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安全手册-(第三版)
1星价
¥70.2
(6.5折)
2星价¥70.2
定价¥10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704812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780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17048121 ; 978-7-5170-4812-1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内一本以H3C *的Comware V7 版本和Cisco 以太网交换机*的IOS 15.2.x版本操作系统为平台的H3C 和Cisco 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工具图书。本书共19 章,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H3C 和Cisco 园区网以太网交换机中*基础、*重要的技术原理和相关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H3C 和Cisco 园区以太网交换机产品选型、Comware V7 和IOS15.2.x 操作系统的使用、维护与管理方法,以及以太网端口、以太网通道、以太网链路聚合、交换机堆叠、IRF2、基本VLAN 特性(包括静态和各种动态VLAN 划分方式)、扩展VLAN特性(包括Super VLAN、Private VLAN 等)、VTP、GVRP/MVRP、生成树(包括STP、RSTP、PVST 和MSTP 等)、ACL 技术原理和相关功能应用配置与管理方法。
本书既适合读者自学,又可作为培训机构的H3C 和Cisco 认证培训教材。读者结合本书配套的超大型实战视频课程学习,可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内容简介
● *操作系统版本,国内首部H3C Comware V7版本著作
全面采用Cisco、H3C以太网交换机*的操作系统版本,是国内首部全面采用H3C*的Comware V7版本的H3C交换机著作。
●全面更新,新增大量宝贵经验和示例,内容更专业、更实用
在全面采用*版本操作系统和*产品系列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近几年在视频课程录制和培训中*积累的实战经验,不仅对本书第二版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还新增了许多宝贵经验介绍和实战示例。
● 一本学会Cisco和H3C两大品牌交换机主流功能配置与管理
全面介绍了Cisco和H3C这两家全球主流网络设备品牌的以太网交换机中*基础、*重要功能的相关技术原理和配置与管理方法,并且可以采用对比式方法学习,效果更好。
● 通用配置思路分析和配置步骤完美结合,理解更容易
每项主要功能配置中都给出了详尽的配置思路分析和Step-by-Step式的步骤详解,从而使复杂的配置一目了然,更方便从全局理解及把握每项功能。书中还有大量分层次的配置示例,不仅可以学会各配置命令的使用方法,更能深入理解不同配置命令之间的相互关联。
● 购买本书的读者,全套实操视频课程享3折优惠!!!
目录
**篇 Cisco IOS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第1章 Cisco IOS系统园区交换机选型及应用/2
1.1 Cisco
Catalyst园区交换机/3
1.1.1 Cisco
Catalyst园区以太网交换机分类/3
1.1.2 Cisco Catalyst以太网交换机的命名规则/3
1.1.3 Cisco
Catalyst系列交换机比较/4
1.2 Catalyst
6800系列交换机/6
1.2.1 Catalyst
6800ia子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7
1.2.2 Catalyst
6800ia子系列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8
1.2.3 Catalyst
6800ia子系列交换机结构/8
1.2.4 Catalyst
6807-XL交换机基本特性/9
1.2.5 Catalyst
6807-XL交换机结构/10
1.2.6 Catalyst
6840-X子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11
1.2.7 Catalyst
6840-X子系列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12
1.2.8 Catalyst
6840-X子系列交换机结构/12
1.2.9 Catalyst
6840-X子系列光纤收发器模块端口编号/14
1.2.10 Catalyst
6880-X子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17
1.2.11 Catalyst
6880-X子系列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17
1.2.12 Catalyst
6880-X子系列交换机结构/18
1.2.13 Catalyst
68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19
1.3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20
1.3.1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21
1.3.2 Catalyst
6500-E系列的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22
1.3.3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交换引擎/23
1.3.4 Catalyst
6500-E系列交换机结构/24
1.3.5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27
1.4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29
1.4.1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特性/29
1.4.2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32
