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商周城市形态的演变

商周城市形态的演变

1星价 ¥35.4 (6.0折)
2星价¥35.4 定价¥5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170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4
  • 出版时间:2020-12-12
  • 条形码:9787516117002 ; 978-7-5161-1700-2

本书特色

李鑫编著的《商周城市形态的演变》以先秦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揭示了中国早期城市一种新的起源模式,并系统探究了商周城市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其次,在“长时段”理论的启发下,本书选取了商周城市形态的四个主要方面,即防御设施、政治性建筑、手工业作坊与市场,对其进行了专题式论述,详细阐释了这四方面在先秦时期的结构性演变特征。本书可供历史、考古、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及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随着先秦时期各时段城址的不断发现、发掘和整理,有关先秦城址的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而在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中,城址与城市始终被认为存在着紧密联系。目前,对先秦城市的研究其实着重于对先秦时期各时段城址的研究,因此在资料的选取上偏向于对考古学资料的使用和研究。而城址与城市虽然联系紧密,但毕竟含义不同。李鑫编著的《商周城市形态的演变》借鉴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中的一些研究视角,并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在这些理论方法的启发下,笔者以先秦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资料选取上试图整合与先秦城市相关的文献、考古与古文字资料,以期对先秦城市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先秦城市的研究包罗广泛,笔者只是在“长时段”理论的启发下,选取了四个方面,即起源、分布、形态与功能的特征和演变。本书**章着力探讨了先秦城市起源的原动力问题,认为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与经济交换中心的形成有关,并对其后龙山时代和夏王朝时期的城市发展进行了分析。第二章详细探究了城市的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的某些稳定关系,对商周时期城市的地理分布格局和选址原则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理论性阐释。第三章选取了商周城市形态的四个主要方面,即防御设施、政治性建筑、手工业作坊和市场。对其进行了专题式论述,试图揭示出这四方面在长时段的结构性演变。第四章则从较新的视角对先秦时期城市的功能特征进行探讨,详细揭示和探究了先秦城市诸多功能特征中的两点主要特征,即集聚整合功能与制度变革功能。纵观全篇,《商周城市形态的演变》对上述诸问题的探讨都基本糅合了相关的文献、考古与古文字资料,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前辈学者较少关注的先秦城市的经济因素上,这也是本书的研究主线之一。从长时段看,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交换与先秦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尽管在先秦城市形态中,政治性建筑占据核心地位,且手工业作坊和市场在发展演变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烙印,但先秦城市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集政治、经济与军事为一体的复合形态则表明,中国早期城市在起源和发展中并非仅仅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而是集多种因素于一身的复杂集合体。以往学者对先秦城市单方面的研究是不够的,中国早期城市要想获得持续深人的研究,综合性的探讨是必然方向。本书也只是沿着这一路线进行了一番探索性工作,希望能对后来者提供一点点借鉴和有益的启示。

