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变革之路

包邮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变革之路

¥63.3 (7.1折) ?
1星价 ¥63.3
2星价¥63.3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7732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82
  • 出版时间:2016-03-01
  • 条形码:9787516177327 ; 978-7-5161-7732-7

本书特色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两类问题:一类是对马克思的一些早期著作,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评析学术理论界对这些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的不恰当评价;另一类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中一些重要理论观点的阐释和历史考察,评析学术理论界对这些理论观点的误解。下篇论述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哲学思想,重点论述唯物史观,说明《资本论》不仅是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伟大的哲学著作,澄清学术理论界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哲学思想的一些误解。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两类问题:一类是对马克思的一些早期著作,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评析学术理论界对这些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的不恰当评价;另一类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中一些重要理论观点的阐释和历史考察,评析学术理论界对这些理论观点的误解。下篇论述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哲学思想,重点论述唯物史观,说明《资本论》不仅是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伟大的哲学著作,澄清学术理论界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哲学思想的一些误解。

目录

自序 上篇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广 **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 一 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概述 二 列宁的“两个转变”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实际进程 三 全面评价《导言》中的“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思想 四 《导言》尚未完全克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五 《导言》中的“共产主义”仍然属于“哲学共产主义” 第二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一 《手稿》中两个出发点的矛盾 二 《手稿》中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三 《手稿》中存在的旧哲学的遗迹 四 《手稿》以后对旧哲学遗迹的克服 第三章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一 《提纲》中的“哲学家们”特指青年黑格尔派 二 青年黑格尔派不敢触及德国黑暗的现实 三 马克思以前的很多哲学家都想把自己的哲学变为现实 第四章 破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难解之谜 一 对中央编译局关于“生产关系”和“交往形式”两个概念之间关系说明的考察 二 《形态》对“生产关系”和“交往形式”两个概念关系的论述及其含义 三 《形态》从不同方面揭示了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容 第五章 历史决定论与改变世界何以可能 一 历史哲学的分类和历史非决定论的理论渊源 二 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是历史决定论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什么样的决定论 四 几点结论 第六章 “两个决不会”原理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个决不会”原理的孕育 二 “两个决不会”原理的形成 三 “两个决不会”原理的深化和发展 四 “两个决不会”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七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还是“全部哲学的终结” 一 对“全部哲学终结论”所持论据的分析 二 对“全部哲学终结论”所持理由的分析 三 从多角度分析恩格斯关于“哲学终结”论述的含义 第八章 历史发展“合力论”的理论论证及历史考察 一 历史发展“合力论”的理论论证 二 历史发展“合力论”的历史局限和内在矛盾 三 历史发展“合力论”的历史渊源 第九章 “实践观念”属于“观念领域”还是属于“实践领域”——对列宁《哲学笔记》中一个观点的商榷 一 “实践理性”概念含义的历史考察 二 列宁与黑格尔对实践和实践观念的关系理解上的差别 三 实践观念是连接理论观念和实践活动的桥梁 四 实践不具有普遍性的品格 五 由实践到认识(理论)的过程是由特殊到普遍的过程 下篇 :准确阐释《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哲学思想 第十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力概念 一 具体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 二 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三 资本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生产力 四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五 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 六 主体的生产力和客体的生产力 七 几点有益的启示 第十一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关系概念 一 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 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三 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四 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的关系 第十二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方式概念 一 与生产方式概念相关联的概念 二 生产方式指生产的技术基础 三 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关系 四 生产方式指生产力的社会利用形式 五 生产方式指用什么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和不同的生产部门 六 生产方式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 七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形式 八 两点启示 第十三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分工理论 一 分工的本质和结构 二 分工的起源 三 分工发展的历史形态 四 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 分工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十四章 马克思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的哲学意蕴 一 问题的由来 二 规律的客观性 三 规律不是直接的现实 四 规律的形成和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五 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含义 第十五章 按照资本的逻辑和历史解读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一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提出的逻辑考察 二 人的依赖性社会的特点及其解体过程 三 物的依赖性社会的实质及其拜物教性质 四 物的依赖性社会为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创造条件 五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的特点及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六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差别 七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一致性 第十六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关系 一 必然王国的含义 二 自由王国的含义 三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十七章 全面认识资本的作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新社会创造物质技术条件 三 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建设未来新社会锻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 促进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孕育和形成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素 五 资本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和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 第十八章 马克思资本主义起源运动的“历史必然性”理论的适用范围 一 对马克思论述的误解 二 马克思论述的特定针对性 三 俄国农村公社发展的两种可能的前途 四 如何防止对马克思论述的误解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赵家祥,男,天津市武清区人,1937年6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系党委书记、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980—1994年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首席专家,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的统稿和修改工作、《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初稿撰写和修改工作。著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唯物史观的核心与当代现实》、《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历史过程论和历史动力论》、《历史唯物主义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等10余部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