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乐西渐的历程-对1800年以前中国音乐流传欧洲的历史探讨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8109650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47
- 出版时间:2014-03-01
- 条形码:9787810965095 ; 978-7-81096-509-5
本书特色
林青华编著的《中乐西渐的历程(对1800年以前中国音乐流传欧洲的历史探讨)(中文版)》主要研究了早期欧洲旅行家所写的游记中有关对中国或蒙古音乐实践的描述;分析了音乐实践者给这些来自欧洲的陌生人所留下的印象;同时也探讨了那些未能光临中国的学者以欧洲人的眼光对中国文化所作出的评论,这些人包括16世纪的门多萨,17世纪的基歇尔和18世纪的杜赫德修士。 本书首先疏理了大量的来自旅行者、长期居住在中国的欧洲人所写的材料,以及其他的一些注释性材料;分析了早期由欧洲人所写的解释中国音乐理论的文献:探讨了在欧洲各国兴起的中国时尚现象与原因;并对利玛窦以及他的**支被北京宫廷所接受的耶稣会使团成员们的活动,以及他们对中国音乐的认识进行了论述。 本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讨论了康熙皇帝时代的音乐,涉及了皇帝本人对西方音乐的喜爱与支持,描述了康熙皇帝给欧洲学者所留下的印象;18世纪末出现的钱德明是**位对中国音乐理论进行认真研究的欧洲学者。正因为如此,本书对钱德明的著作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内容简介
《中乐西渐的历程:对1800年以前中国音乐流传欧洲的历史探讨(中文版)》主要研究了早期欧洲旅行家所写的游记中有关对中国或蒙古音乐实践的描述;分析了音乐实践者给这些来自欧洲的陌生人所留下的印象;同时也探讨了那些未能光临中国的学者以欧洲人的眼光对中国文化所作出的评论,这些人包括16世纪的门多萨,17世纪的基歇尔和18世纪的杜赫德修士。 本书首先疏理了大量的来自旅行者、长期居住在中国的欧洲人所写的材料,以及其他的一些注释性材料;分析了早期由欧洲人所写的解释中国音乐理论的文献:探讨了在欧洲各国兴起的中国时尚现象与原因;并对利玛窦以及他的第1支被北京宫廷所接受的耶稣会使团成员们的活动,以及他们对中国音乐的认识进行了论述。 本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讨论了康熙皇帝时代的音乐,涉及了皇帝本人对西方音乐的喜爱与支持,描述了康熙皇帝给欧洲学者所留下的印象;18世纪末出现的钱德明是第1位对中国音乐理论进行认真研究的欧洲学者。正因为如此,本书对钱德明的著作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目录
概述
一、中世纪的旅行者:猎奇者笔下的中国音乐
二、16世纪:费狄高与其他修士所记述的中国音乐
三、派遣到中国的耶稣会使团的建立:利玛窦等人与中西音乐传播
四、17世纪:欧洲旅行家与学者们对中国音乐的印象
五、17世纪晚期:来自荷兰人对中国音乐的记述
六、康熙皇帝时的宫廷:杜赫德等人与中西音乐传播
七、18世纪:欧洲的汉学家与其中国音乐研究
八、钱德明:一位中国音乐专家及其贡献
(一)乐器的八音分类
(二)钱德明对律的解释
(三)回忆录的第三部分
(四)附录与修正
九、海外的英国人:马戈尔尼使团及其对中国音乐的记述
十、风靡的中国风格: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
十一、结语
谱例
参考文献
附录以中国意念为题材的歌剧、舞剧等作品
外国人名索引
节选
其实,此事具有讽刺意义。在耶稣会修士成就中,他们认为*不看重的是音乐,但这却成为了他们首次涉足中国宫廷的跳板,并成为了后来耶稣会修士效法的对象。 金尼阁出版了利玛窦使团的记录,其中包括利玛窦参观南京夫子庙祭孔仪式预演的描述,他是应官方的邀请参加仪式的。利玛窦列举了乐师演奏的乐器,包括铜钟、石制的容器、类似皮鼓、弦乐器、笛子和一种口吹而不是使用风箱的风琴。还有一些动物形状的乐器,用小棍在牙齿之间敲击时,其空洞的腹部作为音箱。利玛窦表达了他对所有乐器产生的不协和音响的厌恶,接着又说中国人自己也承认这点,因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和谐在近几个世纪以来已经失传,只有乐器保存了下来,但音乐艺术本身已经消失了。②利玛窦的论点被以后的作者们多次重复,作为中国音乐衰落的证据,这有点像将奥菲欧音乐的失传作为欧洲音乐衰退证据一样。 使利玛窦感到非常不悦耳的乐器是很容易辨认的。