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输入与演变-鸠摩罗什长安弘法研究

文化的输入与演变-鸠摩罗什长安弘法研究

1星价 ¥62.3 (7.0折)
2星价¥62.3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734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8
  • 出版时间:2016-05-01
  • 条形码:9787516173459 ; 978-7-5161-7345-9

本书特色

  崔峰所*的《文化的输入与演变(鸠摩罗什长安 弘法研究)》以鸠摩罗什长安弘法这一事件为研究对 象,来探讨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输 入与演变过程。印度佛教输入中国持续了近千年之久 ,这一输入是人类文明交往史上的罕见典范,也是中 印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然而,印度佛教融入中 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足在经过严格的 筛选后才被加以吸收和改造,*终成为具有鲜明特色 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内容简介

本书以鸠摩罗什长安弘法这一事件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输入与演变过程。印度佛教输入中国持续了近千年之久,这一输入是人类文明交往史上的罕见典范,也是中印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然而,印度佛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经过严格的筛选后才被加以吸收和改造,*终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价值和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章 汉魏晋时期印度佛教的东传 **节 汉魏晋时期北印度佛教的发展 一 贵霜王朝说一切有部的发展 二 罽宾地区说一切有部的兴盛 三 大月氏大乘佛教的兴起 四 中观学说的形成与北传 第二节 印度佛教向西域的传播 一 说一切有部在龟兹的传播 二 大乘佛教向西域的传播 三 西域南北两道佛教传播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第三节 魏晋时期的西域与中印佛教文化交流 一 西域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二 印度佛教早期输入内地方式的变化 三 西域对内地的佛教输入及其影响第二章 鸠摩罗什的佛学历程 **节 鸠摩罗什对说一切有部的学习 一 对印度说一切有部经典的学习 二 鸠摩罗什接触的印度说一切有部思想 第二节 大乘佛学的接收和信仰转变 一 鸠摩罗什大乘转变的时间 二 鸠摩罗什对中观学说的接受 三 鸠摩罗什所接触的大乘经典 第三节 个人信仰品质的树立 一 鸠摩罗什对大小乘佛教的认识 二 鸠摩罗什大乘信仰的成熟 三 龟兹国王的宗教变革与鸠摩罗什大乘弘法第三章 中国内地佛教的早期发展与困惑 **节 印度佛教的早期东传与内地佛教发展 一 大月氏大乘佛教的早期东传 二 早期中国的大小乘佛教发展 第二节 内地佛教发展中的困惑与变革需求 一 汉魏西晋般若学的发展 二 魏晋时期的西行求法 三 道安对中国佛教的疑惑 第三节 鸠摩罗什长安弘法前的环境因素 一 前后秦政权的崇佛与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 道安时代的长安佛学和优秀僧人团基础 三 吕光西征与鸠摩罗什东来的历史原因再探 四 鸠摩罗什优秀的综合素质第四章 鸠摩罗什长安弘法的个性品质及文化碰撞 **节 鸠摩罗什与姚兴政权的关系 一 鸠摩罗什早年的政教关系 二 姚兴政权对鸠摩罗什及其弟子的政治利用 三 鸩摩罗什对姚兴政权的态度 第二节 鸠摩罗什与长安僧团的关系 一 以鸠摩罗什为中心的长安僧团的建立 二 鸠摩罗什对僧官机构的制约 第三节 鸠摩罗什与西域僧人团的关系 一 鸠摩罗什与昙摩耶舍、弗若多罗和昙摩流支的关系 二 佛驮跋陀罗与鸠摩罗什僧团的关系 第四节 鸠摩罗什破戒的思想渊源与历史影响 一 鸠摩罗什破戒的思想渊源 二 破戒的历史影响 第五节 鸠摩罗什的道术利用 一 早期印度、西域传教者与神异道术 二 鸠摩罗什学习的神异道术 三 鸠摩罗什对神异道术的利用第五章 中观学说的输入及其产生的文化冲击 **节 中观理论和般若思想的输入 一 中观学派四论的翻译 二 般若类经典的重译和新译 三 鸠摩罗什的印度般若思想 第二节 鸠摩罗什与慧远的对话 一 鸠摩罗什与慧远思想的比较 二 两者思想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僧叡对印度般若思想的辨疑 