1.4.3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32
1.5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34
1.5.1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35
1.5.2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36
1.5.3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结构/36
1.5.4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37
1.6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39
1.6.1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39
1.6.2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0
1.6.3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结构/42
1.6.4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43
1.7 Catalyst
3750-X/3560-X系列交换机/44
1.7.1 Catalyst
3750-X和3560-X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45
1.7.2 Catalyst
3750-X/356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6
1.7.3 Catalyst
3750-X/3560-X系列交换机的特色技术/48
1.8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50
1.8.1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50
1.8.2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50
1.8.3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的特色技术/51
1.9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53
1.9.1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53
1.9.2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54
1.9.3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的特色技术/55
第2章 Cisco IOS系统的基本使用、维护与管理/57
2.1 IOS系统基础/58
2.1.1 初识Cisco
IOS系统/58
2.1.2 Cisco IOS体系结构的发展过程/59
2.1.3 CatOS与IOS基本特性比较/60
2.2 IOS系统的基本使用/61
2.2.1 IOS系统命令模式/61
2.2.2 IOS帮助系统的使用/62
2.2.3 IOS命令的缩写/64
2.2.4 IOS命令的no和default选项/64
2.2.5 IOS的错误提示消息/64
2.2.6 IOS的历史命令记录功能/65
2.2.7 IOS命令的编辑功能/65
2.3 IOS文件系统管理/67
2.3.1 显示可用的文件系统/68
2.3.2 设置默认文件系统/69
2.3.3 显示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信息/70
2.3.4 改变和显示当前工作目录/71
2.3.5 创建和删除目录/文件/72
2.3.6 复制文件/72
2.3.7 创建、显示和提取文件/76
2.4 基础配置/78
2.4.1 更改IOS交换机的主机名/78
2.4.2 设置命令级别和密码/79
2.4.3 设置或修改特权模式静态密码/80
2.4.4 设置特权模式或命令级别加密密码/80
2.4.5 交换机的初始化配置/80
2.5 Console本地登录IOS系统/82
2.5.1 Console本地登录的设备连接/83
2.5.2 配置Console本地登录终端软件/83
2.5.3 配置Console本地登录密码认证/85
2.5.4 配置Console本地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对认证/85
2.6 Telnet远程登录IOS系统/86
2.6.1 配置Telnet远程登录IP地址/86
2.6.2 Telnet远程登录身份认证配置/87
2.6.3 通过Telnet登录Cisco交换机IOS系统/88
2.6.4 用户登录管理/89
2.7 系统消息日志配置与管理/90
2.7.1 系统日志消息格式/90
2.7.2 禁用消息日志功能/92
2.7.3 设置显示日志消息的目标设备/92
2.7.4 启用、禁用日志消息的时间戳功能/93
2.7.5 启用、禁用日志消息序列号功能/93
2.7.6 定义日志消息的严重级别/94
2.7.7 限制日志消息发往缓存历史列表和SNMP管理站/94
2.7.8 系统消息日志维护与管理命令/95
2.8 IOS系统密码恢复/95
2.8.1 固定配置交换机的密码恢复/95
2.8.2 禁止密码恢复功能/98
第3章 Cisco IOS系统配置文件和映像管理/99
3.1 IOS映像文件基础/100
3.1.1 IOS映像文件命名/100
3.1.2 IOS映像软件特性集/100
3.1.3 IOS映像文件分类、格式和查看方法/102
3.2 使用TFTP协议复制IOS映像/105
3.2.1 通过TFT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前的准备/106
3.2.2 使用TFT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106
3.2.3 使用TFTP上传映像文件/107
3.3 使用FTP协议复制IOS映像文件/108
3.3.1 通过FT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前的准备/108
3.3.2 使用FT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109