目录

序绪论一从长时段角度研究商周城市的意义二旧有研究成果述评(一)先秦城市研究相关考古资料的积累与整理(二)关于先秦城市分布与选址的研究(三)关于先秦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综合研究(四)小结三本文研究主旨、理论与方法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一)中国古代“城市”概念的界定(二)先秦传世文献中的“城市”及其相关名词**章商以前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节经济交换中心与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一塞维斯(ElmanR.Service)理论中的一个酋邦兴起模式分析二西山古城与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的起源(一)地理环境与聚落群布局(二)西山城址遗迹与遗物的分析(三)小结三城头山城址与澧阳平原早期城市的起源(一)城址所处之环境分析(二)对城址内部遗迹的考察(三)城址所处聚落群分析四小结第二节龙山时代城址形态与功能的多元化及其地域差异一龙山时代城址文化遗存的个性化分析(一)城墙在形态上的差别(二)具有礼仪祭祀功能的遗迹差别(三)具有储藏功能的遗迹差别(四)手工业场所的设置二早期城市发展在功能上的多元化表现(一)政治礼仪功能较强的城址(二)经济功能较强的城址三小结第三节夏王朝时期的城市布局与功能特征一文献所见夏王朝的贡赋系统二作为五服制中心的二里头遗址在形态与功能上的演变特征三夏王朝时期其他城址的功能浅析(一)新砦城址(二)大师姑城址(三)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群四小结第二章商周城市的地理分布格局与选址原则**节商周城市分布格局地域特征的宏观考察一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城市分布格局的演变(一)商代城市的分布格局(二)周代城市分布格局的演变二长江流域及淮河以南城市分布格局的演变三影响商周城市分布格局形成的因素分析(一)地形交界带的优势与城址密集分布区的形成(二)环境的优劣与南北地区城址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三)制度的变迁与城址的等级化聚团分布现象第二节商周城市选址原则的微观探索一“相土卜居”――文献所见商周城市选址理念的演变(一)由“相土”到“卜居”――文献所见周人选址理念的演变(二)春秋至战国时期城市选址理念的进步二商周城址所反映的选址原则三影响商周城市选址的人文因素(一)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商周城市选址的影响(二)交通与资源对商周城市选址的影响第三章商周城市主体形态的结构性演变**节商周城市防御设施的形态演变一城墙建筑技术与形态的演变(一)商代以前城墙建筑技术与形态的不平衡发展(二)商周时期版筑夯土建筑技术的普及与进步(三)东周时期城址修建技术的多元化发展二城门的演变(一)商以前城门对称布局模式的形成(二)商代城门中轴对称布局模式的发展(三)春秋战国时期城门布局与数量的多元化发展三城郭之形成及其演变(一)前人有关城郭制的讨论(二)文献所载“郭”与“郛”的演变(三)考古所见城郭形态的演变第二节商周城市政治性建筑的结构性演变一文献与古文字资料所见商周城市政治性建筑的演变(一)文献所见“宫室”与“宗庙”在概念上的异同(二)文献与甲骨文所见商晚期政治性建筑特征分析(三)文献与金文所见西周政治性建筑的演变(四)文献所见东周时期城市政治性建筑的细化发展二考古所见商周城址大型建筑遗址规模、形态的演变及其性质分析(一)“大房子”――政治性建筑的雏形(二)陶寺和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建筑――宫城的形成(三)商代和西周典型遗址中大型建筑基址形态和功能的发展(四)春秋战国都城遗址中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比较研究(五)春秋战国一般性城址内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简析三小结第三节集团化分工与商周城市手工业场所的演变一“工”之起源与发展(一)“工”之起源与“百工”解析(二)“工”之集团性特征及其社会属性辨析二商周时期手工业生产的集团化及其演变特征的考古学观察(一)二里头遗址内手工业生产的集团化表现(二)商代城址内手工业生产集团化现象的进一步发展(三)东周城址内手工业生产集团化现象的扩散与转变三小结第四节经济交换与商周城市市场的结构性特征一东周城址与市场的普及(一)各诸侯国都城中市场的普及(二)军事城堡与市场二周代城市市场形态的复原与分析三商周城市市场的位置考辨(一)“面朝后市”与“工贾近市”辨析(二)东周城市“多市制”现象分析(三)东周都城遗址中市场位置的考察(四)郑州商城中市场位置的推测四小结第五节先秦城市主体形态演变的整合分析第四章商周城市的功能特征及其演变简析**节集聚整合――商周城市的基本功能一“城”与“市”在功能上的辩证关系二资源的集聚与整合对城市起源的作用三先秦城市对人口的吸纳与重组(一)城市中按职业划分的社会阶层(二)农民在城市社会阶层中的演变四小结第二节制度变革――商周城市功能的典型特征一社会成本问题――城市制度变革的动力因素例析(一)夏商都城“屡迁”现象的经济学简析(二)市场的范围与城市的规模二先秦城市制度变革的表现(一)城市市场制度的完善(二)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三先秦城市功能的动态化演进结语一经济与地理因素在先秦城市起源过程中的表现二地理结构在商周城市中的长时段特征三商周城市形态的结构性演变特征四商周城市功能的结构性演变特征参考文献一传世典籍及注释二古文字资料及工具书三相关理论著作四先秦城市综合性研究著作及论文五典型城址资料及相关研究六其他研究著作(含博士论文,以作者姓氏拼音为序)后记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