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和发展

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和发展

1星价 ¥21.0 (7.5折)
2星价¥21.0 定价¥2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1719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10-06-01
  • 条形码:9787301171974 ; 978-7-301-17197-4

本书特色

《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为培文书系·社会科学译丛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外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一本代表作,探索了20世纪前半段中国济南这个城市是如何成长和变化的,通过对作为个案的济南城市的经历,去探寻近代中国历史中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对国内城市史研究具有参考启发意义。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致谢
插图索引
地图索引
表格索引
**章 济南与中国近代史中的城市问题
第二章 19世纪晚期的济南
第三章 清末新政时期的济南(1901—1911年)
第四章 民国初年的济南(1912—1916年)
第五章 军阀统治时期济南的政治权力(1916—1927年)
第六章 军阀统治时期济南的经济社会生活
第七章 国民党统治济南的十年(1927—1937年)
第八章 战争时期的济南(1938—1948年)
第九章 1890—1949年济南的政治与发展
附录a 1900—1936年济南的工业
附录b 1770—1975年济南的人口
附录c 1911年11月山东省谘议局提出的《劝告政府八条》
主要参考文献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基于我对济南和山东的研究,我断定,山东省级政府和济南地方政府,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一道,尽了他们*大的努力,以一种中国的方式使济南现代化。然而,站在1970年代末这一更有利的时间点上去看,济南在1949年之前的些许现代化,看起来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城市变革是行不通的。关于欧美城市化的研究已经证实:让人们离开他们的乡村和熟悉的文化环境来到城市,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这确实会带来真正的、长久的变革。在1970年代我在中国旅行的时候,尽管通过报章报道和我的耳闻目睹,我都看到中国人民对一种新的中国式发展方式的热忱,我还是在琢磨中国人民能否真的得以就地转型。然而,与当年到访中国的大多数外国人一样,我认为共产党人无需城市化就能实现他们的目标。

相关资料

插图:随着这一研究的进展,我发现了一些研究成果,由此我改变了关于1890年之前中国经济的本质的观点:中华帝国晚期的中国经济不是“未发育”的,而是一个发展良好的前工业经济,在那里,生产活动是在千百万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的双手中发生的,他们主要居住在农村,不属于任何大型的或专业化的生产单位。正如施坚雅的著作中所说的,这些生产者通过精巧而灵敏的市场体系与消费者联系起来。伊懋可把这种经济的特征描绘为在“高水平均衡”之上的运作。中国经济不是没有问题,问题主要就在于,当快速增长的人口的需求,超过了这种模式下生产的*大能力时,它却无法突破生产和分配固有的主导模式。[18]中国开始追赶西方的发展道路,但其基础与非西方世界的很多其他地方非常不同。此外,经济发展领域的专家,现在也在他们的理论著作中承认,没有一种单一的现代化模式,可以让世界上所有国家在此聚合。[19]特别是把中国放人基于西方城市工业化经验的单一聚合模型的企图,遭到一些专家的质疑。这一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1949年以后中国显然正在发展,但却并没有采纳西方城市工业化模型中的很多关键模式。中国的人口依然保持了居住上以农村为主、职业上以农业为主的特征。大量研究关注小型和中型工业,不仅在城市中也在乡村中。中国人显然采取了限制城市发展的政策。他们强调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自力更生”,定期把个人纳入某种工业或农业劳动中去。这仅是一些征兆,表示“现代化”的中国将会与过去或现在的理论家之前所想象的非常不同,这些理论家以西方城市工业化的经验为基础来预言中国的未来。

作者简介

鲍德威(David D.Buck,1936—),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Universityof Wisconsin-Milwaukee)历史系荣休教授,亚洲史特别是中国城市史和区域史研究专家,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及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