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逸史-冯自由回忆录-上下册
读者评分
4.6分

革命逸史-冯自由回忆录-上下册

1星价 ¥43.1 (4.9折)
2星价¥43.1 定价¥8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4条)
ztw***(三星用户)

难得一见的书

上下册的分割多少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史料难能可贵,阅读体验不错。

2020-06-07 21:38:34
0 0
荆南布***(三星用户)

零敲碎打把感兴趣的读了

零敲碎打把感兴趣的读了。

2020-06-01 15:22:0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04303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043
  • 出版时间:2011-10-01
  • 条形码:9787506043038 ; 978-7-5060-4303-8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东方出版社出版

冯自由(1882-1958),1895年在日本横滨随父冯镜如加入兴中会,孙中山机要秘书(中国民国总统府首任机要秘书),蒋介石国策顾问

《革命逸史》并不是为个别领袖树碑立传,而是忠实地记录了革命史上无数无名英雄抛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业绩。在举世滔滔、数典忘祖大有人在,沐猴而冠、粉墨登场的年代,他以革命的亲历者、以严肃的史家态度,编写革命史,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信史

章太炎评其治史“阿私之见少矣”。此部回忆录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曾任《逸经》、《大风》杂志主编的陆丹林亦称此书“全在事实为本,绝不以道听途说来做依据”,是以见其可贵。以个人传记和轶事为重,不假构,不虚美,不隐恶:其人正,其文直,其事核,成就了这部民国革命人物档案实录

130多万字的《冯自由回忆录》,包含着异常丰富的鲜活史料,值得一读

革命党人的理想与奋斗——冯自由《革命逸史》述评 

  冯自由,字建华,原名懋龙。祖籍广东南海。1882年生于日本横滨(一说长崎)华侨之家,1958年4月6日卒于台北。 

  冯氏早年致力“革命”,晚岁则专事著述。所撰著作甚夥,影响大者有1915年初版之《三次革命军》、1928年初版之《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1945年初版之《华侨史话》、1946年初版之《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续编》、1945—1947年初版之《革命逸史(1—5集)》、1947年初版之《华侨革命开国史》、1948年初版之《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1954年初版之《华侨革命组织史话》、1981年初版之《革命逸史(第6集)》等。学界为称道、史料价值高者,为《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及《革命逸史》两书。 

  《革命逸史》初集由林森题名,共录史料80则,先已分开刊载于《逸经》文史半月刊(凡三十六期)。所据主以香港《中国日报》、著者历年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二集由蒋中正题名,共录史料58则,先已分开刊载于香港《大风》旬刊及十日刊(凡三年)。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珍藏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三集由吴敬恒题名,共录史料36则,先已公开刊载于香港《大风》旬刊、重庆《中央》周刊、《三民主义》半月刊、《组织》旬刊、《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华侨先锋》、《桂林党义研究》半月刊。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保全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四集由居正题名,共录史料33则,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香港《中国时报》、美国旧金山《大同日报》、加拿大《大汉日报》、民国后香港《大风》旬刊、重庆《中央周刊》、《三民主义》半月刊、《组织》旬刊、《华侨先锋》、《扫荡日报》、《南风》月刊、《永安龙凤》月刊。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保存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五集由张继题名、蒋中正题字,共录史料31则,部分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后国内外各杂志、日报,部分则源于冯氏早先所写《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一书所载每次革命军起义始末之修订与添补。所据同于前四册。 

  《革命逸史》第六集共录史料22则,部分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后国内外各杂志、日报,部分则源于冯氏早先所写《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一书所载每次革命军起义始末之修订与添补。所据亦同于前五册。 

  “逸史”之名,相对于“正史”而言者也。若谓“正史”为“在朝者”所述或所认之历史,则“逸史”就是“在野者”所述或所认之历史。故凡民间之记载及历代相传之遗闻轶事,皆可归入“逸史”名下。冯自由自述“逸史”与“正史”之区别云:“逸史又称野史,其所以异于正史者,则正史以简约明达要言不烦为主。而逸史之旨趣,则在于搜罗世闻之典章、故实、嘉言、懿行、旧闻、琐语、奇谈、艳迹,一一倾囊倒箧以出之。体例无须谨严,记载不厌琐细,既可避文网之制载。亦足补官书之阙漏。”(冯自由《革命逸史·自序》) 

