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砚:鉴别与收藏

包邮端砚:鉴别与收藏

1星价 ¥88.5 (7.5折)
2星价¥88.5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573637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5cm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505736375 ; 978-7-5057-3637-5

本书特色

  端砚,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唐武德年间即已出现。端砚石质坚实、细润,易发墨、不损笔毫,利于书写。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力推端砚为**,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宋徽宗、清乾隆等帝王都对端砚称赞有加,历代文人雅士更是将其视为珍品。  千余年来,端砚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艺术高度,现已成为中国民族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蜚声中外。这本著作是刘演良先生六十年端砚文化研究与创作的心血结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讲述了端砚的起源与历史、造型与制作,以及鉴别与收藏,并配有大量精美的彩图,其中有历代制砚艺人的精品佳作,造型式样丰富多彩。此书堪称中国端砚历史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端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工艺美术大师、端砚文化学者刘演良先生六十年心血力作。  中国端砚历史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认识端砚和了解端砚的必读物。  本书艺术地再现千年端砚文化的生命历程。  这本著作是刘演良先生六十年端砚文化研究与创作的心血结晶。 

目录

目录前言1**章端砚的起源与历朝发展5**节端砚的起源和发展8第二节端砚始于唐代13第三节宋代的端砚18第四节明代的端砚23第五节清代的端砚27第六节清末以后的端砚43第七节贡砚和赐砚44第二章端砚各名坑概述47**节老坑(水岩)49一老坑的地理环境及其他56二老坑砚石的成分、特征和石品花纹59第二节坑仔岩78第三节麻子坑92第四节宋坑101第五节梅花坑106第六节绿端107第七节古塔岩109第八节宣德岩110第九节朝天岩111第十节白线岩112第十一节白端114第三章端砚石的矿床分布与地质情况117**节端砚石矿区地质特征119第二节端砚石的优异品质和性能120一含铁水云母页岩120二含铁质页岩121三泥质岩121四泥质板岩122五含粉砂泥质岩122第四章端砚的石质与石品花纹125**节天青127第二节鱼脑冻130第三节蕉叶白136第四节青花140第五节金线与银线145第六节火捺150第七节冰纹与冰纹冻158第八节翡翠162第九节鹧鸪斑165第十节石眼165第十一节石疵类182第五章端砚的制作和保养197**节端砚的形制和各部位名称199第二节端砚的制作201第三节端砚的使用与保养205第六章端砚的鉴别与欣赏209**节端砚的鉴别212第二节端砚雕刻的鉴赏223一继承和发扬传统223二因材施艺226三雕刻中的“动”与“静”、“线”与“面”254四砚铭、诗词的刻制和鉴赏259第三节对古端砚鉴别的一点看法266第四节端砚的选择267附录一历代端砚著述280附录二历代制砚名家录288附录三谢明《岳飞砚的流传与散失》29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演良,祖籍广东肇庆,当代制砚艺术大师、文房四宝学者、砚台理论专家、肇庆端砚协会名誉会长。  刘演良创作的端砚作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集绘画、书法、雕刻、金石于一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突破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特别在现代山水题材的端砚创作上充分利用石皮及砚石的天然形体,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刘家山水”砚。  刘演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端砚,为传播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宣传端砚文化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在上海《书法》、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南方日报》、《中国文房四宝》、香港《文汇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台湾地区《书友》杂志及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华文报刊杂志发表有关端砚的文章。出版专著有:《端溪名砚》《端溪砚》《新说端溪砚》《端砚全书》《刘演良小楷选》《刘演良端砚设计作品集》《欢迎加入端砚世界》《端砚的鉴别和欣赏》等,参与编撰《中国端砚》大型画册和《端砚大观》《端砚故乡——肇庆》《纸上端砚博物馆》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