3.3.3 使用FTP协议上传映像文件/110
3.4 使用RCP协议复制IOS映像文件/111
3.4.1 通过RC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前的准备/111
3.4.2 使用RC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112
3.4.3 使用RCP协议上传映像文件/113
3.5 从一个堆叠成员复制映像文件到另一个堆叠成员/113
3.6 IOS配置文件基础/114
3.6.1 IOS配置文件概述/114
3.6.2 创建和使用IOS配置文件指南/115
3.6.3 通过使用文本编辑器创建IOS配置文件/115
3.6.4 配置文件管理命令/115
3.6.5 恢复交换机到出厂配置/116
3.7 通过使用TFTP协议复制IOS配置文件/119
3.7.1 使用TFTP协议下载IOS配置文件/119
3.7.2 使用TFTP协议上传IOS配置文件/119
3.8 通过使用FTP协议复制配置文件/120
3.8.1 使用FTP协议下载配置文件/120
3.8.2 使用FTP协议上传配置文件/122
3.9 使用RCP协议复制配置文件/123
3.9.1 使用RCP协议下载配置文件/123
3.9.2 使用RCP协议上传配置文件/124
3.10 清除、替换和回滚IOS配置信息/125
3.10.1 清除启动IOS配置文件/125
3.10.2 理解配置存档功能/126
3.10.3 理解配置替换和配置回滚功能/127
3.10.4 配置替换和配置回滚的需求和限制/128
3.10.5 创建一个配置存档/129
3.10.6 执行配置替换和配置回滚操作/130
3.11 Cisco IOS映像的其他管理/132
3.11.1 IOS映像重载计划配置/132
3.11.2 从ROMmon模式恢复连续启动的交换机/133
3.11.3 从ROMmon模式恢复中断或者丢失映像的交换机/137
3.11.4 恢复Cisco交换机到出厂配置/143
3.11.5 通过boot
loader程序命令恢复IOS映像的方法/143
第4章 Cisco交换机以太网端口和通道配置与管理/144
4.1 二层以太网端口属性配置与管理/145
4.1.1 物理以太网端口的标识/145
4.1.2 以太网端口的默认属性/146
4.1.3 配置以太网端口速率和双工模式/147
4.1.4 配置以太网端口描述/149
4.1.5 配置以太网端口的流量控制/149
4.1.6 配置以太网端口的Auto-MDIX/151
4.1.7 二层以太网端口属性管理命令/152
4.2 三层接口基本属性配置与管理/152
4.2.1 三层接口类型/152
4.2.2 配置三层接口基本属性/155
4.3 接口范围配置/156
4.3.1 配置接口范围/156
4.3.2 配置接口范围宏/158
4.4 以太网通道配置与管理/159
4.4.1 PAgP以太网通道协议/159
4.4.2 LACP以太网通道协议/160
4.4.3 以太网通道的on模式/161
4.4.4 默认以太网通道配置/161
4.4.5 以太网通道配置指南/162
4.4.6 配置二层以太网通道/163
4.4.7 配置三层以太网通道/165
4.4.8 配置LACP独立模式/167
4.4.9 配置LACP以太网通道备用端口/167
4.4.10 二层以太网通道配置示例/168
4.4.11 三层以太网通道配置示例/169
4.5 以太网通道负载分担配置与管理/170
4.5.1 以太网通道负载分担方案/170
4.5.2 配置以太网通道负载分担/172
4.6 以太网通道故障排除/173
4.6.1 两种以太网通道协议总结/174
4.6.2 以太网通道配置注意事项/175
4.6.3 以太网通道常见故障及原因/176
4.6.4 以太网通道不通的故障排除示例/177
4.6.5 以太网通道不能负载均衡故障排除示例/180
第5章 Cisco交换机堆叠配置与管理/183
5.1 交换机的级联/184
5.1.1 两种交换机级联方案/184
5.1.2 光纤端口的级联/185
5.2 交换机堆叠基础/185
5.2.1 不同交换机系列对堆叠方式的支持/186
5.2.2 堆叠成员角色及成员编号/187
5.2.3 堆叠成员优先级值/188
5.2.4 堆叠成员的添加、替换和删除/188
5.2.5 堆叠电缆的选择与连接/189
5.2.6 全带宽和半带宽堆叠连接/191
5.2.7 堆叠主的选举和再选举/193
5.2.8 堆叠软件兼容性建议/194
5.2.9 滚动堆叠升级/195
5.2.10 交换机堆叠的访问/197
5.2.11 堆叠成员的访问/198
5.3 堆叠基本功能配置与管理/199
5.3.1 交换机堆叠配置情形/200
5.3.2 分配业务口为堆叠端口/201
5.3.3 分配叠成员号/201
5.3.4 设置堆叠成员优先级/202
5.3.5 启用永久MAC地址功能/203
5.3.6 设置堆叠端口传输速率为10Gbps/204
5.4 堆叠预备交换机配置与管理/204
5.4.1 堆叠预配置功能简介/204
5.4.2 预备交换机与预配置比较的结果/205
5.4.3 配置预配置交换机/205
5.5 滚动堆叠升级配置与管理/206
第6章 Cisco交换机VLAN配置与管理/208
6.1 VLAN基础/209
6.1.1 VLAN概述/209
6.1.2 理解VLAN的形成原理/210
6.1.3 VLAN标签/212
6.1.4 VLAN范围/214
6.2 基于端口的静态VLAN划分/214
6.2.1 两种重要的二层以太网端口/215
6.2.2 Native
VLAN/216
6.3 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217
6.3.1 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指南/217
6.3.2 IOS系统的两种VLAN配置模式/217
6.3.3 保存VLAN配置/218
6.3.4 创建或编辑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219
6.3.5 添加静态访问端口到VLAN中/219
6.4 配置扩展范围VLAN/220
6.4.1 扩展范围VLAN配置指南/220
6.4.2 创建和编辑扩展范围VLAN/221
6.4.3 使用内部VLAN
ID创建扩展范围VLAN/222
6.5 VLAN Trunk基础/222
6.5.1 VLAN中继概述/223
6.5.2 Trunk端口封装类型/223
6.5.3 Trunk端口模式/226
6.5.4 VLAN中继的前提条件/227
6.5.5 VLAN中继的约束/227
6.5.6 Trunk端口的VLAN许可/228
6.5.7 Trunk端口的默认配置/228
6.6 Trunk端口配置与管理/228
