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读者评分
4.9分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1星价 ¥27.4 (5.5折)
2星价¥27.4 定价¥49.8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21175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49
  • 出版时间:2013-01-01
  • 条形码:9787550211759 ; 978-7-5502-1175-9

本书特色

资料详尽丰富 袁珂先生搜集整理零星散落在史籍中的神话资料,以广义神话论为基础,将同一神话的不同版本收罗齐全,兼收并蓄,从而使中国神话的演变历程日渐清晰,并进一步了解原有神话如何催生了新的神话。 体例严整实用 本书提供了笔画索引,书后辅以分类索引;在主条目之后,对于一些因传说演变而歧出的则开列在参考条目中,同时标注页码。这样的编列不但翻检方便,而且有益于研究。 引证严谨可靠 本书征引古文原文,旁搜博采各书的不同原文资料,从整理校勘入手,订正错讹,校对精审,为中国神话学打下坚实的资料基础。 采摘广泛有趣 本词典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外, 行文生动有趣,审美和猎奇兼具,为创作者提供启示或灵感,是读者了解中国神话的*佳读本。

内容简介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编写前后费时十年,1985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首印50万册,一经出版便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并得到专业领域的认可,荣获1985年四川省社科院科研成果特别奖。此次修订根据袁珂先生生前亲自对1985年版中的诸多条目进行重写和补充的手稿重新整理,使这一经典著作更加完善,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神话的*佳读本。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资料丰富详尽,将同一传说的不同版本收罗齐全,体例索引整齐且严谨可靠。对词目的说明, 引用原文作解释, 使内容更为扎实, 引据确凿。这样一部全面而专业的词典,既有益于神话研究的进行,又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随文所配400余幅插图,更为读者打开了一窥神话传说原貌的大门。

