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忽值山河改: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1931-1945
读者评分
5分

忽值山河改: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1931-1945

1星价 ¥31.9 (4.9折)
2星价¥31.9 定价¥6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yin***(三星用户)

慕名已久,这本书真的很不错!是一个特别优秀且伟大的作家,前段时间读了他几部作品之后我就非常喜欢他了。这次这部作品也很期待。

2024-03-10 15:39:52
0 0
tor***(三星用户)

国破之下的知识分子。 不为敌人做坏事儿,就是好的。 郑重推荐!

2023-06-01 15:40:18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72832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44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511728326 ; 978-7-5117-2832-6

本书特色

本书以1931至1945年间日本的侵华战争导致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强行接触为背景,围绕日本占领区内梅娘、柳龙光、袁犀等异文化中间人的行止与文本叙事模式,来揭示知识人在忠\/奸、友\/敌之间交叉穿梭而繁复多变的民族认同,质疑历来的将政治压制与抵抗模式对应并列的叙述模式;考察在没有预测到1945年是日本占领*后期限的环境中,中日双方知识人的活动所呈现出来的互动与纠结,来揭示战时两国文化的“交流”实态,着力辨析殖民现代性的复杂结构关系与特征,并借此寻找主体建构的可能性。本书主要从翻译、民族志和见证文学这三种类型来探讨见证叙事作为思想遗产的意义和价值功能,以拓延沦陷区文学研究的向度与张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31至1945年间日本的侵华战争导致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强行接触为背景,围绕日本占领区内梅娘、柳龙光、袁犀等异文化中间人的行止与文本叙事模式,来揭示知识人在忠/奸、友/敌之间交叉穿梭而繁复多变的民族认同,质疑历来的将政治压制与抵抗模式对应并列的叙述模式;考察在没有预测到1945年是日本占领*后期限的环境中,中日双方知识人的活动所呈现出来的互动与纠结,来揭示战时两国文化的“交流”实态,着力辨析殖民现代性的复杂结构关系与特征,并借此寻找主体建构的可能性。本书主要从翻译、民族志和见证文学这三种类型来探讨见证叙事作为思想遗产的意义和价值功能,以拓延沦陷区文学研究的向度与张力