6.6.1 Trunk端口的基本配置/228
6.6.2 定义Trunk端口的VLAN许可列表/229
6.6.3 配置Trunk端口Native VLAN/230
6.6.4 VLAN配置示例/231
6.6.5 配置Trunk端口的负载共享/234
6.6.6 使用STP端口优先级进行Trunk端口负载共享配置示例/236
6.6.7 使用STP路径开销进行Trunk端口负载共享配置示例/238
6.7 PVLAN基础/240
6.7.1 PVLAN简介/240
6.7.2 PVLAN中的三种端口/240
6.7.3 PVLAN三种VLAN的特性/241
6.7.4 PVLAN与其他功能的交互/242
6.8 PVLAN配置/244
6.8.1 主VLAN和从VLAN配置指南/244
6.8.2 PVLAN端口配置指南/245
6.8.3 配置PVLAN中的主、从VLAN关联/245
6.8.4 配置二层端口作为PVLAN主机端口/246
6.8.5 配置二层端口作为PVLAN混杂端口/247
6.8.6 映射从VLAN到主VLAN SVI接口/248
6.8.7 PVLAN维护和管理命令/248
6.8.8 PVLAN配置示例/249
6.9 VMPS基础/251
6.9.1 动态VLAN分配原理/251
6.9.2 VMPS服务器的安全模式/252
6.9.3 动态访问端口VLAN成员/253
6.9.4 Fallback
VLAN/253
6.9.5 VMPS配置指南/254
6.9.6 VMPS客户端默认配置/254
6.10 VMPS服务器的配置/254
6.10.1 配置VMPS数据库/254
6.10.2 配置VMPS服务器/257
6.11 VMPS客户端的配置/258
6.11.1 指定VMPS服务器/258
6.11.2 配置动态Access端口/259
6.11.3 VMPS客户端的其他配置/259
6.11.4 VMPS配置示例/260
6.12 VLAN间路由配置与管理/262
6.12.1 配置VLAN间路由/262
6.12.2 VLAN间路由配置示例/262
6.13 同网段同VLAN用户间不能互访问的故障排除示例/264
第7章 Cisco交换机VTP配置与管理/268
7.1 VTP基础/269
7.1.1 VTP概述/269
7.1.2 VTP域/269
7.1.3 VTP工作模式/270
7.1.4 VTP通告/271
7.1.5 VTP版本特性/273
7.1.6 VTP修剪/275
7.1.7 VTP和交换机堆叠/276
7.2 VTP配置与管理/276
7.2.1 VTP配置指南/276
7.2.2 配置VTP工作模式/277
7.2.3 配置VTP
3密码/278
7.2.4 配置VTP
3主服务器/278
7.2.5 配置VTP版本/279
7.2.6 启用VTP修剪/279
7.2.7 基于端口配置VTP/280
7.2.8 在VTP域中添加一个VTP客户端交换机/280
7.2.9 VTP维护与管理/281
7.2.10 VTP配置示例/281
7.3 通过VTP不能使VLAN配置信息同步的故障排除/284
7.3.1 VLAN配置信息不同步的原因/285
7.3.2 VLAN配置信息不同步故障排除示例/285
第8章 生成树协议基础/289
8.1 理解IEEE
802.1d STP/290
8.1.1 STP的由来/290
8.1.2 STP基本工作原理/291
8.1.3 STP基本概念/292
8.1.4 理解交换机ID/293
8.1.5 理解STP
BPDU/294
8.1.6 STP角色选举/297
8.2 STP端口状态/300
8.2.1 STP端口状态概述/300
8.2.2 阻塞状态/301
8.2.3 侦听状态/302
8.2.4 学习状态/303
8.2.5 转发状态/303
8.2.6 禁用状态/304
8.2.7 STP工作原理解析示例/305
8.3 理解IEEE
802.1w RSTP/306
8.3.1 RSTP概述/306
8.3.2 RSTP端口角色和端口状态/307
8.3.3 RSTP的快速收敛原理/308
8.3.4 RSTP BPDU格式和处理方式/309
8.4 理解PVST、PVST 和Rapid-PVST /311
8.4.1 生成树技术发展历史回顾/311
8.4.2 Cisco
PVST/312
8.4.3 Cisco
PVST 和Rapid-PVST /312
8.4.4 交换机堆叠中的PVST 或Rapid-PVST 生成树/314
8.5 理解IEEE
802.1s MSTP/314
8.5.1 MSTP生成树类型/315
8.5.2 MSTP区域及工作原理/317
8.5.3 MSTP的其他特性/318
8.5.4 MSTP与其他生成树协议的互操作性/319
8.5.5 Cisco与H3C交换机生成树模式的协同能力/320
8.6 生成树协议增强功能/321
8.6.1 PortFast(端口快速)/322
8.6.2
UplinkFast(上联快速)/322
8.6.3
BackboneFast(骨干快速)/324
8.6.4 BPDU
Guard(BPDU保护)/326
8.6.5 Root
Guard(根保护)/326
8.6.6 Loop
Guard(环路保护)/327
第9章 Cisco交换机生成树配置与管理/330
9.1 PVST 、Rapid-PVST 模式配置与管理/331
9.1.1 默认生成树配置/331
9.1.2 PVST 、Rapid-PvST 配置指南/331
9.1.3 配置生成树模式/332
9.1.4 禁用生成树/333
9.1.5 配置根交换机/333
9.1.6 配置从根交换机/334
9.1.7 配置端口优先级/334
9.1.8 配置端口开销/335
9.1.9 配置VLAN桥优先级值/336
9.1.10 配置定时器/336
9.1.11 PVST 和Rapid-PVST 配置管理/337
9.1.12 PVST 生成树配置示例/338
9.2 基于PVST 和Rapid-PVST 模式的负载均衡配置示例/341
9.2.1 基于端口优先级的负载均衡配置示例/341
9.2.2 基于端口路径开销的负载均衡配置示例/343
9.3 MSTP配置与管理/344
9.3.1 默认的IOS系统MST配置/345
9.3.2 指定MST域配置和启用MSTP模式/345
9.3.3 配置根交换机/346
9.3.4 配置从根交换机/347
9.3.5 配置端口优先级/347
9.3.6 配置端口开销/348
9.3.7 配置交换机优先级/349
9.3.8 配置定时器/349
9.3.9 为快速传输指定链接类型/350
9.3.10 MSTP配置管理/350
9.3.11 MSTP配置示例/351
9.4 生成树增强功能配置/354
9.4.1 启用根保护功能/354
9.4.2 启用PortFast功能/354
9.4.3 启用BPDU保护功能/355
9.4.4 启用BPDU过滤功能/355
9.4.5 启用UplinkFast功能/355