前言

  序 言
  我从事神话研究工作已经有三十多年。虽说是这样,其实这中间也是断断续续的,并非全部用来研究神话。而且一开始也并没有专门研究神话,而是“十八般武艺,件件都能”,换句话说,也就是件件都无能。它虽然为我以后专研神话提供了一些方便的条件,使我能够博观泛览,了解广阔一些,但毕竟由于专研的时间少,基础不深厚。
  好心的同志常常这样对我说,你研究神话,就该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观察探讨中国古代神话的问题,写出几篇广博深厚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来。我感谢同志们的好意,也尝试着这么做了,却始终感觉自己的认识还停留在一般的阶段,不能有更高的水平。在我看来,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还没有充分掌握一个内容既丰富又可靠的研究对象。我认为,我们的神话研究,尚须有坚实的基础,从这个基础上才能去攀登理论的高峰。
  中国神话材料散碎的特点,这是只要初涉神话研究领域的人都知道并且承认的。它散碎的情况,照旧的图书分类法,简直可说是在经、史、子、集四部里都有。而且有些资料,还须求之于书注,或类书征引的佚亡古书,或古书的佚文。而资料本身,又有文字的脱、误、倒、衍、正文入注、注入正文……需要加以校勘、订正;又还有文字的涵义,旧来注家注释错误或注释含混,需要加以确切的新诂。有了这些复杂的情况,就给我们提出一个研究对象的问题。连研究对象都未能够充分掌握,或虽掌握而认识浅近,不甚了然,还说什么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探察呢?
  多年以来,我积累了相当一部分神话资料,有的是书籍杂志,有的是资料卡片。曾经打算编纂一部《神话资料汇编》,以神话人物为中心,而将有关他们的资料尽可能地搜集起来,不加删减,依次列在某个神话人物的专题下面,以备研究者参考。这是一个奠定基础、觅致研究对象的办法。这个办法有它的好处,但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大的不足,就是有些过于琐碎的神话资料,仍无法搜集在这个《汇编》里;还有些不见古书记载而仅流传于民间尚未有正式文字记录的,也不便作为资料收入。除此而外,还有些资料,如“灶神”、“天梯”等,因其在原始材料里既琐碎而又讲得比较隐晦,仍需加以初步的研究说明,让读者看得明白。因此《汇编》这项工作一直迁延未作。
  1972年起,我就想干脆编写一部《中国神话词典》,以容纳所收集的资料,同时,在编写的过程中做些初步研究。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如果说,要建造一座中国神话的殿堂,需要许许多多适合这座殿堂要求的特定的砖瓦,那么,《中国神话词典》所选择编写的若干词目,就是建造这座殿堂所用的特定的砖瓦。自然,要使殿堂建造成功,建造者还得花费许多心血和劳力。作为词典的一个词目,这些“砖瓦”是经过编写者初步加工的,包含编写者的认识和见解,也可说是编写者对中国神话的初步研究。但却无碍于研究者利用它们作进一步探讨,因为每一个词目里所包含的仍多是原始的神话材料。
  开始编写这部专科性质的词典,确也感到“前无古人”,无所参考和依傍。遇到一些困难,走了一些弯路。起初曾打算用语体文作概括性的简明扼要的叙述,尽量减少直接引用原文。试编写了两三条,看来却总觉得浮浅空泛,很不像样,编写不下去。由于中国神话材料散碎,问题多端,实在不是用几句简单的话语就可以把某一词目解说得清楚的,还是必须引用原文,而且往往还须采自各书的不同原文资料。这样也试编写了两三条,就觉得果然内容比较充实,根据确凿,看来不是在编谎。于是决定以直接引用原文为主。在引文之间,有时则用一些浅近的文言作陈述语或解说语。