  “补官书之阙漏”,可为“逸史”之职责,但非为其全部职责,更非为其主要职责。“逸史”或“野史”之主要职责,是在“正史视角”之外,提供“另类视角”,是实现“视角转换”或“视角互补”。在同一视角下增补材料或捡漏拾遗,只是“量”的不同:“转换视角”,则有“质”的不同。“补官书之阙漏”,亦不无价值,然若与“正史”站在同一视角看历史,则历史之大量信息,就被损耗了。仅在史料上“补官书之阙漏”,无足道也;只有在视角上“补官书之阙漏”或“补官书之未备”。方得谓之上乘。 

  冯自由《革命逸史》,乃系超过百三十万言之巨著,甚为“补史料”之作欤,抑或为“补视角”之作欤?著者以为两者兼备焉。 

  朱寒冬、高红以为冯氏之书只为“补史料”之作,非为“补视角”之作。其言曰:“它与国民党史界的诸多革命著作一样,都是以兴中会、同盟会和国民党为系列编写党史或革命史,而对光复会、日知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往往有所忽略。”地域上则偏向广东、香港及海外华侨集居地,而忽略“两湖”、“江浙上海”两个“革命中心”。“打下了这种所谓‘正统史观’的印记”。(《冯自由与<革命逸史)》,《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第4期,页93—94)既被斥为“正统史观”,当然就没有增补“新视角”。 

  但却增加了“新史料”。朱、高两人之文只在“新史料”层次上肯定冯氏之书:“冯自由撰写的《革命逸史》,为我们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对此应当予以肯定。”(同上,页94)。这些“新史料”包括作者个人之私藏,如“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及早年“笔记函牍”等。 

  韩戍则以“辛亥考古”评冯氏之书:“幸而有冯自由和《革命逸史》的‘辛亥考古’,让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又重新为我们知晓。”(《冯自由和(革命逸史)》,《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第8期,页136)但此处所谓“考古”,似仍停留于增补“新史料”之层次,谓其“写史时抛弃党派偏见,慎之又慎,力求准确”,有肯定其增加“新视角”之意。但措辞并不明确。 

  傅国涌则多少论及“新视角”之问题,谓其革命史“不虚构、不夸张、不隐晦,是尊重事实的”(《由国民党失意元老转为历史学家的冯自由》,《炎黄春秋》2002年第2期,页24);又谓其《革命逸史》“侧重于个人传记和逸事”,可以弥补《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之不足(同上,页25);又谓其“并不是为个别领袖树碑立传,而是忠实地记录了革命史上无数无名英雄抛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业绩”,“为后世留下了难得信史”(同上,页25)。“不虚构”、“侧重于”、“并不是”云云,都是一种“新视角”之表征,只是傅先生没有明说而已。 

  著者以为冯氏《革命逸史》作为“野史”之一种,既有增补“新史料”之功,又有增补“新视角”之功。此处所谓“新视角”,当然是相对于“官史”而言。立于“官史”之视角,看到的是A面;立于“野史”之视角,看到的却是B面。两面可以互相对立,但却一定是可以互补的。如李燮和,“官史”看到的是其“臭名昭著的‘筹安六君子’之一”之一面,冯氏之书看到的却是其光复上海、促成江浙独立等“辛亥功臣”之一面。再如杨衢云、秦毓鎏、尤列、陈少白等辛亥先驱,“官书”看到的是他们“属于黄兴和华兴会体系”之一面,冯氏之书看到的却是他们或“比孙中山先生资格更老”,或“和中山先生并称为‘四大寇”’之一面。在A面被推为“正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情形下,能够看到另一侧“与众不同的历史”,看到“B面之历史”,当然是有功于“新视角”的。 

  冯氏曾撰《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载《民报》第4号页97—122,1906年4月),构建出一整套“社会主义思想”,因之“应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陶季邑《从<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看辛亥时期冯自由的社会主义思想》,《益阳师专学报》第14卷第1期页74—76,1993年2月) 

  冯氏又撰《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大赛会游记》(少年中国报社印行,1915年6月1日),视世博会为“网罗文化之集合体”及“诱导文化之催进器”,特从“文化主义”之视角观察世博会,对于“中华文化”有批评,亦有赞颂。(陈占彪《尘封近百年的冯自由世博会游记》,《世纪》20lO年第4期,页16—19) 以上两例说明,冯自由尚不失为一个有想法、会思想之人,看问题之视角常能与众不同。其《革命逸史》之写作,亦当不差于上述两作:多多少少有功于“新视角”之增补,决不走“人云亦云”之路。 