9.4.6 启用BackboneFast功能/356
9.4.7 启用环路保护功能/356
9.4.8 启用以太网通道保护功能/356
9.5 PVST 到Rapid-PVST 的迁移配置示例/356
9.5.1 两台汇聚层交换机的原始PVST 生成树配置/358
9.5.2 两台汇聚层交换机上的原始PVST 生成树配置/360
9.5.3 两台接入层交换机上的原始PVST 生成树配置/362
9.5.4 两台接入层交换机的UplinkFast和BackboneFast原始配置/363
9.5.5 接入层Access
1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364
9.5.6 接入层Access
2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366
9.5.7 Services
1和Services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67
9.5.8
Distribution 1和Distribution 2两汇聚层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367
9.5.9 混合模式下的调试输出/368
9.5.10 迁移后的配置校验/368
9.6 PVST 到MSTP的迁移配置示例/371
9.6.1 PVST 模式迁移到MSTP模式的配置综述/371
9.6.2
Distribution 1和Distribution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3
9.6.3 Services
1和Services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4
9.6.4 Access 1接入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5
9.6.5 Access 2接入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6
9.6.6 迁移后的配置校验/376
第10章 Cisco交换机ACL配置与管理/379
10.1 ACL基础/380
10.1.1 ACL概述/380
10.1.2 ACL类型及应用次序/381
10.1.3 ACL配置和应用指南/384
10.2 IPv4 ACL配置与管理/386
10.2.1 数字型标准IPv4
ACL和扩展IPv4 ACL/386
10.2.2 IPv4 ACL配置原则和经验/387
10.2.3 数字型标准IPv4
ACL创建/387
10.2.4 数字型标准IPv4
ACL配置及应用示例/389
10.2.5 数字型扩展IPv4
ACL创建/391
10.2.6 数字型扩展IPv4
ACL配置及应用示例/394
10.2.7 名称型IPv4
ACL创建/396
10.2.8 名称型扩展IPv4
ACL创建/397
10.2.9 扩展IPv4
ACL时间范围配置/398
10.2.10 IPv4
ACL维护与管理/401
10.2.11 应用IPv4
ACL到终端线路/401
10.2.12 应用IPv4
ACL到接口/402
10.2.13 IPv4
ACL的注释功能/404
10.2.14 IPv4
ACL配置综合示例/404
10.3 MAC ACL配置与管理/405
10.3.1 名称型扩展MAC
ACL创建/405
10.3.2 应用MAC
ACL到二层接口/407
10.4 VACL配置与管理/408
10.4.1 VACL配置指南/408
10.4.2 VACL的创建和删除/409
10.4.3 应用VACL到VLAN中/412
10.4.4 配置VACL日志/413
10.4.5 VACL维护与管理/414
10.4.6 VACL配置示例/414
10.4.7 VLAN间访问控制ACL与VACL配置比较示例/416
第二篇 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第11章 H3C园区交换机选型及主要应用/419
11.1 H3C园区以太网交换机概述/420
11.1.1 H3C主要园区网以太网交换机系列/420
11.1.2 H3C交换机命名规则/420
11.2 S10500系列交换机/421
11.2.1 S10500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22
11.2.2 S1050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24
11.2.3 S10500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24
11.2.4 S10500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25
11.2.5 S10500系列交换机的应用/428
11.3 S9500E系列交换机/428
11.3.1 S9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29
11.3.2 S9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30
11.3.3 S9505E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31
11.3.4 S9500E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33
11.3.5 S9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35
11.4
S7600/7600-X系列交换机/437
11.4.1
S7600/7600-X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37
11.4.2
S7600/760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38
11.4.3 S7600-X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39
11.4.4 S7600-X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40
11.4.5 S7600-X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43
11.5 S7500E系列交换机/443
11.5.1 S7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44