  下一步是搜集并选择词目的问题。我手边有一部1936年出版的《辞海》,里面有一些属于神话性质的词目。顺手一翻核,就在三画的“大”部里翻检到了这么两条:一条是“大人”,另一条是“夸父”。一看它的解释,却远不能满足《神话词典》的要求。例如“大人”,它的解释共有六种:首先是“有德者之称”,然后是“有位者之称”、“地方长老之称”、“尊长之称”、“占梦之官”,等等。第五种是“巨大之人”,这才是符合《神话词典》要求的神话性质的解释,然而列在第五。所引解释的根据也很简单,仅举《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波谷之山者,有大人之国”一条,自然是很不够的。又如“夸父”,旧《辞海》先引《吕氏春秋·求人》高诱注,将它释为“兽名”,再引《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释为“神人之名”。其实“夸父”本来就是“神人之名”,《吕氏春秋·求人》里所说的“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的“夸父”,也当是“神人之名”,不是“兽名”,高诱注是注释错了的。固然“夸父”一词在别的地方也算是“兽名”,但却是特定的某种“兽”的“名”,而不是笼统一般的“兽名”。此兽为何?即猿猴是也。这些都是旧《辞海》的编写者在神话释义方面没有弄清楚的,所以不能满足《神话词典》的要求。但属于神话性质的词目,里面究竟也还有一些,这些词目以及它们的解释,也还大略可供参考。而大部分的词目,却是旧《辞海》里所没有的,必须新选新写。于是,我就先从保存神话资料*多的《山海经》里选取词目,先择其简单易释的,次及比较复杂须引资料加以解说的,一遍又一遍地选取编写了几遍,《山海经》所有的词目差不多便选取编写尽净了。然后再选《楚辞》,尤其是屈原所作的《离骚》、《天问》、《九歌》、《招魂》、《远游》篇里的词目,差不多也都列入了《神话词典》的范围。这里面有许多词目是和《山海经》重复的,重复的自然并为一条作解释。其次乃及于《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诗经》、《左传》、《国语》、《搜神记》、《拾遗记》等,用的大体上也是这种办法。在编写词目的时候,我早年积存的几匣子资料卡给我的帮助很多。
  起初,我目光所及,大都偏于古代神话。以后,经过几次对词目的修订增补,才逐渐感到,中国历史既然是这么悠久,在悠久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新的神话、新的富于神话意味的民间传说繁衍滋生。事实确也正是这样。难道“沉香救母”的“沉香”、“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白娘子”,以及相关的一些词目,如“法海”、“华岳神女”等,不应该作为《神话词典》的词目而列于其中吗?难道仅仅因为它们产生的时代比较晚近就应当遭到摒弃?若真是这样,那么《神话词典》就太狭隘,也太不完备了。在编写中,我对神话的认识起了变化,逐渐从狭义领域走向广义领域。自然,词目选编的视野和范围就随之而扩大了。既然有着这样丰富的内容,原来的书名显然已不能概括,故又改名为《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现所选词目的性质大概可分为以下六类:
  一、人——神、神性英雄、历史或传说人物、仙人、精灵鬼怪、国族等;
  二、物——具有神话性质的动物、植物、矿物、药物、武器、乐器等;
  三、天地——神话传说中的天界星河风云和地上山川城池庙观等;
  四、书——研究神话的参考书,旧时分隶于经、史、子、集四部下的有关书籍,以及类书、丛书、辑存的佚亡古书等;
  五、事——神话传说中不以人为主而以事为主的,如“绝地天通”、“八仙过海”、“担山赶太阳”等;
  六、其他——实在无法归入以上五类中的词目,便通通归入此类。
  中国神话,由于其资料散碎的特点以及神话本身具有的多学科性质,举凡天文、地理、历史、动物、植物、矿物、医药、宗教、哲学、风俗、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学等,一句话,整个文化领域,莫不有它的踪影。要将这些都作为词目解释的内容,比较正确而少有错误地包罗在这部词典里,以一手一足之列而浮浅如我者来做这样的工作,确实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从1972年起,我还是勉为其难,按照预定的目标。零星点滴地搜集材料,排比综合,孜孜矻矻,一个劲地编写下去。直至1982年初,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幸又得到上海辞书出版社大力支持,为之出版。现在,全书除有三千多条正文词目外,尚附有二百六十多条“参考词目”。
  我衷心希望,本词典出版后,能得到学术界同行和广大读者的宝责意见。
  袁 珂
  1983年12月于成都

