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3卷.第1期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3卷.第1期

1星价 ¥29.4 (6.0折)
2星价¥29.4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211808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5页
  • 出版时间:2010-07-01
  • 条形码:9787802118089 ; 978-7-80211-808-9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3卷·第1期)》: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宗旨是繁荣马克思主义美学,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性探讨,并密切关注当代现实,包括当代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出的各种重大问题的探讨,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尽可能充分地包容与反映各种不同观点。

目录

卷首语
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研究
 陆贵山:
  新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历史经验
 杜书瀛:
  从“诗文评”到“文艺学”——论“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曾繁仁:
  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发展
 马龙潜: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的回顾和反思
 董 晓:
  论巴赫金文艺观中的“审美客体”说
 凯尔纳:
  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与意识形态批判(王峰译)
 章辉:
展开全部

节选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3卷 第1期)》,本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研究、文化遗产的多重意义——中日美学研讨会专题稿件等内容。

相关资料

新中国的前30年,承接和发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延安革命文艺运动的优良传统,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当时被引进并本土化了的文艺理论的苏俄模式非常强调对文学的社会历史研究。从学科性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属于强大的社会历史学派。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突现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和深化了对文学艺术的社会历史研究。相对而言,新中国的后30年,比较注重对文学的人文研究,但对文学的社会历史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进入新时期后,由于现实生活的感召,力倡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产生了“新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涌起了“现实主义冲击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都扮演了思想启蒙的角色。“改革文学”、“反思文学”和相继出现的反映“反腐倡廉”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对展示改革开放的艰辛与实绩,揭露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深层次矛盾,都起到了警醒和导航的作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历史状态的描写和文学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研究,为促进社会转型和推动历史变革,充当了开路先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忽视对文学的人文研究,或因为对文学的社会历史研究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对文学的人文研究,特别是由于把文学的社会历史因素推向极端的庸俗社会学和庸俗政治学,以至伤害了人,扭曲了人与文学的关系,从而形成强大的反弹。进人新时期后,对人、人性、人道主义和文学的人文精神的强调高潮迭起,多次掀起关于人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一次是关于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一些学者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人的异化现象,并肯定共同人性。这次讨论触及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未能充分展开。关于人性的共同性和人性的差别性的关系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适当强调人性的差别性,特别是人性的阶级差别性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但新中国成立后,进人和平建设时期,适当强调人性的共同性同样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在人性的共同性和人性的差别性的关系问题上,用人性的差别性排拒人性的共同性,或以人性的共同性抹去人性的差别性都是不妥当的。人性的共同性寓于人性的差别性之中并通过人性的差别性表现出来。另一次是关于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讨论。一些有文化操守的精英人文知识分子,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引发出来的价值畸变、道德沦丧和人文精神滑坡现象,叙说内心的困惑、痛苦和祈盼,实属难能可贵。再一次是关于文学表现社会理性和表现人文关爱的论争。对话双方或者强调文学表现人文关爱,或者强调表现社会理性以及它和人文关爱的辩证统一。经过讨论和争鸣,增强了学界对文学表现人文精神的重视,对文学进行人文研究的关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