一 僧叡对印度般若学的学习 二 僧叡对印度般若学的疑问 第四节 《肇论》体现了中印佛教文化的糅合 一 《物不迁论》与中印思想的结合 二 《不真空论》体现的中印哲学思想 三 《般若无知论》对中印思想的糅合 四 《涅檠无名论》的哲学转向 五 僧肇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从般若“空”到涅槃“有”——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发生的重大转变 一 佛教思潮从般若“空”到涅檠“有”的重大转变 二 转变原因的考察 第六节 三论学的兴衰 一 南北朝时期三论学的兴盛 二 吉藏对中观理论的发展 三 三论宗在唐代初期的衰落第六章 经典译本的中国流传与演变 **节 《金刚经》的译传及其在中国的命运演变 一 《金刚经》在印度的产生和流传 二 鸠摩罗什版本的流传 三 禅宗对《金刚经》的选择和改造 四 《金刚经》在唐代的流行 第二节 《成实论》的传入与成实学派的兴衰 一 《成实论》的传入 二 《成实论》在中国的流传 三 南北朝《成实论》兴盛的原因分析 四 唐初成实学派的衰微 第三节 《法华经》的流传及其对天台宗的影响 一 《法华经》的印度产生和影响 二 《法华经》在南北朝时期的流传 三 天台宗对《法华经》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四 隋唐时期《法华经》的流传 第四节 从《维摩诘经》看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 《维摩诘经》在印度形成 二 鸠摩罗什译本的流行 三 南北朝时期的维摩信仰和形象改造 四 唐宋士大夫与维摩信仰 第五节 鸠摩罗什所传禅法戒律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一 鸠摩罗什传授的禅经及其影响 二 鸠摩罗什与《十诵律》的传承第七章 超人间信仰的译传及其与中国文化的适应、融合 **节 印度观音信仰的输入、传播及其创新 一 印度观音信仰的渊源和输入 二 观音信仰的早期传播 三 齐梁时期的观音信仰 四 北朝时期的观音信仰 五 观音信仰类疑伪经的形成 六 观音性别的演变和香山大悲菩萨的出现 第二节 阿弥陀经向中国的输入与演变 一 《阿弥陀经》的域外渊源 二 鸠摩罗什与《阿弥陀经》的中国译传 三 从无量寿到阿弥陀称号的转变 四 隋唐时代的阿弥陀信仰 第三节 弥勒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异 一 印度、中亚的弥勒信仰和下生经的形成 二 南北朝时期的弥勒下生信仰 三 弥勒信仰衰落与中国民众的反叛运动 四 武则天对弥勒下生信仰的利用 五 宋代布袋和尚与大肚弥勒形象的出现第八章 从鸠摩罗什长安弘法看印度佛教向中国输入的特性 **节 从需求碰撞到吸收改造——印度佛教输人中国的基本法则 一 需要与契机——文化输入的前提 二 碰撞与吸收 三 文化的改造与融合 第二节 媒介、环境与方法——印度佛教输入中国的因子 一 高僧在中印佛教文化交往中的媒介作用 二 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内地的社会历史环境 三 印度佛教输入中国内地的方法 第三节 印度佛教输入的持续性、时代性和整体性 一 印度佛教向中国输入的持续性特征 二 中国佛教发展的时代性和整体性特征 第四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原则 一 中华主体文化的稳定性 二 对印度佛教的选择和改造 三 中国主流文化人文精神的保持 四 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五 关于文明交往中的不平衡性法则第九章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 **节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的贡献 一 开创新纪元的译经大师 二 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对中国佛教哲学发展的影响 三 国家译场的建立和僧官制度的形成 四 促进了大乘佛教的发展 五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佛学人才 六 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 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崔峰,男,山东省宁阳县人,历史学博士,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历史文化与佛教。发表过核心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作两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