很黑,只在墙壁上留了几个洞眼来透光,后来把那些版就挪到了我们老屋(我二爷住的那个院子)的楼上,那是个前庭后楼的房子,挪过去后我也上去看过,因为这个楼的楼梯比较平稳,所以家里人也不怕孩子掉下来,也让上去玩。当时在那三间大房的其中一间靠房檐的一边人是可以上去的,在*里面的那间楼上放的全都是画版和线装本的书,这都是我小时候亲眼见过的东西。后来分家的时候,把这些家产分了5份,老屋有一大部分都留在了我家这边,这就是我年龄*小时的印象。至于其他家,估计也有版,但都是零零碎碎的,数量不会太多。小时候的生活,爷爷给我的印象*深。我爷爷会刻版,他做了一辈子的年画,尽管当时也年近七
作者简介
王文章,男,1951年3月生,山东寿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曾发表60余万字艺术理论、评论文章,主编《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京剧大师程砚秋》、《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等。曾获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
-
数码摄影用光和色彩从入门到精通
¥24.2¥69.0 -
齐白石国画山水精品-经典画库
¥9.6¥30.0 -
吴昌硕画选
¥4.3¥4.8 -
宋元水墨花鸟
¥17.7¥59.0 -
摄影一本通
¥17.9¥49.8 -
一白书画印
¥26.4¥88.0 -
花与女组画
¥4.3¥4.8 -
图说木雕绝艺
¥17.0¥46.0 -
观众心理美学
¥10.4¥29.8 -
明信片:末代皇朝旧影
¥6.4¥20.0 -
乔十光文集
¥21.0¥70.0 -
梵·高手稿-精装
¥33.1¥138.0 -
张大千国画精品-经典画库
¥9.6¥30.0 -
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中国画的生成
¥21.1¥48.0 -
论园
¥23.0¥36.0 -
如何成为地球上最棒的即兴演员
¥16.4¥49.8 -
古典乐的盛宴
¥24.4¥66.0 -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九品)
¥3.6¥18.0 -
当代艺术家:章晓明
¥40.5¥90.0 -
齐白石草虫册页精品-经典画库
¥9.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