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79015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1
- 出版时间:2015-01-01
- 条形码:9787517901556 ; 978-7-5179-0155-6
本书特色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内容简介
1.一部记录中国影像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从摄影术发明之前中国早期科学家、思想家等对光学和相关化学的探索,一直到1949年影像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影像史的巨大发展、变迁。 2.首次以影像的方式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历史,涵盖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涉及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历史读本。 3.通过影像所反映的现象获得深层次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历史,推进文明的传承和传播。
目录
主编的话
导 论
**章 1945-1949 年的社会文化背景
**节 大陆行政环境概述
一、政治与军事环境
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三、美苏与国共的关系
第二节 解放区的社会文化现状
一、解放区的文艺创作
二、解放区的文化出版
三、其他民间文化活动
第三节 国统区的社会文化现状
一、国统区的文艺创作
二、国统区的文化出版
三、民间文化市场
小 结
第二章 1945-1949 年影像文化总貌
**节 境外影像文化的渗入与影响
一、东洋映画
二、西洋镜与好莱坞的风景
三、赤色风暴
第二节 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与影像文化
一、银幕上的“影”与舞台上的“戏”
二、台下的戏子与城头的同志
三、建筑新的中国
第三节 媒介性影像传播
一、画报画刊
二、摄影展
三、教育电影
第四节 娱乐性图景记录
一、末日狂欢
二、漫画里的民间印象
三、传奇的人、传神的戏
小 结
第三章 1945-1949 年影像产制环境
**节 影像产制的前沿
一、照相设备与感光材料的发展
二、暗房冲印技术的发展
三、摄影艺术思想
第二节 中国的影像产制条件
一、民间照相业基础
二、摄影器材条件
三、印制技术条件
第三节 影像创作的基本队伍
一、国统区的影像创作队伍
二、解放区的影像创作队伍
三、创作人员的创作概述
小 结
第四章 1945-1949 年影像的构成性特点
**节 影像题材选择
一、艺术摄影
二、新闻摄影
三、纪实性摄影
第二节 影像体裁概述
一、单幅影像创作
二、专题摄影创作
三、影展构成性特征
第三节 影像主体构成
一、物像的选择
二、形象的确立
三、主体的形成
小 结
第五章 1945-1949 年影像传播特征
**节 影像的传播方式
一、印刷出版
二、摄影作品展览
三、幻灯放映
第二节 摄影人才培养
一、设置专门摄影机构
二、组建摄影培训班与摄影团体
三、出版摄影图书
第三节 影像的传播功能
一、史证功能
二、舆情导向功能
三、艺术欣赏功能
小 结
第六章 1945-1949 年影像人物
**节 影像出版人物
一、解放区的影像人物
二、国统区的影像人物
第二节 战地摄影记者
一、抗战初期的摄影工作
二、抗战时期的战地摄影记者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地摄影记者
第三节 社会新闻摄影记者
一、解放区的知名摄影记者
二、国统区的知名摄影记者
三、布列松的在华创作
小 结
第七章 1945-1949 年电影概述
**节 影像趣味的分野
一、史诗片
二、新市民电影
三、文人电影
第二节 作品与编导
一、平民史诗——《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市民电影的新突破——《太太万岁》
三、费穆与《小城之春》
第三节 场域与受众
一、官营电影及其在国统区的放映
二、民营电影在上海、南京、北平
第四节 影响与意义
一、现实主义主题的承接
二、超类型、跨类型的发展
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列
小 结
第八章 1945-1949 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 结束语
**节 影像创作风格
一、影像的艺术风格
二、影像的构成风格
三、影像的文化风格
第二节 影像受众分析
一、猎奇于影像
二、认知于影像
三、审美于影像
第三节 中国影像艺术发展趋势
一、奠定影像社会基础
二、形成艺术摄影雏形
三、促进地理风情摄影
小 结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论文
后 记
作者简介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高奖“金眼奖”**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3.2¥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9.8¥45.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5¥38.0 -
人类酷刑简史
¥33.6¥59.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1¥35.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7.6¥39.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1.8¥68.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35.6¥78.0 -
中国近代史
¥21.1¥39.8 -
万历十五年
¥23.5¥25.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1.8¥68.0 -
韩鹏杰说:这才是江湖
¥16.3¥48.0 -
中国近代史
¥8.4¥20.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8.6¥58.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22.9¥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2.5¥29.8 -
康雍乾盛世中的君臣关系
¥14.3¥39.8 -
硬核原始人
¥19.5¥65.0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