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半岛-中国地理百科

包邮厦门半岛-中国地理百科

¥18.0 (3.6折) ?
1星价 ¥18.0
2星价¥18.0 定价¥49.9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88735
  • 装帧:一般铜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92
  • 出版时间:2016-04-01
  • 条形码:9787510088735 ; 978-7-5100-8873-5

本书特色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厦门半岛》以福建厦门市全部、泉州金门岛及其周边海域为叙写对象,将范围内大致呈“北山、中丘、沿岸平原”的地貌分布特征展示在读者眼前。此外,联系厦门临海、近台湾等地理特点,本书详细介绍了当地海洋渔业、盐业、茶港贸易等与海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厦门人迁台湾、炮击金门和郑功成屯兵等历史事件。厦门作为地处中原、闽南、客家三种文化碰撞之地,这里所形成的复杂文化格局、多方面信仰崇拜思想、多种类饮食文化和习俗活动以及多类型建筑风格,在书中都有精彩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本分册是依据厦门岛在地域上的独立性进行区域范围划分的。    见证中原、闽南、客家文化的相互碰撞。    回顾厦门人反清、抗倭、打列强等英勇史迹。    感受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鼓浪屿的无穷魅力。    了解钟宅畲族、厦港疍民的生活模式。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目录

区域地貌示意图 1海峡咽喉 2一 自然地理 西北高、东南低 9 / 陡坡山地 9 / 高丘陵·低丘陵 9 / 红土台地 10 /河流冲积平原·海积平原 11 / 石蛋地貌 11 / 海蚀地貌 15 / 基岩海岸 15 / 岩滩 15 / 潮滩 15 /厦门水下三角洲 16 / 水下浅滩 18 / 冲刷深槽 18 / 厦门岛东侧海域 19 / 厦门岛西侧海域 19 /闽东火山断拗带东缘 20 / 断裂构造 20 / 筼筜港—钟宅断裂带 21 / 厦门岩体 21 /天柱山 22 / 厦门岛 23 / 同安湾 23 / 马銮湾 24 / 潮汐·潮流·余流 24 / 西港潮流通道 25 /红壤 26 / 水稻土 26 / 春秋相连,长夏无冬 27 / 海雾 27 / 台风风暴潮 28 / 赤潮 29 /海岸侵蚀灾害 29 / 洪济山 30 / 五老山 31 / 乌龟山 31 / 日光岩 31 / 金山地质公园 34 /钟宅湾 34 / 鹭江 35 / 鼓浪屿 35 / 猴屿 38 / 上屿 38 / 大离亩屿 38 / 鼓浪屿“六礁” 39 /筼筜港·筼筜湖 39 / 仙灵棋山 40 / 鳌冠海岸 40 / 火烧屿 41 / 鸡屿 41 / 钱屿 44 / 大屿 44 /汤岸温泉 44 / 过芸溪 44 / 钉顶尾山 45 / 笔架寨山 45 / 越尾山 45 / 天马山 46 / 东辉峡谷 46 /宝珠屿 46 / 苎溪 47 / 云顶山 47 / 芹山 48 / 禄谷岭 48 / 土地公坑山 48 / 乌石岩 49 /莲花山 49 / 大西山 49 / 美人山 50 / 北山十二龙潭 50 / 丙洲 50 / 一甲温泉 51 /雄狮瀑布 51 / 西溪 52 / 汀溪 52 / 东溪 53 / 官浔溪 53 / 大帽山 54 / 鸿渐山 54 /虎头山 55 / 小盈岭 55 / 溪园内峡谷 55 / 大嶝岛 56 / 小嶝岛 56 / 角屿 57 / 鳄鱼屿 57 /金门岛 58 / 岛东丘陵 58 / 岛西红土台地 59 / 北太武山 59 / 牡蛎礁 60 / 小金门岛 60 /猫公石 60 / 大担岛·二担岛 61 / 料罗湾 61 / 莲花国家森林公园 62 / 天竺山森林公园 62 /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 63 / 厦门园林植物园 63 / 金光湖次生林 64 / 吕塘古松柏林 65 /东屿红树林 65 / 坂美朴树林 65 / 相思树 66 / 白桂木 66 / 火力楠 67 / 木麻黄 67 /凤凰木 67 / 三角梅 68 / 厦门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 