  今将冯氏《革命逸史》列入“民国名人回忆录”系列,故更名为《冯自由回忆录》。望读者诸君察之。

内容简介

《革命逸史》是冯自由根据香港《中国日报》及他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稽勋局调查表册等编写的,所记载的都是*有根据、*有价值的正史材料,只是“暂以革命逸史名之”。

  晚清至民国之要人,几乎全收笔下,且记述多为非亲历者不能知之趣事。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他以革命的亲历者、以严肃的史家态度,编写革命史,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信史。费正清、唐德刚、杨天石、傅国涌等海内外民国史专家一致评定此书为民国史**书,蒋介石、林森等曾亲笔题写“书名”。

前言

革命党人的理想与奋斗——冯自由《革命逸史》述评
冯自由,字建华,原名懋龙。祖籍广东南海。1882年生于日本横滨(一说长崎)华侨之家,1958年4月6日卒于台北。
冯氏早年致力“革命”,晚岁则专事著述。所撰著作甚夥,影响大者有1915年初版之《三次革命军》、1928年初版之《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1945年初版之《华侨史话》、1946年初版之《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续编》、1945—1947年初版之《革命逸史(1—5集)》、1947年初版之《华侨革命开国史》、1948年初版之《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1954年初版之《华侨革命组织史话》、1981年初版之《革命逸史(第6集)》等。学界*为称道、史料价值*高者,为《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及《革命逸史》两书。
《革命逸史》初集由林森题名,共录史料80则,先已分开刊载于《逸经》文史半月刊(凡三十六期)。所据主以香港《中国日报》、著者历年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二集由蒋中正题名,共录史料58则,先已分开刊载于香港《大风》旬刊及十日刊(凡三年)。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珍藏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三集由吴敬恒题名,共录史料36则,先已公开刊载于香港《大风》旬刊、重庆《中央》周刊、《三民主义》半月刊、《组织》旬刊、《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华侨先锋》、《桂林党义研究》半月刊。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保全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四集由居正题名,共录史料33则,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香港《中国时报》、美国旧金山《大同日报》、加拿大《大汉日报》、民国后香港《大风》旬刊、重庆《中央周刊》、《三民主义》半月刊、《组织》旬刊、《华侨先锋》、《扫荡日报》、《南风》月刊、《永安龙凤》月刊。所据主以己亥年(1899)出版之香港《中国日报》、冯氏多年保存之笔记函牍、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次以冯氏之记忆。
《革命逸史》第五集由张继题名、蒋中正题字,共录史料31则,部分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后国内外各杂志、日报,部分则源于冯氏早先所写《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一书所载每次革命军起义始末之修订与添补。所据同于前四册。
《革命逸史》第六集共录史料22则,部分先已公开刊载于民国前后国内外各杂志、日报,部分则源于冯氏早先所写《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一书所载每次革命军起义始末之修订与添补。所据亦同于前五册。
“逸史”之名,相对于“正史”而言者也。若谓“正史”为“在朝者”所述或所认之历史,则“逸史”就是“在野者”所述或所认之历史。故凡民间之记载及历代相传之遗闻轶事,皆可归入“逸史”名下。冯自由自述“逸史”与“正史”之区别云:“逸史又称野史,其所以异于正史者,则正史以简约明达要言不烦为主。而逸史之旨趣,则在于搜罗世闻之典章、故实、嘉言、懿行、旧闻、琐语、奇谈、艳迹,一一倾囊倒箧以出之。体例无须谨严,记载不厌琐细,既可避文网之制载。亦足补官书之阙漏。”(冯自由《革命逸史·自序》)
