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治理问题研究

包邮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治理问题研究

¥21.7 (8.3折) ?
1星价 ¥21.7
2星价¥21.7 定价¥2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1296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200
  • 出版时间:2013-02-01
  • 条形码:9787514129632 ; 978-7-5141-2963-2

本书特色

陈和编著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治理问题研究》共分十一章分别是:绪论、综述、产业升级的微观基础研究:基于HCIF的视角、HCIF特性研究:一个比较的视角、HCIF的本质及相关问题研究、HCIF的治理目标研究、人力资本的治理手段:利润分享、HCIF的治理模式研究、合伙制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金融创新与HCIF融资问题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等内容。

内容简介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hcif)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治理问题研究》首先从人力资本与产权的关系入手,阐述了人力资本不具备产权特性的原因,同时简单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学者的一些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治理问题研究》进一步详细比较hcif相对于物质资本密集型企业(pcif)的特性差异,并指出它们在企业组织结构、自主权、薪酬安排、契约关系以及对品牌和声誉的依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正因为有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性,所以在企业本质问题上hcif难以沿用传统理论的解释。通过借鉴全新的关键性资源理论,笔者对hcif本质等相关问题作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界定。hcif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关键性人力资本以及那些拥有关键性人力资本进入权的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体,关键性人力资本创造企业价值并参与价值分配。由于人力资本不具备产权特性,因此,企业的经济边界相对于法律边界更适合解释hclf的边界问题。   hcif本质的变化决定了企业治理目标的改变。hcif不为物质资本服务,而是为人力资本服务。但人力资本的非产权特性使得其无法被控制,只能被协调。《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治理问题研究》通过三个模型说明:人力资本可以被协调,而且只能被协调;治理目标的转变自然促使企业治理手段的变革;在产权控制失效的情况下,hcif必须通过利润分享机制协调人力资本与企业合作,实现共赢局面。   基于hcif特性及本质的差异,则可以容易理解为何hcif中存在如此高比例的合伙制企业。《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治理问题研究》从相关理论归纳出企业经营业务、资本规模、经营风险、企业规模、员工异质性五个方面是影响hcif选择公司制还是合伙制作为治理模式的主要因素,并作了相关的实证检验。同时,《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治理问题研究》深入研究了合伙制作为一种有效的hcif治理模式的原因,以及合伙制的内部治理特性。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传统企业理论问题的凸显
1.3 研究对象、方法和逻辑框架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逻辑框架
1.4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
1.5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综述
2.1 人力资本的内涵
2.1.1 人力资本的一般属性
2.1.2 hcif中的人力资本
2.2 人力资本与产权
2.2.1 产权的内涵
2.2.2 人力资本是否具备产权特性
2.2.3 国内人力资本产权观:回顾与评述
2.3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研究:文献综述
2.3.1 相关理论研究
2.3.2 治理问题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产业升级的微观基础研究:基于hcif的视角
3.1 产业升级的理论依据: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3.2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性
3.2.1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3.2.2 我国产业发展阶段
3.2.3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性
3.3 我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
3.3.1 第三产业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
3.3.2 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与经济增长
3.3.3 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吸纳就业
3.4 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兴起:新治理问题的出现
3.5 小结
 
第4章 hcif特性研究:一个比较的视角
4.1 传统的pcⅳ特性分析
4.2 新兴的hcip特性分析
4.3 hcip与pcip特性的深入比较
4.3.1 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态演变
4.3.2 人力资本自主权
4.3.3 人力资本薪酬安排
4.3.4 人力资本与企业的契约关系
4.3.5 企业对品牌和声誉的依赖程度
4.4 hcif对传统问题的挑战
4.4.1 企业中权力问题
4.4.2 企业竞争力问题
4.4.3 企业价值的演变
4.4.4 企业家职能的差异
4.5 小结
 
第5章 hcif的本质及相关问题研究
5.1 hcif的本质研究
5.1.1 企业本质的回顾
5.1.2 hcif的本质初探
5.2 hcif边界问题研究
5.2.1 hcif边界的再思考
5.2.2 hcif的边界选择:基于进入权和产权的权衡
5.2.3 hcif边界问题的延伸:一体化与非一体化问题
5.3 hcip的并购问题
5.3.1 目标hcif定价的不确定性
5.3.2 并购hcip的风险--标价过高
5.3.3 hcif的并购策略
5.4 小结
 
第6章 hcif的治理目标研究
6.1 企业治理目标的转变
6.2 pcip的治理目标--控制关键性资源
6.2.1 基本模型
6.2.2 产权控制
6.2.3 评论
6.3 hcif的治理目标--协调关键性资源
6.3.1 基本模型
6.3.2 非产权协调
6.3.3 评论
6.4 关系型契约:一种有效的非正式协调方式
6.4.1 基本模型
6.4.2 关系型契约
6.4.3 *优关系型契约
6.4.4 评论
6.5 小结
 
第7章 人力资本的治理手段:利润分享
7.1 基本模型
7.2 没有外部选择权的谈判
7.3 存在外部选择权的谈判
7.4 小结
 
第8章 hcif的治理模式研究
8.1 公司制还是合伙制:文献回顾
8.1.1 公司制的治理优势
8.1.2 合伙制的治理优势
8.2 hcif的治理模式选择:理论与假说
8.2.1 经营业务
8.2.2 资本规模
8.2.3 经营风险
8.2.4 企业规模
8.2.5 员工异质性
8.3 研究设计
8.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8.3.2 研究变量与模型
8.3.3 描述性统计说明
8.4 统计检验与结果分析
8.4.1 回归结果与分析
8.4.2 进一步讨论
8.5 hcⅳ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8.5.1 发展趋势
8.5.2 内在原因
8.6 小结与展望
8.6.1 小结
8.6.2 展望
 
第9章 合伙制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
9.1 关于合伙制的效率争论
9.1.1 合伙制的效率问题
9.1.2 合伙制的效率辩护
9.2 合伙制的治理特性分析
9.2.1 人力资本的代际培养机制
9.2.2 利润分享机制
9.2.3 人力资本的晋升机制
9.3 小结与展望
9.3.1 小结
9.3.2 展望
 
第10章 金融创新与hcif融资问题研究
10.1 中小hcip融资困难的主要成因分析
10.2 从金融创新角度解决中小hcip融资问题
10.2.1 金融组织创新--建立新型的hcif银行
10.2.2 金融工具创新--集合信托债权基金
10.3 小结
 
第11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1.1 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和,1979年生,安徽马鞍山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现代产业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产业经济,在《中国工业经济》、《新华文摘》、《南京社会科学》、《改革》、《外国经济与管理》、《管理学报》等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广州市白云区民间智库成员,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及多项政府、企业横向课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