68 / 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 69 /东坑候鸟栖息地 70 / 黄嘴白鹭 70 / 岩鹭 71 / 中华白海豚 71 / 中华鲎 71 / 文昌鱼 72 /星虫 73 / 真鲷 73二 经济地理 海洋渔业 77 / 种植业 78 / 海盐产区 79 / 厦门港茶贸易 80 / 同安窑 81 / 马銮湾古窑群 82 /碗窑古窑址 83 / 深青驿 83 / 同安古驿道 83 / 环岛路 84 / 西溪西安桥 85 / 苎溪桥 86 /厦门大桥 86 / 厦门海堤 87 / 钟鼓山隧道 87 / 翔安海底隧道 87 / 五大澳 91 /鹭江码头群 91 / 厦门港 91 / 海沧港 92 / 厦金航线 93 /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93 /汀溪水库 94 / 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 94 / 高岭土 95 / 独居石 95 / 花岗岩 95 / 砂矿 96 /同安龙眼 96 / 田洋果蔗 97 / 同安茶叶 97 / 大嶝紫菜 98 / 锄山野菊花 98 /马巷花椰菜 99 / 古宅大蒜 99 / 汪前岩葱 100 / 褒美槟榔芋 100 / 牡蛎 100 / 金门菜刀 100 /厦门珠绣 101 / 漆线雕 101 / 厦门彩塑 102 / 金门高粱酒 102 / 厦门药酒 103 /鱼皮花生 103 / 花生酥 103 / 金门贡糖 104 / 鼓浪屿馅饼 104 / 菩提丸 104 / 青津果 105 /沙茶面 105 / 烧肉粽 105三 历史地理 路岭遗址 109 / 寨仔山遗址 109 / 南陈北薛,东黄西石 109 / 番客 110 / 厦门人迁台 111 /始筑厦门城 112 / 朱熹出任同安主簿 112 / 抗倭战争 113 / 料罗湾海战 114 /郑成功屯兵厦门 114 / 厦门战役 115 / 设置兴泉永兵备道 116 / 厦门通商 116 /同安小刀会起义 117 / 炮击金门 118 / 厦门经济特区 119 / 同安 119 / 思明州 120 /钱屿铳城遗址 121 / 龙头山寨遗址 122 / 同民安关隘遗址 122 / 胡里山炮台 122 /理船厅公所旧址 123 / 汇丰银行公馆旧址 123 / 绩光铜柱坊 124 / 邱良功母节孝坊 125 /甘露亭 125 / 鳌园 126 / 芦山堂 126 / 江夏堂 127 / 菽庄花园 128 / 古宅大夫第 129 /店仔土楼 129 / 八卦楼 129 / 黄仲训别墅 131 / 安乐村公议石刻 132 / 同安古城 132 /后溪城内城 133 / 风鼓格寨 133 / 高崎寨 134 / 集美寨 134 / 祥店古村 134 / 琼林古村 135四 文化地理 闽南人 139 / 陈塘回民 139 / 钟宅畲族 140 / 厦港疍民 140 / 海上红头巾 141 / 烟筒箍 142 /水头村聚落 142 / 南山客家村落 143 / 金柄黄氏大宗祠 144 / 厦门骑楼 144 /回形土楼 145 / 厦门红砖民居 146 / 闽南菜 146 / 薄饼 146 / 土笋冻 147 / 蚝仔煎 147 /同安封肉 147 / 大笼甜粿 148 / 闽南茶道 148 /“ 上头” 148 / 做“三朝” 149 / 移厅 149 /拾骨 150 / 春仔花习俗 151 / 敬天公 151 / “做牙” 152 / 半年节 152 / 普渡 153 /中秋博饼 153 / 装瓯 154 / “三月三”敬祖 154 / 送王船 155 / 池王爷崇拜 155 /保生大帝信仰 156 / 银同妈祖 157 / 风狮爷 157 / 南普陀寺 158 / 香山岩寺 159 /梵天寺 160 / 婆罗门塔 160 / 石浔昭应庙 161 / 龙虎宫 162 / 大元殿 162 / 朝元观 164 /青礁慈济宫 164 / 城隍庙 165 / 凤山庙 166 / 杨五郎庙 166 / 宝应殿 167 / 同安孔庙 168 /凤山石塔 168 / 牧马侯祠 169 / 厦门天主堂 169 / 新街礼拜堂 170 / 荷叶说唱 170 /莲花褒歌 171 / 高甲戏 171 / 歌仔戏 172 / 翔安拍胸舞 172 / 同安车鼓弄 173 / 宋江阵 173 /新垵五祖拳 174 / 蜈蚣阁 174 / 文公书院 175 / 舫山书院 175 / 厦门大学 176 / 郑成功 177 /卢戆章 177 / 陈嘉庚 178 / 林巧稚 179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海洋的馈赠    厦门半岛,倚靠在福建东南端,一面背山,一面向海,又扼守闽台交通之要道,坐拥中西交流之前冲。