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社会主义研究
读者评分
4.5分

苏联社会主义研究

1星价 ¥20.9 (3.6折)
2星价¥20.9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ztw***(三星用户)

对这个题材我是能入则入

2024-12-03 09:56:59
0 0
zie***(三星用户)

对苏联若干历史问题的研究综述

应该说不少问题都持续存在迷案或争议,如十月革命的发动、新经济政策的采用和退出、斯大林等人的党内争议和斗争,肃反、农业集体化工业化以及后续接班人的二十大报告,自由化改革实践等等,部分观点评述有其个人立场的桎梏,总体可以一看

2024-05-10 10:47:3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354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1
  • 出版时间:2013-12-01
  • 条形码:9787516135471 ; 978-7-5161-3547-1

本书特色

  《世界社会主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丛书:苏联社会主义研究》依据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重大历史发展阶段沿革,搜集国内外有关*新研究成果和*新资料,并加以评述,力图科学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十月革命是一场“世纪争论”:列宁发动革命是否因为接受德国皇帝金钱?它应当姓“社”或者姓“资”,等等,从上个世纪之初直到今天,甚至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苏联解体原罪。《世界社会主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丛书:苏联社会主义研究》搜集了国内外围绕十月革命探讨的*新资料,证明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中断,当年曾经引起苏共甚至国际共运内部一片哗然。那场争论很快因新经济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停息。今天人们却为斯大林是否应当取消新经济政策争得不亦乐乎。《世界社会主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丛书:苏联社会主义研究》认为,任何理论和实践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衡量这个问题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苏共二十大召开五十余年来,对它的研究又重新成为学界热点。《世界社会主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丛书:苏联社会主义研究》搜集的俄罗斯学者关于“秘密报告”如何出笼、苏共二十大评价的*新史料。想必会引起读者兴趣。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学者乐此不倦的争辩话题。从法律的角度,总得落脚到究竟谁来承担苏联解体责任。*近俄罗斯一家法庭准备审判“导致苏联解体的责任人”。能够成为被告主体的,只能是自然人或者法人代表。如果苏联解体的罪魁在于“制度”或者“模式”,它们怎么站在被告席?《世界社会主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丛书:苏联社会主义研究》围绕此进行了探讨。

内容简介

  《世界社会主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丛书:苏联社会主义研究》搜集了围绕十月革命争论的*新资料,并进行研究和评述,以期澄清视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取消,无论当年或者今天都引起了国际共运内部一片哗然。

目录

前言
**章 布尔什维克的建党活动与第二国际
一 布尔什维克建党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 布尔什维克党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一)列宁扬弃了俄国根深蒂固的民粹主义思想
(二)同俄国党内的孟什维主义进行不懈斗争
(三)与“经济派”的斗争
(四)与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五)与崩得派、无政府主义及“取消派”、“召回派”、 “造神派”的斗争
三 布尔什维克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
(一)“一国胜利论”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意义
(二)正确理解列宁主义的时代性
第二章 十月革命
一 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一)十月革命“阴谋”说
(二)十月革命“早产”说
(三)十月革命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伟大事件
二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
第三章 新经济政策
一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一)新经济政策是为应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危机而提出
(二)新经济政策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结果
(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时间
二 如何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改变
(一)认为是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全盘性、整体性的改变
(二)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策略,并非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三)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商品货币、市场经济关系认识的变化
三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一)新经济政策是一种退却、让步和迂回
(二)是以社会主义为理想的间接过渡
(三)应从多方面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四 新经济政策取消的原因
(一)是否由于体制原因而中止
(二)是否因意识形态争论而中止
(三)是否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四)是否是以斯大林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造成的
(五)新经济政策中止是苏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四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 争论产生的背景及过程
(一)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的争论
(二)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
二 争论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关于肃反扩大化
(一)肃反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肃反的人数
四 对苏共二三十年代党内斗争评价的不同观点
(一)斯大林运用权力达到目的
(二)斯大林获胜的合理性及体制的弊端
(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方案更符合当时苏联国情
(四)俄罗斯学者的新认识
五 关于苏共二三十年代党内斗争的思考
(一)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评价历史
(二)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理解历史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观点
(四)用实践检验真理
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与社会现代化
一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制定
(一)推行工业化的背景——粮食收购危机
(二)国民经济发展**个五年计划
二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一)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制定
(二)推行全盘农业集体化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建设的开展
(一)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三)工业化中的问题
四 苏联的社会发展
(一)劳动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二)苏联的文化生活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一)国家动员型社会体制的形成
(二)国家计划经济体制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倾向
第六章 赫鲁晓夫与苏共二十大
一 苏共二十大召开的背景
(一)“非斯大林化”进程
(二)贝利亚提出的改革方案
(三)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贝利亚等人的斗争
二 秘密报告的形成过程
(一)报告的“赫鲁晓夫痕迹”
(二)关于报告形成的争论
(三)关于报告人人选的问题
(四)秘密报告的*终文本形成非常晚
三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内容
(一)关于“列宁遗嘱”
(二)关于“大清洗”
(三)关于卫国战争中斯大林的错误
(四)赫鲁晓夫报告与“非斯大林化”进程
四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影响及其后果
(一)二十大及秘密报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二十大及秘密报告的消极影响
(三)国际共运的分裂
第七章 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评价
一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总体看法
(一)俄罗斯各派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关系
(二)西方政界与学者对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的看法
(三)中国学界与政界对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的看法
二 对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
(一)苏联经济体制存在问题但并非不可以改变
(二)经济改革失败在于没有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优先位置
(三)“加速发展战略”的失误
三 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评价
(一)“公开性”、“民主化”的政治改革导致社会动荡
(二)全盘否定苏共历史对苏共丧失领导地位的影响
(三)干部改革制度的失误
(四)推行“民主社会主义”路线的恶果
四 对戈尔巴乔夫军事改革的评价
五 对戈尔巴乔夫民族政策的评价
(一)民族离心倾向的形成
(二)忽视苏联潜在的民族危机
六 对戈尔巴乔夫外交政策的评价
(一)西方政要与国内民众的相悖评价
(二)西方的压力是苏联瓦解的重要原因
(三)对戈尔巴乔夫个人素养与品质的剖析
第八章 苏共与外国政党关系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政党关系
(一)十月革命与欧洲革命的关系
(二)共产国际时期
二 战后苏共与外国政党的关系
(一)战后国际形势与苏共的对外政策总特征
(二)关于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三)苏共与东欧其他国家各政党的关系
(四)关于苏南关系
三 苏共二十大后苏共与其他国家政党的关系
(一)对苏共二十大路线的认识
(二)苏共二十大对党际关系的影响
(三)苏共二十大以后的苏共与西欧政党的关系
参考文献
学术索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吴恩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导。国际俄国革命史委员会共同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名誉博士。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首席专家。北师大等校兼职教授。有《苏联史论》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俄罗斯科学院《祖国历史》、《莫斯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耐普曼”、“苏联30年代大清洗人数考”论文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