11.5.2 S7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45
11.5.3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46
11.5.4 S7500E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47
11.5.5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50
11.6 S58系列交换机/451
11.6.1 S58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51
11.6.2 S58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52
11.6.3 S58系列交换机结构/454
11.6.4 S58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60
11.7 S5560-EI系列交换机/462
11.7.1 S5560-E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62
11.7.2 S5560-E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64
11.7.3 S5560-EI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465
11.8 S5500-HI系列交换机/466
11.8.1 S5500-H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66
11.8.2 S5500-H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68
11.8.3 S5500-HI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468
11.9 S5500-EI系列交换机/469
11.9.1 S5500-E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69
11.9.2 S5500-E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71
11.9.3 S5500-E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72
11.10 S5500-SI系列交换机/473
11.10.1
S5500-S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73
11.10.2
S5500-S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74
11.10.3
S5500-S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75
11.11 S5130-HI系列交换机/476
11.11.1
S5130-H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76
11.11.2
S5130-H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77
11.11.3
S5130-H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78
11.12 S5130-EI系列交换机/478
11.12.1
S5130-E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79
11.12.2
S5130-E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80
11.12.3
S5130-E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81
11.13 S3600V2系列交换机/481
11.13.1 S3600V2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81
11.13.2 S3600V2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83
11.13.3 S3600V2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84
第12章 Comware V7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486
12.1 ComwareV7基础/487
12.1.1 Comware
V7简介/487
12.1.2 Comware
V7的主要优势/487
12.1.3 Comware
V7系统构成/488
12.1.4 Comware
V7的模块化结构/489
12.1.5 Comware
V7的分布式架构/490
12.1.6 Comware
V7的高可用性/491
12.1.7 Comware
V7的进程级GR/493
12.1.8 Comware
V7系统的高可用性/494
12.2 认识Comware系统CLI接口/494
12.3 Comware V7命令行视图和命令行格式约定/495
12.4 Comware V7系统CLI帮助系统/496
12.5 Comware V7命令行输入/497
12.5.1 编辑命令行/498
12.5.2 STRING和TEXT类型参数的输入要求/498
12.5.3 命令的undo格式/499
12.5.4 快速输入命令行/499
12.5.5 配置命令关键字的别名/499
12.5.6 命令行输入回显功能/500
12.6 Comware V7命令行显示/500
12.6.1 分屏显示/500
12.6.2 过滤显示/501
12.6.3 历史命令调用和查询/502
12.6.4 典型命令行输入错误信息/503
12.7 Comware V7用户线/503
12.7.1 用户与用户线的关系/504
12.7.2 用户线的编号/504
12.8 用户角色/504
12.8.1 RBAC概述/505
12.8.2 权限与角色的关联/505
12.8.3 角色与用户的关联/507
12.9 配置RBAC/508
12.9.1 创建用户角色/508
12.9.2 配置用户角色规则/509
12.9.3 配置用户角色资源控制策略/512
12.9.4 为用户授权角色/514
12.9.5 切换用户角色/515
12.9.6 RBAC显示和维护/517