目录

出版说明
序  言
体例说明
正文词目
参考词目
词典正文
分类词目表
展开全部

节选

一 画
  一目民 《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东北至西北方,有“一目民”。高诱注:“一目民目在面中央。”参见“一目国”。
  一目国 《山海经·海外北经》:“一目国在其(烛阴)东,一目中其面而居。”《大荒北经》云:“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又《海内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鬼、威音近,又同在北方,同为一目,疑亦此国。《淮南子·墬形训》有“一目民”。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今本无)云:“北方有鬼国,说螭者谓之龙物也。”鬼物可谓“螭”,谓之“龙物”,则所未详。
  一足鸟 汉刘向《说苑·辨物》:“其后齐有飞鸟,一足,来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又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商羊,急告民趣治沟渠,天将大雨。’于是如之,天果大雨。”按除*商羊外,《山海经》所记*橐、*毕方、*跂踵,均为一足鸟。
  一足国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五:“大秦国人长十丈。小秦国人长八尺。一足国人长九寸。”参见“奇股民”(189页)。
  一足鬼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六:“元嘉中,颍川宋寂,昼忽有一足鬼长三尺,遂为寂驱使。欲与邻人樗蒲而无五木,鬼乃刀斫庭中杨枝,于户间作之。即烧灼,黑白虽分明,但朴耳。”按此所写鬼,盖山精之类。又云:“元嘉中,魏郡张承吉息元庆,年十二,见一鬼,长三尺,一足而鸟爪,背有鳞甲,来招元庆。恍惚如狂,游走非所,父母挞之。俄闻空中云:‘是我所教,幸勿与罚。’张有二卷羊中敬书,忽失所在。鬼于梁上掷还一卷,少裂坏,乃为补治。王家嫁女,就张借□(疑有缺,编者注),鬼求纸笔代答。张素工巧,尝造一弹弓,鬼借之,明日送还,而皆折坏。”参见“山精”(27页)、“独足鬼”(232页)。
  一角羊 谓神羊*觟。汉王充《论衡·是应》:“觟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
  一角兽 {1}谓*麒麟。《史记·孝武本纪》:“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索隐引郭璞云:“汉武获一角兽,若麃,谓之麟是也。”{2}谓*天鹿。
  一脚人 即“奇股民”。《山海经·大荒西经》“一臂民”下郭璞注:“北极下亦有一脚人,见《河图玉版》。”
  一碗水 泉名。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二四:“大成坡,在鹤庆府城东南,顶有泉,圆径尺许,深如之,终岁不溢,盛夏不涸。相传南诏蒙氏过此,三军无水,渴甚,拔剑插地,泉随涌出。至今行人资焉,谓之一碗水。”
  一臂民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臂民。”毕沅云:“此似释《海外西经》一臂国。”参见“一臂国”。
  一臂国 《山海经·海外西经》:“一臂国在其(三身国)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大荒西经》有“一臂民”;《淮南子·墜形训》谓海外三十六国西南方亦有“一臂民”,即此。《尔雅·释地》云:“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郭璞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孔、一臂、一脚。”即本《山海经》。参见“比肩民”(42页)。
  一臂三面 《吕氏春秋·求人》:禹西至“其(奇)肱、一臂三面之乡。”按一臂三面,即*三面一臂。
  二 画
  〔一〕
  丁令威 《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按丁令威化鹤事,唐宋词人常用之,承传至今。
  丁灵国 即“钉灵国”(168页)。
  七夕 旧称七月七日为七夕。相传是夕牵牛、织女二星相会。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旧时妇女穿针、设瓜果以迎之。宋张耒《七夕》诗云:“空将泪雨作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与俗传七夕之雨为织女悲泪之言合。参见“乞巧”(28页)。
  七仙女 三国魏曹植《灵芝篇》云:“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人秉至德,神女为秉机。”即董永与七仙女故事*早之文献记录。黄梅戏及川戏等均本之,略云董永家贫,卖身葬父。玉帝小女七仙女爱而怜之,私下凡间,于槐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至傅员外家织锦偿债。百日期满,方拟还家共建未来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廷。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与永别于缔婚之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参见“董永”(310页)。
  七圣画 唐张读《宣室志》卷一:“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求画工,将命施彩饰绘,责其值不合寺僧所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曰:‘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值,愿输工可乎?’寺僧欲先阅其笔。少年曰:‘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利其无值,遂许之。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殿宇,且为僧约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户,亦不劳赐食。’……僧从其语。自是凡六日,阒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怪也,当不宜果其约。’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惟西北墉未尽饰焉。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
  七十二变 《西游记》第七回:“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踪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按孙悟空七十二变,盖仿自*女娲之七十化。《淮南子·说林训》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化”者,化育、化生之意。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娲之肠”则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乃径以“变”释“化”。其说虽误,而于孙悟空七十二变则有启迪之功。或云二郎神杨戬亦有七十二变,其甥沉香则有七十三变(见杜颖陶编《董永沉香合集·新刻宝莲灯救母全传》),其实皆“女娲七十变”之演化。
  十日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原作‘东南海之外’,‘南’字衍,从《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删),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羲和浴日之甘渊,盖即十日所浴之汤谷。《楚辞·天问》云:“羿焉日?乌焉解羽?”王逸注:“《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庄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经》(今本无)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此便为十日之终局。
  十乌 谓*十日。《易林·履之履》:“十乌俱飞,羿射九雌;雄得独全,虽惊不危。”参见“九乌”(9页)。
  十巫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按灵山为山之*天梯。“十巫从此升降”,谓“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采药当为其余事。
  十二神 大傩逐疫之诸神。《后汉书·礼仪志》:“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矔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按十二神即十二兽。参见“大傩”(22页)、“彊良”(364页)、“穷奇”(178页)。
  一 画
  一目民 《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东北至西北方,有“一目民”。高诱注:“一目民目在面中央。”参见“一目国”。