“补官书之阙漏”,可为“逸史”之职责,但非为其全部职责,更非为其主要职责。“逸史”或“野史”之主要职责,是在“正史视角”之外,提供“另类视角”,是实现“视角转换”或“视角互补”。在同一视角下增补材料或捡漏拾遗,只是“量”的不同:“转换视角”,则有“质”的不同。“补官书之阙漏”,亦不无价值,然若与“正史”站在同一视角看历史,则历史之大量信息,就被损耗了。仅在史料上“补官书之阙漏”,无足道也;只有在视角上“补官书之阙漏”或“补官书之未备”。方得谓之上乘。
冯自由《革命逸史》,乃系超过百三十万言之巨著,甚为“补史料”之作欤,抑或为“补视角”之作欤?著者以为两者兼备焉。
朱寒冬、高红以为冯氏之书只为“补史料”之作,非为“补视角”之作。其言曰:“它与国民党史界的诸多革命著作一样,都是以兴中会、同盟会和国民党为系列编写党史或革命史,而对光复会、日知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往往有所忽略。”地域上则偏向广东、香港及海外华侨集居地,而忽略“两湖”、“江浙上海”两个“革命中心”。“打下了这种所谓‘正统史观’的印记”。(《冯自由与<革命逸史)》,《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第4期,页93—94)既被斥为“正统史观”,当然就没有增补“新视角”。
但却增加了“新史料”。朱、高两人之文只在“新史料”层次上肯定冯氏之书:“冯自由撰写的《革命逸史》,为我们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对此应当予以肯定。”(同上,页94)。这些“新史料”包括作者个人之私藏,如“民元临时稽勋局调查表册”及早年“笔记函牍”等。
韩戍则以“辛亥考古”评冯氏之书:“幸而有冯自由和《革命逸史》的‘辛亥考古’,让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又重新为我们知晓。”(《冯自由和(革命逸史)》,《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第8期,页136)但此处所谓“考古”,似仍停留于增补“新史料”之层次,谓其“写史时抛弃党派偏见,慎之又慎,力求准确”,有肯定其增加“新视角”之意。但措辞并不明确。
傅国涌则多少论及“新视角”之问题,谓其革命史“不虚构、不夸张、不隐晦,是尊重事实的”(《由国民党失意元老转为历史学家的冯自由》,《炎黄春秋》2002年第2期,页24);又谓其《革命逸史》“侧重于个人传记和逸事”,可以弥补《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之不足(同上,页25);又谓其“并不是为个别领袖树碑立传,而是忠实地记录了革命史上无数无名英雄抛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业绩”,“为后世留下了难得信史”(同上,页25)。“不虚构”、“侧重于”、“并不是”云云,都是一种“新视角”之表征,只是傅先生没有明说而已。
著者以为冯氏《革命逸史》作为“野史”之一种,既有增补“新史料”之功,又有增补“新视角”之功。此处所谓“新视角”,当然是相对于“官史”而言。立于“官史”之视角,看到的是A面;立于“野史”之视角,看到的却是B面。两面可以互相对立,但却一定是可以互补的。如李燮和,“官史”看到的是其“臭名昭著的‘筹安六君子’之一”之一面,冯氏之书看到的却是其光复上海、促成江浙独立等“辛亥功臣”之一面。再如杨衢云、秦毓鎏、尤列、陈少白等辛亥先驱,“官书”看到的是他们“属于黄兴和华兴会体系”之一面,冯氏之书看到的却是他们或“比孙中山先生资格更老”,或“和中山先生并称为‘四大寇”’之一面。在A面被推为“正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情形下,能够看到另一侧“与众不同的历史”,看到“B面之历史”,当然是有功于“新视角”的。
冯氏曾撰《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载《民报》第4号页97—122,1906年4月),构建出一整套“社会主义思想”,因之“应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陶季邑《从<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看辛亥时期冯自由的社会主义思想》,《益阳师专学报》第14卷第1期页74—76,1993年2月)
冯氏又撰《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大赛会游记》(少年中国报社印行,1915年6月1日),视世博会为“网罗文化之集合体”及“诱导文化之催进器”,特从“文化主义”之视角观察世博会,对于“中华文化”有批评,亦有赞颂。(陈占彪《尘封近百年的冯自由世博会游记》,《世纪》20lO年第4期,页16—19) 以上两例说明,冯自由尚不失为一个有想法、会思想之人,看问题之视角常能与众不同。其《革命逸史》之写作,亦当不差于上述两作:多多少少有功于“新视角”之增补,决不走“人云亦云”之路。
今将冯氏《革命逸史》列入“民国名人回忆录”系列,故更名为《冯自由回忆录》。望读者诸君察之。
西元二千十一年九月十三日于北京