12.10 Comware
V7系统通过Console口本地登录/517
12.10.1 缺省配置下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518
12.10.2 配置Console口登录设备时无需认证/519
12.10.3 配置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时采用密码认证/521
12.10.4 配置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时采用Scheme认证/522
12.11 Comware
V7系统Telnet远程登录/524
12.11.1 配置通过Telnet登录时无认证/525
12.11.2 配置通过Telnet登录时采用
Password认证/526
12.11.3 配置通过Telnet登录时采用Scheme认证方式/527
12.12 配置通过SSH登录/528
12.12.1 SSH简介/528
12.12.2 SSH认证方式/529
12.12.3 配置设备担当Stelnet服务器/530
12.12.4 配置设备作为Stelnet服务器的password认证方式/532
12.12.5 配置设备作为Stelnet服务器的Publickey认证方式/534
12.13 Comware
V7系统Web登录配置/536
12.13.1 通过HTTP方式登录设备/536
12.13.2 通过HTTP方式登录设备配置示例/537
12.13.3 配置通过HTTPS方式登录设备/539
12.13.4 通过HTTPS登录设备的配置示例/540
第13章 Comware V7文件系统、软件系统和配置文件管理/543
13.1 Comware V7文件系统管理/544
13.1.1 存储设备的命名/544
13.1.2 文件名参数输入规则/544
13.1.3 目录操作/544
13.1.4 文件操作/545
13.1.5 存储设备操作/546
13.2 通过FTP或者TFTP进行文件传输/546
13.2.1 FTP简介/547
13.2.2 配置设备作为FTP服务器/547
13.2.3 FTP服务器典型配置示例/549
13.2.4 配置设备作为FTP客户端/550
13.2.5 配置设备作为TFTP客户端/551
13.3 Comware V7软件系统升级/553
13.3.1 通过整机重启方式升级Bootrom程序/554
13.3.2 通过整机重启方式升级启动文件/554
13.3.3 通过整机重启方式升级启动文件配置示例/556
13.3.4 Comware
V7补丁文件/557
13.3.5 通过热补丁方式升级启动文件/559
13.3.6 通过热补丁方式升级启动文件示例/562
13.4 Comware V7配置文件管理/563
13.4.1 配置文件分类/563
13.4.2 配置文件的内容与格式/564
13.4.3 设备启动过程中配置文件的选择/564
13.4.4 配置文件保存/565
13.4.5 本地备份配置文件/567
13.4.6 配置文件回滚/568
13.4.7 下次启动配置文件管理/569
13.4.8 配置文件管理命令/570
第14章 H3C交换机以太网接口和链路聚合配置与管理/571
14.1 以太网端口配置/572
14.1.1 管理用以太网端口/572
14.1.2 Combo接口配置/572
14.1.3 配置以太网端口基本属性/573
14.1.4 以太网端口的流量控制功能配置/574
14.1.5 配置以太网端口环回测试功能/575
14.1.6 配置以太网端口的链路模式/576
14.1.7 配置允许长帧通过以太网端口/576
14.1.8 40GE端口和10GE接口的拆分与合并/576
14.2 二层以太网端口属性配置/577
14.2.1 配置端口组/578
14.2.2 以太网端口自协商速率/578
14.2.3 配置以太网端口的风暴抑制比/579
14.2.4 配置以太网端口统计信息的时间间隔/580
14.2.5 配置以太网端口的MDI模式/580
14.2.6 检测以太网端口的连接电缆/581
14.2.7 配置以太网端口流量阈值控制功能/581
14.3 三层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配置/583
14.4 端口批量配置/584
14.5 以太网端口管理命令/585
14.6 端口隔离配置与管理/585
14.6.1 配置端口隔离/585
14.6.2 端口隔离配置示例/586
14.7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与管理/587
14.7.1 以太网链路聚合基本概念/588
14.7.2 以太网链路聚合模式/589
14.7.3 配置静态聚合组/590
14.7.4 配置动态聚合组/592
14.7.5 配置二/三层聚合组的可选任务/594
14.7.6 配置聚合链路负载分担/596
14.7.7 以太网链路聚合管理命令/598
14.7.8 二层静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598
14.7.9 二层动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600
14.7.10 三层静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602
14.7.11 三层动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603
第15章 H3C交换机IRF配置与管理/605
15.1 IRF基础/606
15.1.1 IRF的主要优点/606
15.1.2 固定配置交换机对IRF的支持/607
15.1.3 框式交换机对IRF的支持/607
15.1.4 IRF基本概念/608
15.2 IRF系统建立原理/610
15.2.1 物理连接/610
15.2.2 拓扑收集/611
15.2.3 角色选举/612
15.2.4 IRF的管理与维护/612
15.3 多IRF冲突检测原理/614
15.3.1 LACP MAD检测原理/614
15.3.2 BFD MAD检测原理/615
15.3.3 ARP MAD检测原理/616
15.3.4 MAD故障恢复/617
15.4 固定配置交换机的IRF配置与管理/618
15.4.1 配置IRF域编号/619
15.4.2 配置成员编号/619
15.4.3 配置IRF端口/620
15.4.4 配置成员优先级/621
15.4.5 配置成员设备的描述信息/621
15.4.6 配置IRF链路的负载分担类型/622
15.4.7 配置IRF的桥MAC地址保留时间/622
15.4.8 使能IRF系统启动文件的自动加载功能/623
15.4.9 配置IRF链路down延迟上报功能/623
