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台烟云石湖月

苏台烟云石湖月

1星价 ¥57.6 (7.2折)
2星价¥57.6 定价¥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6207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8
  • 出版时间:2014-11-01
  • 条形码:9787550620711 ; 978-7-5506-2071-1

本书特色

《吴中文库》图文并茂展示了吴地的名贤、名胜、名产、民俗、文物、工艺、诗文和影像,无论从涵盖的广度还是深度,均堪称“吴地历史文化之集大成者”。全书在取材编纂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吴中地域为基础,“原汁原味、真实反映”的原则,立足吴中区情、尊重历史原貌,注重细节、充分反映吴地文化历史风貌,系统完整、清晰分类反映吴中文化不同方面。 朱红所著的《苏台烟云石湖月(精)》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苏州市吴中区西南部的木渎古镇和石湖景区的风景名胜。

内容简介

  《苏台烟云石湖月(吴中文库)》图文并茂展示了吴地的名贤、名胜、名产、民俗、文物、工艺、诗文和影像,无论从涵盖的广度还是深度,均堪称“吴地历史文化之集大成者”。全书在取材编纂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吴中地域为基础,“原汁原味、真实反映”的原则,立足吴中区情、尊重历史原貌,注重细节、充分反映吴地文化历史风貌,系统完整、清晰分类反映吴中文化不同方面。《苏台烟云石湖月(吴中文库)》介绍了苏州市吴中区西南部的木渎古镇和石湖景区的风景名胜。