  一目国 《山海经·海外北经》:“一目国在其(烛阴)东,一目中其面而居。”《大荒北经》云:“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又《海内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鬼、威音近,又同在北方,同为一目,疑亦此国。《淮南子·墬形训》有“一目民”。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今本无)云:“北方有鬼国,说螭者谓之龙物也。”鬼物可谓“螭”,谓之“龙物”,则所未详。
  一足鸟 汉刘向《说苑·辨物》:“其后齐有飞鸟,一足,来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又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商羊,急告民趣治沟渠,天将大雨。’于是如之,天果大雨。”按除*商羊外,《山海经》所记*橐、*毕方、*跂踵,均为一足鸟。
  一足国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五:“大秦国人长十丈。小秦国人长八尺。一足国人长九寸。”参见“奇股民”(189页)。
  一足鬼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六:“元嘉中,颍川宋寂,昼忽有一足鬼长三尺,遂为寂驱使。欲与邻人樗蒲而无五木,鬼乃刀斫庭中杨枝,于户间作之。即烧灼,黑白虽分明,但朴耳。”按此所写鬼,盖山精之类。又云:“元嘉中,魏郡张承吉息元庆,年十二,见一鬼,长三尺,一足而鸟爪,背有鳞甲,来招元庆。恍惚如狂,游走非所,父母挞之。俄闻空中云:‘是我所教,幸勿与罚。’张有二卷羊中敬书,忽失所在。鬼于梁上掷还一卷,少裂坏,乃为补治。王家嫁女,就张借□(疑有缺,编者注),鬼求纸笔代答。张素工巧,尝造一弹弓,鬼借之,明日送还,而皆折坏。”参见“山精”(27页)、“独足鬼”(232页)。
  一角羊 谓神羊*觟。汉王充《论衡·是应》:“觟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
  一角兽 {1}谓*麒麟。《史记·孝武本纪》:“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索隐引郭璞云:“汉武获一角兽,若麃,谓之麟是也。”{2}谓*天鹿。
  一脚人 即“奇股民”。《山海经·大荒西经》“一臂民”下郭璞注:“北极下亦有一脚人,见《河图玉版》。”
  一碗水 泉名。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二四:“大成坡,在鹤庆府城东南,顶有泉,圆径尺许,深如之,终岁不溢,盛夏不涸。相传南诏蒙氏过此,三军无水,渴甚,拔剑插地,泉随涌出。至今行人资焉,谓之一碗水。”
  一臂民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臂民。”毕沅云:“此似释《海外西经》一臂国。”参见“一臂国”。
  一臂国 《山海经·海外西经》:“一臂国在其(三身国)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大荒西经》有“一臂民”;《淮南子·墜形训》谓海外三十六国西南方亦有“一臂民”,即此。《尔雅·释地》云:“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郭璞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孔、一臂、一脚。”即本《山海经》。参见“比肩民”(42页)。
  一臂三面 《吕氏春秋·求人》:禹西至“其(奇)肱、一臂三面之乡。”按一臂三面,即*三面一臂。
  二 画
  〔一〕
  丁令威 《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按丁令威化鹤事,唐宋词人常用之,承传至今。
  丁灵国 即“钉灵国”(168页)。
  七夕 旧称七月七日为七夕。相传是夕牵牛、织女二星相会。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旧时妇女穿针、设瓜果以迎之。宋张耒《七夕》诗云:“空将泪雨作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与俗传七夕之雨为织女悲泪之言合。参见“乞巧”(28页)。
  七仙女 三国魏曹植《灵芝篇》云:“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人秉至德,神女为秉机。”即董永与七仙女故事*早之文献记录。黄梅戏及川戏等均本之,略云董永家贫,卖身葬父。玉帝小女七仙女爱而怜之,私下凡间,于槐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至傅员外家织锦偿债。百日期满,方拟还家共建未来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廷。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与永别于缔婚之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参见“董永”(310页)。
  七圣画 唐张读《宣室志》卷一:“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求画工,将命施彩饰绘,责其值不合寺僧所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曰:‘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值,愿输工可乎?’寺僧欲先阅其笔。少年曰:‘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利其无值,遂许之。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殿宇,且为僧约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户,亦不劳赐食。’……僧从其语。自是凡六日,阒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怪也,当不宜果其约。’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惟西北墉未尽饰焉。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
  七十二变 《西游记》第七回:“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踪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按孙悟空七十二变,盖仿自*女娲之七十化。《淮南子·说林训》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化”者,化育、化生之意。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娲之肠”则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乃径以“变”释“化”。其说虽误,而于孙悟空七十二变则有启迪之功。或云二郎神杨戬亦有七十二变,其甥沉香则有七十三变(见杜颖陶编《董永沉香合集·新刻宝莲灯救母全传》),其实皆“女娲七十变”之演化。
  十日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原作‘东南海之外’,‘南’字衍,从《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删),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羲和浴日之甘渊,盖即十日所浴之汤谷。《楚辞·天问》云:“羿焉日?乌焉解羽?”王逸注:“《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庄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经》(今本无)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此便为十日之终局。
  十乌 谓*十日。《易林·履之履》:“十乌俱飞,羿射九雌;雄得独全,虽惊不危。”参见“九乌”(9页)。
  十巫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按灵山为山之*天梯。“十巫从此升降”,谓“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采药当为其余事。
  十二神 大傩逐疫之诸神。《后汉书·礼仪志》:“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矔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按十二神即十二兽。参见“大傩”(22页)、“彊良”(364页)、“穷奇”(178页)。
  ……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1946年,任职台湾省编译馆,开始系统化地研究中国神话。到1949年回到四川,继续从事文学暨神话学的研究;1978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4年担任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及800余万字的论文。袁珂先生的多数著作被翻译成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国、世界语等多种语言。其作品还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