15.4.10 IRF维护与管理命令/624
15.5 MAD检测配置与管理/624
15.5.1 配置LACP
MAD检测/624
15.5.2 配置BFD
MAD检测/625
15.5.3 配置ARP
MAD检测/626
15.5.4 配置保留接口/627
15.5.5 手动MAD故障恢复/628
15.6 固定配置交换机IRF配置示例/628
15.6.1 LACP MAD检测方案的IRF配置示例/628
15.6.2 BFD MAD检测方案的IRF配置示例/630
15.6.3 ARP MAD检测方案的IRF配置示例/632
15.7 框式交换机的IRF配置与管理/633
15.7.1 独立运行模式下预配置IRF/634
15.7.2 将当前配置保存到设备的下次启动配置文件/635
15.7.3 切换到IRF模式/635
15.7.4 访问IRF/636
15.7.5 使能IRF合并自动重启功能/636
第16章 H3C交换机VLAN配置与管理/637
16.1 H3C交换机VLAN基础/638
16.2 VLAN基础配置/638
16.2.1 VLAN基本属性配置/638
16.2.2 VLAN接口基本属性配置/639
16.3 基于端口VLAN配置/640
16.3.1 二层以太网端口类型/640
16.3.2 将Access端口添加到VLAN中/642
16.3.3 将Trunk端口添加到VLAN中/643
16.3.4 将Hybrid端口添加到VLAN中/644
16.3.5 基于端口VLAN的配置示例/645
16.4 基于协议VLAN配置/647
16.4.1 协议VLAN简介/647
16.4.2 配置基于协议VLAN/648
16.4.3 基于协议VLAN的配置示例/649
16.5 基于IP子网VLAN配置/652
16.5.1 基于IP子网VLAN的配置/652
16.5.2 基于IP子网VLAN的配置示例/653
16.6 基于MAC地址VLAN配置/655
16.6.1 手动配置静态MAC VLAN的实现机制/655
16.6.2 动态触发端口加入静态MAC VLAN的实现机制/656
16.6.3 动态MAC
VLAN的实现机制/657
16.6.4 配置基于MAC地址的VLAN/657
16.6.5 手动配置静态MAC VLAN的配置示例/659
16.7 VLAN维护与管理/661
16.8 GVRP配置与管理/662
16.8.1 GVRP基础/662
16.8.2 GVRP工作原理/665
16.8.3 GVRP功能启用和注册模式配置/668
16.8.4 GARP定时器配置/668
16.8.5 GVRP维护与管理/669
16.8.6 GVRP综合配置示例/670
16.9 管理VLAN配置/672
16.10 MVRP配置与管理/673
16.10.1 MRP工作原理/674
16.10.2 MRP消息类型/674
16.10.3 MRP定时器/676
16.10.4 MVRP注册模式/677
16.10.5 MVRP配置与管理方法/677
第17章 H3C交换机扩展VLAN特性配置与管理/686
17.1 Super VLAN配置与管理/687
17.1.1 Super
VLAN聚合原理/687
17.1.2 Sub VLAN主机的三层通信原理/689
17.1.3 Super
VLAN配置/692
17.1.4 Super
VLAN简单配置示例/694
17.1.5 Super
VLAN综合配置示例/696
17.2 Private
VLAN配置与管理/698
17.2.1 Private
VLAN简介/699
17.2.2 配置Private
VLAN/700
17.2.3 Private
VLAN配置示例(promiscuous模式)/704
17.2.4 Private
VLAN配置示例(trunk promiscuous模式)/707
17.2.5 Private VLAN配置示例(trunk
promiscuous & trunk secondary模式)/710
17.2.6
Secondary VLAN间三层互通配置示例/713
第18章 H3C交换机生成树配置与管理/716
18.1 生成树技术基础/717
18.1.1 STP协议基础/717
18.1.2 STP生成树计算基本流程/719
18.1.3 RSTP简介/721
18.1.4 PVST简介/722
18.1.5 MSTP简介/722
18.1.6 MSTP的基本概念/723
18.2 生成树配置与管理/726
18.2.1 生成树配置任务/727
18.2.2 生成树工作模式配置/729
18.2.3 配置MST域/730
18.2.4 配置根桥或备份根桥/731
18.2.5 配置设备的桥优先级/732
18.2.6 配置MST域的*大跳数/733
18.2.7 配置交换网络的网络直径/733
18.2.8 配置生成树的时间参数/734
18.2.9 配置超时时间因子/735
18.2.10 配置端口发送BPDU的速率/735
18.2.11 配置端口为边缘端口/736
18.2.12 配置端口的路径开销/736
18.2.13 配置端口的优先级/737
18.2.14 配置端口的链路类型/738
18.2.15 配置端口收发的MSTP报文格式/739
18.2.16 打开端口状态变化信息显示开关/739
18.2.17 使能生成树协议/739
18.2.18 执行mCheck操作/740
18.2.19 配置摘要侦听功能/741
18.2.20 配置No
Agreement Check功能/742
18.2.21 配置TC Snooping功能/743
18.2.22 配置生成树保护功能/744
18.2.23 生成树维护与管理命令/747
18.2.24 MSTP配置示例/747
18.2.25 PVST配置示例/751
第19章 H3C交换机ACL配置与管理/754
19.1 ACL基础/755
19.1.1 ACL的编号、命名和分类/755
19.1.2 ACL规则匹配顺序/756
19.1.3 ACL规则步长/757
19.2 ACL配置与管理/757
19.2.1 ACL生效时间段配置/757
19.2.2 IPv4基本ACL配置/759
19.2.3 IPv4高级ACL配置/760
19.2.4 二层ACL配置/765
19.2.5 用户自定义ACL配置/768
19.2.6 ACL复制配置/770
19.2.7 应用ACL进行报文过滤/771
19.2.8 ACL维护与管理/773
19.3 H3C交换机ACL配置示例/773
19.3.1 IPv4基本ACL配置示例/773
19.3.2 IPv4高级ACL配置示例/776
19.3.3 二层ACL配置示例/77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达:享誉国内的*网络实战专家、多届国内IT图书*原创作者、 “网管师”认证教材唯一指定作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