目录

前言
细说姑苏台
木渎的童年
古镇梦华录
一山五名的故事
吴王宫作空山寺
灵岩石景的变迁
韩墓与“天下**碑”
毕沅与灵岩山馆
横山求学记
沈德潜在木渎
榜眼府的历史回声
香溪三园
范仲淹与天平山
从天平山庄到高义园
天池山轶闻
北竺坞小记
博士坞悲歌
穹窿山传奇
朱买臣读书台和藏书庙
施亮生重建上真观
古横山钩沉
石湖沧桑
范石湖迹留千秋
看行春桥串月
绮川莫氏沉浮记
越溪庄和石湖别业
上方山破邪记
治平寺风月
棹歌声里看石湖
丁家山头说丁谓
茶磨屿:乾隆文字狱的见证
重阳登高话旧俗
申阁老长眠吴山
画眉泉与一粟山房
尧峰寻胜
宝华有街连尧峰
新老五龙桥,古今蠡墅船
寻找长洲苑
横金·义金·横泾
苦酒城与横泾烧酒
后记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苏台烟云石湖月(吴中文库)》:  细说姑苏台姑苏台又称姑胥台、苏台、胥台,是春秋晚期吴国的大型建筑,历史上赫赫有名。但现代人对它很生疏,大多闻其名而不知其实。曾见今人所画的姑苏台,画上烟云树木相遮,露出楼台一角。这也是避实就虚的画法,但仍有破绽,因为先秦未有砖瓦,至少那个飞檐翘角的屋顶是古吴工匠做不出来的。其实姑苏台是啥模样,谁也心中无数,不过凭借古籍记载,也许可以捉摸出个概貌。  《尔雅·释宫》说“四方而高日台”,从发掘到的古台遗基,可知是夯土而成的建筑。*初大多用于巫师望气或军事观察,也有用来藏珍宝的,如纣王的鹿台,那是台上有木楼了。后来又发展为以台为名的游乐区,如周文王的灵台,除台而外,还有畜养鹿鹤的灵囿和养鱼的灵沼,供人观赏。文王来游,乐师就架起钟鼓,一时鼓乐齐鸣,君民同乐。但后世君王造台,目的是占用自然风景资源兴建离宫别苑,专供自己游乐。姑苏台也是这样,因此它不仅是一座楼台,也指以此台为中心的宫苑。由于台高苑广,林茂池阔,设施华丽,而且是出于“断发文身”的“吴蛮”之手,顿令中原各国刮目相看。后来苏州的得名以及别称“苏台”,都是由它而来的。  可惜这座宫苑在战国前就消失了,但影响深远:当年秦始皇东巡,在吴县看了两处春秋遗迹,除了虎丘,就是姑苏台;司马迁少年壮游,也曾登台眺望。  秦汉去古未远,想来那时废台还在,不无旧影残迹可寻,待岁月浸久,就只剩“山花野草一荒丘”(宋杨备《姑苏台》)了。然而历史记忆有灵,能为思想穿越者提供故国神游之趣,因而历代游人不绝。如唐天宝中李白到此,以《苏台览古》一诗发表了穿越感想。诗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一声喟叹,无限沧桑。  姑苏台如此有名,可是古代文献对它落墨不多。  《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仅提其名,都未展开描述。唐陆广微《吴地记》补了两句:“其台高三百丈,广八十四丈。”春秋一丈合今约二米三,则台高近七百米,土木建筑达到这样的高度,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想必很高,才会有这样的传说。古籍中介绍得较为实在而具体的,当推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说这座台苑“周全诘屈,横百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宫妓千人,台上别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造千石酒锺。又作天池,池中造青龙舟,舟中盛致妓乐,日与西施为嬉”。这一记载形象地展示了禁苑规模和吴王游乐的场景,令人浮想联翩,因此常被引用和演绎。如李白《乌栖曲》诗云:“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陈羽《姑苏台怀古》)诗云:“忆昔吴王争霸日,歌锺满地上高台。”都取材于此。  记载中出现美女西施,那准是吴王夫差时代的事了,因此《洞冥记》、《山水记》都说此台为夫差所筑。但看《越绝书》、《吴越春秋》的记载,兴建者分明是吴王阖闾。到底是谁?《太平寰宇记》和《吴郡志》引《吴地记》说,两人都有份,乃阖闾首建,夫差“复高而饰之”。还有个冷门的说法,吴国第十二任国君壁羽(《史记》作屈羽)因与楚国打仗,造成“百姓疲敝”,临终嘱咐儿子齐玄(《史记》作夷吾)说,你接班后要宽松一点,“姑苏我民”(暂且让老百姓缓过劲来)。于是齐玄造了姑苏台,以示不忘父训。此说由《横金志》卷五、《红兰逸乘》卷一引自稀见笔记,很有“小说家言”的味道,而且对“姑苏”的释义显然有误,本可以不论,但因它大大提前了台的始建年份,可能造成误导,因此对此台的由来不能不作一番梳理。  话说春秋各大国靡不有台,其中著名的有周景王十年(前535)楚灵王在华容(一说在安徽亳州)建造的章华台。此台规模宏大,“高十丈,基广十五丈”,附属宫苑建筑也极奢华,故又称“章华之宫”。这项工程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以致民不堪命,相继逃亡。六年后楚国发生内乱,众叛亲离的楚灵王自杀身亡。楚灵王挂了,章华台还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吴王阖闾率大军伐楚,攻克了郢都。这次战争因为吴军深入楚地,阖闾见识了楚国文明,其中章华台的壮丽气派尤其吸引了他。当时吴国也有离宫,但还没有以高层楼台为主的别苑,于是他归来后就造了姑苏台。《吴郡志》引《吴地记》说:“阖问十一年,起台于姑苏山,因山为名,西南去国三十五里。”阖闾十一年为公元前504年,可知姑苏台始建于此年,得名于苏州西南的姑苏山。  但据楚臣子西说:“昔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缕,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左传·哀公元年》),说明这位君王对个人享受不那么讲究。那他为何被章华台打动了呢?原因不明,或许是出于“楚国有的,我们也要有”的心理吧。可是楚灵王的教训不远,阖间应该知道。从选址不高不大的姑苏山起台也可看出,他并不想搞什么形象工程,也无意与章华台比阔争胜,所以姑苏台的规模不是太大,规格也不很高。何以见得呢?《越绝书》卷二说他“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台。旦食于纽山,昼游于胥母。射于躯坡,驰于游台,兴乐石城,走犬长洲”,可见他不缺游乐场所,造姑苏台是为了在郊外活动时有个处理公务的地方。  八年后,阖闾兴师攻越,受伤身亡。夫差继位后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由于勾践卑事吴王,被视为有悔改之心,特别是夫差生病,勾践为辨病情尝了他的粪便,把夫差感动得一塌糊涂,因此不但释放,还赐还国土。谁知勾践回越,如虎归山。《吴越春秋》卷九说,他为谋求复国,采用了大夫文种的“灭吴九术”,其第五术是“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在进献的木料中,有一种“大二十围,长五十寻”的“神木”,经“雕治圆转,刻削磨砻,分以丹青、错画文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类龙蛇,文彩生光”。按这记载,神木长约九十米,径粗十多米,肯定是夸大了,但显然是营造大型建筑的上佳材料,再加有精美华丽的雕饰,用以盖宫楼自然生色。夫差得之大喜,于是用来扩建姑苏台。《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说:“盖此台始基于阖闾,而新作于夫差也。以全吴之力,三年聚材,五年而后成。高可望三百里,虽楚章华,未足比也。”自此,姑苏台旧貌换新颜,望去雄伟壮观,规模超过了章华台,因而名闻天下。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