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古城-全彩图文版
读者评分
5分

内蒙古古城-全彩图文版

1星价 ¥5.3 (3.2折)
2星价¥5.1 定价¥16.5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ztw***(三星用户)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孩子看.

先买后看!

2022-08-17 17:27:20
0 0
197***(三星用户)

内蒙古迹巡游导览书

前一段刚去过内蒙古,那里和中原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买几本书来了解一下,补补课。

2021-08-19 10:17:28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412535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58
  • 出版时间:2014-01-01
  • 条形码:9787204125357 ; 978-7-204-12535-7

本书特色

  《内蒙古古城(全彩图文版)》是根据《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的宗旨和要求编写的,按照内蒙古历史的发展脉络,以点代面,选择了云中城、盛乐城、受降城、上京城、中京城、丰州城、黑水城、上都城、赵王城、应昌城、托托城、美岱城、归化城、绥远城为代表,就其建城背景产、建筑布局、区划沿革、经济状况、社会生活、出土文物、宗教寺庙、民间传说等分别予以概述。

内容简介

  《内蒙古古城(全彩图文版)》以点带面,选择部分古城为代表,分别从其建城背景、建筑布局、区划沿革、经济状况、社会生活、出土文物、宗教寺庙、民间传说等方面加以概述。《内蒙古古城(全彩图文版)》意在面向大众的普及性介绍,不做专门研究与考证。

前言

  内蒙古,这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丰美草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经哺育了历代众多的华夏儿女。其中,一些北方民族曾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可大多数又在历史的硝烟中消失了,现在人们只能凭借仅存的古城遗址和出土的各种文物,想见当年的金戈铁马和草原文明的繁荣情景。我们认为,古城遗址包含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每一座古城,是解读内蒙古历史文化的一条捷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编撰了这本图书。
  美丽可爱的内蒙古,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市都有深厚的感情。我们是史学工作者和文物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已有30多年,当我们撰写此书时,心情十分激动。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义务。如果通过这本书,能使关心内蒙古、热爱内蒙古的人们对内蒙古的古城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市书是根据《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的宗旨和要求撰写的。在写作过程中,面对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的500多座古城,真不知如何下手。而后我们根据内蒙古历史的发展脉络,以点代面,选择部分古城为其代表,分别予以概述;*后选定了云中城、盛乐城、受降城、上京城、中京城、丰州城、黑水城、上都城、赵王城、应昌城、托托城、美岱城、归化城和绥远城作为写作对象。在介绍这些古城时,我们从其建城背景、建筑布局、区划沿革、经济状况、社会生活、出土文物、宗教寺庙、民间传说等方面一一加以叙述。文章从物质到精神,从静态到动态,从历史到现实,从自然到人文,尽力涵盖它的方方面面。同时,我们也尽量运用简洁的文字来使看似枯燥的古城变得活泼一些,以便能够较为生动、直观地向读者介绍内蒙古的古城文化。
  我们虽从事研究工作多年,掌握了一些古城遗址的**手资料,但远不能概括出整个内蒙古地区每一座古城的历史全貌。因此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参考了部分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著,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市书是《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之一,意在面向大众的普及性介绍,不作专门研究与考证,故资料来源,除文中已交待外,不一一加以注释,请读者多加谅解。
  本书中,孙利中撰写了概述,云中城、盛乐城、受降域、丰州城、黑水城、托托城、美岱城等古城内容;刘蒙林撰写了上京城、中京城、上都城、赵王城、应昌城、归化城和绶远城等古城内容。市书插图均为孙利中绘制,照片由本书作者及孔群等人提供。
  由于我们的学术水平有限,加之时间和精力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少缺点,敬请读者给予指正。
  编著者
  2013年11月于呼和浩特