目录

  目录前言:我们怎样想象沦陷区——兼论沦陷区文学的向度与张力1**章近代殖民语境与梅娘的家族传奇**节家族与历史记忆一闯关东、跑崴子的祖辈父辈二出生:充满谬误的人生起点三故家:长春西三道街四父亲“母亲”第二节父亲、驼龙传奇与梅娘的日本初认知一父亲、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对日本的迎拒二驼龙传奇、敌国国民的私谊与民族认同的迷失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与战火下的读书·游历·恋爱一快乐“女师”二“九·一八”体验与叙事三游历、变故四孙晓野:爱的起点与终点第二章“满洲国”中国文学的艰难萌芽与主体之争**节《小姐集》与何霭人和益智书店一何霭人与东北文坛二从《窗前草》到《小姐集》三梅娘与益智书店及宋星五第二节《第二代》:获得满洲文坛的普遍认可一问题缘起二《第二代》小说集全貌三方言、脏话与反殖欲望小结底层视线与反殖书写第三节《大同报》:梅娘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舞台一《大同报》在“满洲国”二《大同报》之于梅娘的意义三《女难》:日本“大陆新娘”的迷梦小结《大同报》上的梅娘——从个人爱憎到东亚关怀第三章“满洲国”的罹难经验与见证叙事**节柳龙光在“满洲国”:编辑副刊、操控文坛论争、附和殖民政权一生平二《大同报》里的柳龙光:副刊的改革者、文坛论争的推手与并不高明的作家三《大同报》里的柳龙光:殖民政权的合作者小结柳龙光在“满洲国”——言论极富政治色彩的新闻人第二节袁犀在“满洲国”:阅读私史与反抗空间的形成一从“郝赫”到“李克异”:政治生态与个人抉择二隐蔽的反日分子:暴力美学在小说中的投射及对同时代作家的影响三散文创作:阅读私史与反抗空间的形成四充满反抗的阅读私史:选择性的阅读与殖民体制下读书市场的形成五编辑袁犀:“满洲国”文人文学在北京小结读书资本的累积与反殖论述忽值山河改——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1931~1945)目录第四章日本体验与满洲回眸**节以梅娘、柳龙光为中心的“读书会”及其跨语际实践一被遗忘的“读书会”二日本读书市场的诱惑、知识构建与“读书会”反抗资本的累积三跨语际活动的成果第二节殖民叙事、满洲形象与梅娘的译介策略——兼谈“满洲国”中国作家的“满洲”意识一日本作家满洲纪行的历史背景二满洲视野的文本分析三在“隐蔽”与“告发”之间:梅娘的译介策略四“满洲国”中国作家的“满洲”意识及满洲叙事第三节梅娘、柳龙光与“满洲国”文坛——兼谈“文丛派”“文选派”与“艺文志派”的对峙一宣传“文丛派”、供稿《大同报》二《大同报》与梅娘夫妇的大阪生活轨迹三对抗满洲文话会第四节柳龙光:置身殖民体制内的家国书写与东亚文化圈想象一诗歌与人类学文本:乡土书写与贴靠殖民体制的意愿和实践二译介活动与东亚文化圈的想象和勾勒三编辑活动及其所带动的东亚文化间的流转与互动小结柳龙光的殖民经验与他的东亚文化圈构建第五章北京沦陷之殇:大东亚体制与文化触变(上)**节1941年北京文场的生态:“色情文学”一公孙嬿与他的“色情文学”二有关“色情文学”的讨论三殖民政治框架中的色情(性爱)文学第二节梅娘与《妇女杂志》、《实报》关系的考释一《妇女杂志》与梅娘就职经纬二梅娘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的作品目录及作品考释三《实报》里的梅娘:公共知识分子形象的延伸小结从梅娘在1942年谈起第三节从引“蛇”出洞到助“狼”噬“东郭”——试论柳龙光、周作人的“交往”与沦陷区的文场政治一引“蛇”出洞:柳龙光对周作人的呼唤二助“狼”噬“东郭”三审判席上周作人反噬小结文坛的实权人物与虚构领袖的对峙第六章北京沦陷之殇:大东亚体制与文化触变(下)**节战时文学翻译的政治:梅娘对石川达三的理解与迎拒一石川达三:是战争协力者,还是反殖民体制作家?二石川达三及其他日本文学在沦陷区的命运遭际:是迎是拒?如何迎拒?三梅娘与石川达三的《母系家族》:女性主义立场的借鉴与理解的错位小结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两难与突围的可能第二节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日本游记与自我贬抑一中国知识人眼中的日本形象及游记特征二从游记看殖民文学写作的本质第三节“文学的全黑时代”的光与影:袁犀的言论及创作意义一从反日到被收编二弱者的武器:“附逆”文人的反抗形式三小说:历史的书写与见证的缺席第四节历史在场:殖民地的日常体验——兼谈梅娘作品的改写及由此产生的问题一《一个蚌》:被殖民的屈辱体验与不同时期的文本改写二《侨民》:被殖民者的身体经验与奴性的自我批判三《蟹》:殖民地奴性与微弱反抗四文本改写的背后:从对殖民统治的警醒到迟钝第七章1945年之后:殖民的伤痕**节殖民的伤痕:从战后沦陷区作家的生存环境与文学创作谈起一日本战败后来自沦陷区作家的历史境况二沦陷区作家的言行小结第二节与国民党的一段“亲密”时光:梅娘编辑《**线》一抗战刚结束的逃亡岁月二编辑《**线》杂志第三节结语:乱世的精神杂居者一梅娘的家世与她的自传体式写作二战时下的一群精神杂居者附录1柳龙光作品系年目录附录2梅娘年谱附录3梅娘著译年表附录4梅娘研究资料目录索引后记我的写作指向:未完成的历史与有缺憾的人生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言,本名陈玲玲,江苏宿迁人。文学博士,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是殖民地文学、战争时期中日文学关系(1931-1945)、冲绳问题,兼及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著有《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合著),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译有《冲绳札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北京三联书店2010,《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记录冲绳“集体自杀”审判》(主持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