它与中国众多沿海城市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却又有着不同的人文特征,要读懂它其实有些“麻烦”。它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远不如它的两个近邻——泉州和漳州(此二者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与沿海城市广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不如广州有活力。可以这样讲,曾经作为海防前线的它,封闭、孤立,后因改革开放变成了经济特区,才在这样戏剧性的变化中声名鹊起,发展至今,更是可以抢尽省会福州的风头。这一切,皆是海洋的馈赠。一、海水滋养的海边人自古有云:“南人行舟,北人骑马。”南方行舟并不局限于江湖,向海讨生活也极为常见。厦门半岛身处陆海之间,水域辽阔,港湾遍布,岛屿错落,广袤的海洋远远比狭小的耕地更引人注目,自然而然成为人们谋生的“可造之材”。当地人由“靠山吃山”渐渐转向“靠海吃海”,在较早时期就已开始了海洋渔业,之后海水养殖业、捕捞业、造船业、盐业等随之兴起。居住者由此获得了富足。海水滋养的厦门人,可以说是以慢速度活着,这便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人要来这里感受“小资”格调。如今在厦门,在鼓浪屿吹风、听浪,在环岛路骑车、撒欢,在台湾小吃街吃吃、喝喝,都变得简单而让人满足。二、海洋带来的开放精神海洋带来的开放精神,在这里有两个表现。一是对内:这里与闽南腹地联系较为紧密,生活在这片土地的闽南人融汇百越、汉人的文化特色,描绘了交融、和谐且美丽的生活图景。客家村落、土楼、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皆呈现出地域特色。二是对外:这里向外开口,与台湾海峡一衣带水,又有和西方沟通的海上运输条件,对西方开放进行得那么自然。从“厦门—东南亚—日本”三角贸易,到开埠,再到成为经济特区,直至今日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贸易中心,其对外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一区域是中国向海外传输文明的发祥地,中国的茶叶、瓷器经这里漂洋过海走向欧洲。而闽南人也由此走出福建,在异国他乡一展闽人风采。如今,在万国建筑博览馆,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荷兰的……多国建筑风格在这里能找到,这些正是厦门对外开放的实物见证,厦门骑楼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完美产物。厦门的文明源自开放的经济,开放的海洋文化造就沿海人包容、豁达、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个性。《厦门半岛》一书以厦门岛为中心,浸润其周边山地、海域之地,展示此地的山地、丘陵、平原、海湾、海岛之状貌,还将这里的两大“明星”地貌——石蛋地貌和海蚀地貌展露无遗。 本书中的厦门半岛为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春秋相连,长夏无冬,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在这里都有分布,林地、湿地又孕育了众多灵动的鸟类。另外,靠海之地当然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如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华鲎等。本书还梳理出厦门半岛内部发展与外部交流的发展脉络,如居住者依靠海洋与山地资源发展半渔半农经济,又凭借地理优势发展海陆转运,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贸易中心。闽南人、客家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东南亚……各种文化元素的相互碰撞、交错、同化等,在书中都有精彩描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