他所指的铜钟包括镈钟,这是一种在祭孔仪式上使用的特钟,由悬挂在支架上的一个L形石板特磬回应。乐团共有12枚钟和12块声音响亮的磬,与十二律相一致。 祭孔仪式中使用了大量不同形制的鼓,包括吊在支架上、直径二英尺长、三英尺高的应鼓;类近尺寸、横向放置的网筒形雷鼓;固定在膝盖上、尺寸小一些的桶形搏拊;令人感到稀奇古怪的鼗鼓,其形状为圆筒形,由一个横穿圆筒的手柄支撑。 他提到横吹和竖吹的笛和箫以及陶制的埙也在祭孔仪式中使用。一种像风琴的乐器*易讨外国人欢心,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中国口风琴,即在瓜匏中竖着插入竹管的笙。 他所说的弦乐器极可能是弹拔,而不是弓弦乐器,都源自中亚。所提到似动物的乐器而像一头睡着的老虎是有锯齿形的脊梁和27个凹口的敌。利玛窦认为这乐器作用不大,因为它在仪式结束时才用。 利玛窦对中国音乐的描述是简短和非专业的,但是,这是欧洲人关于祭孔仪式*早的记载,所以是颇有价值的。利玛窦是应他在南京做官的朋友的邀请出席这仪式的。由于他是传教士,他是不能参加其它宗教崇拜仪式活动的,但是,此项活动只是一场彩排,所以缓解了他内心的不安。可以想象,耶稣会使团成员们一定会对孔庙里的仪式感觉到不舒服,这点利玛窦传记作者也认同,所以他需要表达这样的焦虑和不安。 虽然利玛窦和其他修士在欧洲传播了许多关于中国和圣人孔子的讯息,但在中国音乐方面他给我们留下的资料却是有限的。金尼阁根据利玛窦日记出版了有关天主教徒到中国的远征记录,这本书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证明了一些欧洲的思想家对中国的热爱和关注。 贝察士记载了有关送给皇帝的礼品,提到“一个非常美妙的独弦乐器,因为这是一件中国人感到新奇的乐器”,①正像庞迪我神父所描述一样。当然,这不是一件独弦乐器,而是一台古键琴,因为它是一弦对一个音,所以有时被错误地说成是独弦乐器。如果他是指用来展示毕达格拉斯音响理论的独弦琴,那么会把事情弄得更复杂,因为中国的音响理论主要是建基于竹管。 无论利玛窦和其他耶稣会修士的态度多么开明,他们仍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限制和宗教信仰的戒条约束。利玛窦对出席一个在孔庙举行的仪式,虽只是预演,但他表现出来的良心不安就说明了这一点。更有甚者,我们知道耶稣会的皈依者大规模地毁掉了不属于天主教的“异教邪书”。 ……
作者简介
林青华,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副教授,研究生学科主任。他于1978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音乐学士学位;1981年于英国牛津大学华顿学院获音乐学硕士学位;1994年于英国杜伦大学获得民族音乐博士学位。他曾任香港音响与音乐杂志和香港唱片公司的编辑;又任香港星报、南华早报、香港虎报的乐评家;香港岭南学院讲师;1995-1998年,任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系主任。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音乐交流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音乐,发表有200余篇节目册、唱片和CD光盘的说明,数十篇有关中国音乐和中西音乐交流史的文章。
-
数码摄影用光和色彩从入门到精通
¥24.2¥69.0 -
齐白石国画山水精品-经典画库
¥9.6¥30.0 -
吴昌硕画选
¥4.3¥4.8 -
宋元水墨花鸟
¥17.7¥59.0 -
摄影一本通
¥17.9¥49.8 -
一白书画印
¥26.4¥88.0 -
花与女组画
¥4.3¥4.8 -
图说木雕绝艺
¥17.0¥46.0 -
观众心理美学
¥10.4¥29.8 -
明信片:末代皇朝旧影
¥6.4¥20.0 -
乔十光文集
¥21.0¥70.0 -
梵·高手稿-精装
¥33.1¥138.0 -
张大千国画精品-经典画库
¥9.6¥30.0 -
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中国画的生成
¥21.1¥48.0 -
论园
¥23.0¥36.0 -
如何成为地球上最棒的即兴演员
¥16.4¥49.8 -
古典乐的盛宴
¥24.4¥66.0 -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九品)
¥3.6¥18.0 -
当代艺术家:章晓明
¥40.5¥90.0 -
齐白石草虫册页精品-经典画库
¥9.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