目录

概述
战国名郡——云中城
汉魏邑都——盛乐城
黄河屏障——受降城
契丹圣都——上京城
潢水故京——中京城
古丰都市——丰州城
大漠重镇——黑水城
草原明珠——上都城
汪古故地——赵王城
元朝路府——应昌城
津关要塞——托托城
阴山名胜——美岱城
塞外商埠——归化城
八旗军镇——绥远城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公元708年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了保障北方安全,防止突厥势力东山再起和断绝突厥的南下之路,决定在黄河北岸设立一条防线:并效仿汉代先例,选择险要地带专门建造三座受降城,以屯军驻兵,保卫边防。经朝廷批准后,张仁愿即率领守边将士开始修筑城堡。大家万众一心,同心同德,仅用两月时间,便将三城筑成,并在黄河以北沿线修筑了大小烽堠约一千八百余座。三受降城,以中受降城为中心,东、西丽城各距中城四百余里。每城驻兵六七千人,各守要冲、首尾呼应。当时的三座受降城雄踞于黄河北岸,占据有利地势,控制了漠南地区,可谓“纳阴山于眼底,拳大漠于掌中”。
  东受降城,地处呼和浩特平原西南,古代黄河与金河的交汇之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这里既是唐朝北方地区的南缘,又是距离中原*近的渡口和要塞。所以,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该城以后又被历代沿用和扩建。
  据史籍记载,东受降城初建时不在现址,是在现址西北的紧靠黄河处。据说,受降城建成后,被黄河水患冲毁,*后只好向东南处迁移,重建城堡于现址。
  东受降城自建成后,先后受唐朝北方的朔方道、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云州、振武军等军政机构的管辖。该城还曾是唐朝中期后统管云中、河套地区的振武军节度使的治所驻地。唐朝的东受降城一带,不仅具有屯军作战的地理条件,而且还有发展农牧业经济的自然条件。自张仁愿修筑东受降城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屯田。振武军节度使还专门派兵士疏通金河河水,来灌既农田。到唐朝中期时,从东受降城到中受降城一带,已有农田三千余顷,每年可收获粮食约二十万石。不仅解决了当地军民的生活所需,也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繁莆和社会发展。
  中受降城的所在地,古币尔“拂云祠”。相传,这里曾有过一座神祠,因神祠北面有一高岭叫“拂云堆”,故神祠被币尔作“拂云祠”。当时,突厥人每次入侵中原之前,都要先派人到神祠内祈祷,祭祀神灵,然后才出兵渡河,进入中原。张仁愿北渡黄河后,视神祠为吉地,选择了神祠为中心据点,把中受降城建造于此。
  该城虽然建在黄河北岸,但因距黄河稍远,所以没有受到河水的威胁。历史上也末曾有过古城迁建的记载。古城虽经后期沿用,但仍保持了初建时的原貌。
  中受降城自建成后,不仅与东、西受降城连成一气,拱卫黄河,而且还向北拓地三百余里,控制了大漠以南的整个局势。由于中受降城在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在建城后唐朝政府曾将安北部护府迁置于此。唐中期后,唐朝的天德军、开远军也都曾在此设过治所。
  中受降城,是唐朝北方地区的军事重镇,也是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有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陆路、水路,既是唐朝“参天可汗道”的必经之路,又是唐朝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通往西域各地的要冲之一。
  西受降城,地处黄河故道的北岸。这里既有黄河天堑,又有阴山屏障,堪币尔“东西纽带,南北咽喉”,是唐朝北方河套地区的要塞之地。在西受降城建成之初,唐朝就将安北都护府首先迁置于此,直到六年之后,才将府治迁到中受降城,可见其战略地位的重要。
  唐朝的西受降城,和东受降城一样,也因河水冲毁而重新建造。据史籍记载,该城自建成后,不到十年,就被黄河冲毁。后在故城东面重新建造了新城。但由于离黄河太近,以后又屡遭河水破坏,至今在古城的西南角处仍可看出被河水破坏的痕迹。
  西受降城自建成以后,唐朝政府就在这里推行屯垦戍边的政策。特别是在北方局势稳定后,驻城的守边将士一边积极备战,保卫边防,一边利用当地丰饶的土地和水利资源来发展农牧业生产。经过多年经营,使这里很快成为边疆一带的富庶地区。到唐朝中期时,这里的经济已相当繁莆。当时的西受降城,还经常举办各种互市贸易活动。其中,由官方在此举办的“马市”贸易尤为著名。唐玄宗时,准许突厥每年在西受降城进行互市贸易,用马匹交换金帛,成为我国古代的马市之始。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