目录

革命党人的理想与奋斗
初集
本书大意
弁言
自序
“革命”二字之由来
孙、陈剪辫易服
亡命客之日本姓名
横滨兴中会
陈少白之词章
杨衢云事略
黄咏商略历
孙总理行医广告
兴中会四大寇订交始末
孙总理之医术
革命初期之宣传品
兴中会之讨满檄文
区凤墀事略
圣教书楼
孙总理之文学
檀香山兴中会
中华民国旗之历史
郑士良事略
尤列事略
尤列事略补述一
尤列事略补述二
三十九年前之东亚时局形势图
邓荫南事略
余育之事略
谭发事略
戊戌前孙、康二派之关系
戊戌后孙、康二派之关系
横滨大同学校
章太炎事略
章太炎与支那亡国纪念会
章太炎等之护党救国公函
横滨《清议报》
梁启超介绍周孝怀书
陈少白时代之《中国日报》
东京高等大同学校
毕永年削发记
刘学询与革命党之关系
沈云翔事略
郑贯公事略
秦力山事略
李纪堂事略
横滨《开智录》
东京《国民报》
东京《国民报》补述
广东独立协会
励志会与《译书汇编》
王宠惠轶事
壬寅东京青年会
青年会与拒俄义勇队
河内博览会之中国志士
东京军国民教育会
广东报纸与革命运动
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
陈梦坡事略
横滨华侨学校
野鸡大王徐敬吾
秦毓鎏事略
大阪博览会侮辱中国事件
日教员窃皮蛋之笑话
癸卯孙总理在日本状况
张能之与黎焕墀
上海《国民日日报》与《警钟报》
美洲致公堂与《大同报》
苏曼殊之真面目
新加坡《图南日报》
林义顺事略
乙丙两年印行之革命军债票
朱少穆事略
未入革命党前之胡汉民
未入革命党前之胡汉民补述
胡汉民之谐诗
《中国日报》征联之大观
《中国日报》与菲律滨清领事涉讼记
李煜堂事略
庚戌新正广州新军反正记
李海云事略
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革命军起义实录
黄花岗一役旅加拿大华侨助饷记
武昌起义与黄克强
辛亥武昌起义之革命团体
第二集
本书第二集大意
自题《革命逸史》十首
孙眉公事略
孙总理信奉耶稣教之经过
孙总理被囚伦敦使馆之清吏笔记
老兴中会员谢缵泰
程奎光事略
程璧光与革命党之关系
康门十三太保与革命党
记章太炎与余订交始末
女医士张竹君
《洪秀全演义》作者黄世仲
《革命军》作者邹容
兴国州人曹亚伯
日知会首领刘敬安
刘敬安与刘家运
记上海志士与革命运动
孙总理癸卯游美补述
《新湖南》作者杨笃生
《猛回头》作者陈天华
留欧学界与同盟会
二民主义与三民主义
……
第三集
第四集
第五集
第六集
展开全部

节选













相关资料

当年,横滨兴中会成立不久,孙中山等人在冯自由家中午膳,问起冯喜读何书,冯对日“《三国演义》”,;又问喜爱其中何人,对日“孔明”。孙中山赞其喜爱孔明即是知古今顺逆之理,遂嘱冯父令其入会。于是,14岁的冯自由成了革命党*年轻的“元老”,人称“革命童子”。17岁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尝以“大同大器十七岁,中国中兴**人”自题。其总角同窗苏曼殊评之日:“少有成人之风,与郑君贯一齐名,人称双璧。……君有澄清天下之志,人但谓广东人有生为乱,而不知君固克己笃学之人。”又被称为“革命通”,“党中每有关于党史及调查革命同志履历,必向他咨询”。然历经革命、政治道路上的种种起伏,冯自由*终只得寄情于著史,所谓“写将平生寄逸史”。章太炎评其治史“阿私之见少矣”。此部回忆录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曾任《逸经》、《大风》杂志主编的陆丹林亦称此书“全在事实为本,绝不以道听途说来做依据”,是以见其可贵。以个人传记和轶事为重,不假构,不虚美,不隐恶:其人正,其文直,其事核,成就了这部民国革命人物档案实录。

作者简介

  冯自由(1882-1958),原名懋龙,字建华,后改名自由广东南海人,出生于日本华侨家庭,1 895年在日本横滨随父冯镜如加入兴中会,自称“马前一小童”

  早年创办多种革命刊物,鼓吹天赋人权说、自由平等思想,深得孙中山赏识1906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协助孙中山参与策动各地的起义,并为之积极筹款,居功甚伟

  1912年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出任总统府的机要秘书1919年加入国民党,坚决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24年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国共合作政策1925年被开除国民党籍1932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35年,恢复国民党党籍1943年,当选国民政府委员1951年奉蒋介石电召偕妻赴台1953年,任“国策顾问”1958年去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