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沉石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法帖原石

钩沉石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法帖原石

1星价 ¥34.4 (4.3折)
2星价¥33.6 定价¥8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0237042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14-10-01
  • 条形码:9787540237042 ; 978-7-5402-3704-2

本书特色

本书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以为青年研究人员整理馆藏法帖刻石的成果,也可以说是一部“读帖”的心得之作。 全书共分为概述、敬和堂法帖、诒晋斋诸帖、录文、附录、后记六个部分。书中不仅对历代著名法帖的相关问题作了细致的描述,同时还对各朝代的书法大家们如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王铎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各家对此人的书法评价。这些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帖刻石背后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有关《敬和堂法帖》与《诒晋斋诸帖》的原刻石拓片及录文,这也使得法帖爱好者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研究。

内容简介

法帖石刻是辨别拓本的一个重要依据,其内容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自1986年建馆二十年以来征集、收藏北京地区石刻遗存二千余件,尤其注重石刻法帖的抢救整理。这些法帖石刻文字内容丰富,在各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本书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大种丛帖刻石——《诒晋斋帖》、《敬和堂帖》,以及若干单帖进行了整理分类,分为三册,影印原图,逐项考订,对石刻本身的规格、形制、质地等予以记录,对法帖的镌刻者、收藏者及其流传历史等予以考证。本书与金石学研究有所区别,从文献整理的视角切入,对作者、作品的史实等系统地加以考证阐述,具有很高到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目录

序 /1凡例 /3概述 /7 敬和堂法帖 /14 一、敬和堂法帖的发现 /14二、辑录者和镌刻人 /14三、收藏家李葆恂 /16四、明代中期、晚期书法发展脉络 /16五、《敬和堂法帖》首录文徵明《正气歌》 /17六、各家对文徵明的评价 /19七、“国朝**”——祝枝山 /20八、各家对祝允明书法的评价 /23九、“云间书派”的旗帜——董其昌 /24十、各家对董其昌书法评价 /26十一、豪放而来,抑郁而终——王铎 /27十二、各家对王铎的评论 /31诒晋斋诸帖 /32一、“诒晋斋”主人——永瑆 /32二、“诒晋斋”石刻法帖的整理 /33三、“诒晋斋”法帖中几种名帖的流传 /38四、 铁笔钱泳 /39五、 法帖原石的价值所在 /40 录文 /42注释 /252参考书目 /254附录 /255 年少有追求 /262后记 /26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主要在业务部从事文物保管、征集、普查、改陈等工作。曾参与编撰:全国古籍整理《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卷》,1997-2005年相继参与了北京文物局组织的《北京文物精粹·石刻卷》、《金中都遗珍》的编写;《会说话的石头》的编写;撰写文章《傅恒与金川之战》、《元好问诗刻》、《潘仕成与番禺会馆》、《记“敬和堂”丛帖》、《北京宮苑中的书法刻石》等,且自1995年始,参加北京十个郊区县的石刻文物普查,课题组编写《新日下访碑录》一书,负责大兴区、通州区部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