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170040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2
- 出版时间:2010-03-01
- 条形码:9787511700407 ; 978-7-5117-0040-7
本书特色
《剪出来的大师:剪纸大师刘静兰口述史》: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内容简介
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目录
口述人刘静兰简介
1955年4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高勿素乡高家村,包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闻名海外的杰出剪纸艺术家。现在,刘静兰的剪纸艺术已享誉全球,她却只淡淡地说:“认识剪纸的,知道那是好东西,不认识的也就是一张纸而已。认真过好今天,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章 剜出“窗花花
传统是什么?传统是自然而生且自然流转的生存状态。生于此间的刘静兰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接受传统,又在时代的迁变中渐渐远离传统。然而,作为一个文化外在形式的“窗花花”,它从兴盛到无人问津的转变历程又说明了什么?
**节 村庄里的“窗花花
一 村庄
二 窗花花
第二节 我与“窗花花
一 学会剜“窗花花”
二 离开“窗花花”
第二章 告别村庄
告别村庄,刘静兰进入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在这里,原有的生活经验不再适用,在这个标榜创新与个性的时空中,刘静兰将如何转换角色?她又将如何从群体创作传统转入个性创作时代?
**节 原来“窗花花”也是艺术
一 厂子
二 重拾剪子
第二节 厂子里的生活与剪纸
一 感谢厂子
二 厂子里的剪纸好友
第三章 再回首
再回首,刘静兰会以怎样的语境来描绘传统剪纸?她又将以怎样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再回故乡,生产结构和价值观念被瓦解之后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剪纸的技艺还在,剪纸的人还在,然而剪纸赖以存在的土壤却逐渐消失。
**节 再看“窗花花
一 来自传统的智慧
二 我看“窗花花”
第二节 仪式不再有
一 仪式不见了
二 会剜窗花的人可多了
第四章 还是那个味道
作为一个时代转折点上的剪纸艺人,刘静兰的经历和剪纸定位过程将从侧面反映我们现有的传统观,当传统仪式退场后,剪纸被从中切离出来,变为一种象征符号存在下来。
**节 传统味
一 品出传统味
二 加入传统味
第二节 传统之外
一 听听专家怎么说
二 书上来的灵感
第五章 进入现代生活的剪纸
刘静兰在艰辛地学习新规则之后,其剪纸走进现代生活。然而,剪纸的未来是什么?下一代对于传统的漠视又将带来怎样的结果?他们如何看待传统?他们又会如何将传统继承下去?他们将把传统引向何方?
**节 我的剪纸小店
一 适应市场的剪纸
二 来自朋友的支持
第二节 女儿的想法
一 我的女儿
二 女儿擅于把握市场
附录 靳之林访谈
刘静兰参展及获奖情况
后记
节选
《剪出来的大师:剪纸大师刘静兰口述史》内容简介: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关资料
插图:秋天这里也可好看了,麦子快成熟的时候,黄生生的,风吹过来匀匀地摆动着,很美。土豆在秋天就可以收获了,从土里拔出来,带着泥土烤着吃,很香,秋天刨土豆是我们的一大乐趣。我们那里有那个土豆窖,土豆收下来放进去能存一年,土豆窖在沙土地上就可以挖很深的窖,土豆放在里面到了第二年夏天也不会发芽,可是水源浅的地方就不行了,需要在地上垒一个窑,用那个弧形的“模子”,作出土坯来,垒起来的就是圆形的窑洞式的,可是这样放的土豆到了第二年夏天就发芽了,不好吃。秋天里的*盛大的节日要数中秋节了,中秋节是要吃月饼的,在八月十五之前的初八九就开始打月饼了,是晚上,月亮很亮,大家你家一盆面我家一盆面聚在一起揉面,只记得当时月亮地里人们的影子,还有那时热闹的气氛。我们的月饼和别的地方的不一样,我们这里没有那个月饼模模,就是十斤面三斤糖三斤油和在一起。村子里只有一家会打月饼,打月饼用的上下火,平底锅,下面烧着炭火,锅盖上也放着烧好的炭火,用泥巴固定了,隔一段时间用木棒撑起锅盖,把饼子抹上油翻一下。打月饼的时候大家就都集中到她家,拿上面和炭,我们小孩,着看,可红火了,白天打晚上也打,只记得那月亮亮亮的。小时候我*好的伙伴是金娥,金娥和我在家里都是一个,都没有兄弟姐妹,我们两个就玩的*好。当时我们高家村那边柴很少,我和金娥就到新村这边搂柴,哎呀,这边的柴那么多,我们一人捡一堆,一边捡一边往前挪,到*后我们一人搂了那么一大堆!天渐渐黑了,我们就躺在柴垛上等父亲用车过来拉柴,四周黑洞洞地,天上的星星特别亮,我们就躺在那里数着天上的星星。听到叮当叮当赶马车的声音,就知道父亲来了。现在就记得那时候的星星咋那么亮,要不是说,来城市这么长时间还是不喜欢住楼房,总感觉高高地架在空中,接不着地气,也看不到星星和月亮,我习惯了睡觉前跟月亮打个招呼,这样才睡得香。说到冬天吧,老记得是白茫茫的一片雪。听老人家说1950年冬天的雪很大,把房门都堵上了,小框框窗户不严实的连炕上被子上都吹进来那么厚一层雪,那时候的日子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可是下大雪对于孩子们来说,有趣的事情可多了,一到大雪天,天上的雀儿看不到地面,在厚厚的雪上又没法停落,这时候人们就扫出一片土地来,在上面放上一
作者简介
王文章,男,1951年3月生,山东寿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曾发表60余万字艺术理论、评论文章,主编《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京剧大师程砚秋》、《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等。曾获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
-
数码摄影用光和色彩从入门到精通
¥24.2¥69.0 -
齐白石国画山水精品-经典画库
¥9.6¥30.0 -
吴昌硕画选
¥4.3¥4.8 -
宋元水墨花鸟
¥17.7¥59.0 -
摄影一本通
¥17.9¥49.8 -
一白书画印
¥26.4¥88.0 -
花与女组画
¥4.3¥4.8 -
图说木雕绝艺
¥17.0¥46.0 -
观众心理美学
¥10.4¥29.8 -
明信片:末代皇朝旧影
¥6.4¥20.0 -
乔十光文集
¥21.0¥70.0 -
梵·高手稿-精装
¥33.1¥138.0 -
张大千国画精品-经典画库
¥9.6¥30.0 -
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中国画的生成
¥21.1¥48.0 -
论园
¥23.0¥36.0 -
如何成为地球上最棒的即兴演员
¥16.4¥49.8 -
古典乐的盛宴
¥24.4¥66.0 -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九品)
¥3.6¥18.0 -
当代艺术家:章晓明
¥40.5¥90.0 -
齐白石草虫册页精品-经典画库
¥9.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