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57598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304
  • 出版时间:2016-11-01
  • 条形码:9787532575985 ; 978-7-5325-7598-5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2017年8月第2次印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中国正史**部,二十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壁”

南宋刻书家黄善夫刊刻的《史记》是现存zui早的三家注合刻本,史记三家注即南朝时的宋裴骃《史记集解》、唐代的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

裴驷《史记集解序》、司马贞《史记索隐序》、《史记索隐后序》、张守节《史记正义序》、《史记正义》,以及司马贞的《补史记序》、《三皇本纪》现在都移至书后

《史记》的版本颇多,史文与注文亦各有不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以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为底本。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本子。还有清朝的武英殿本,也是较为通行的本子。我们此次采用的是现存*早的南宋黄善夫刻本。这一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是一个较好的本子。

 南宋黄善夫本《史记》在内容编排上与金陵书局本、武英殿本略有不同。如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一卷为《伯夷列传》,而黄本则为《老子伯夷列传》;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三卷为《老子韩非列传》,而黄本则为《申不害韩非列传》。另外,黄本和殿本收有唐司马贞补的《三皇本纪》,而金陵局本则没有。

黄善夫本《史记》的三家注都排列在正文之下,此次整理标点时,都移到每段正文之后。裴驷《史记集解序》、司马贞《史记索隐序》、《史记索隐后序》、张守节《史记正义序》、《史记正义》,以及司马贞的《补史记序》、《三皇本纪》,原来都列于书前,现在都移至书后。

黄善夫本《史记》三家注较金陵局本、殿本为简,注文前后有重复者均删去不用。

黄善夫本《史记》的正文与他本略有异同,凡有增删,均不出校记,只给应删的字加上圆括号,用较正文小一号字排出;应增的字只加上方括号,以资区别。

三家注中应增删之处颇多,本书采用两种办法处理:一是与正文作同样处理,即加增删符号以资区别;二是据引书径改,不加增删号。对有些注码的地位略作变动,一般是往下移至逗号或句号下面。

无论正文或注文,有些脱误或衍文,此次未便径作改动,留待学者自行斟酌解决。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史记》多所研究,尤其在文字校订方面,成果颇丰。本书整理时尽可能地汲取了学术界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参校了日人泷川资言、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点校本,以及其他有关书籍和资料,谨此表示感谢。

标点符号采取一般用法,按本丛书规定的统一体例进行。对于底本中因刊刻而改动的避讳字则径改,但对作者写作时使用的避讳字则大多未作改动。异体字则参照国家颁发的整理表加以统一。

内容简介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叙事上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终于汉武帝。全书编排以类相从,以人物为中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为后世著史提供了良好范例。

目录

前言 / 1 卷一五帝本纪** / 1 卷二夏本纪第二 / 38 卷三殷本纪第三 / 71 卷四周本纪第四 / 88 卷五秦本纪第五 / 138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 179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 238 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 276 卷九吕后本纪第九 / 321 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 337 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 360 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 369 卷十三三代世表** / 398 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 413 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 496 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 544 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 568 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 601 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 664 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 693 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 718 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 747 卷二十三礼书** / 771 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 786 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 835 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 848 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 874 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 930 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 974 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 983 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 / 1006 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 1031 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 1062 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 1090 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 1102 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 1113 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 1124 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 1139 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 1161 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 1208 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 1250 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 1265 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 1283 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 1331 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 1358 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 1371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 1394 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 1431 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 1445 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 1463 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 1467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 1472 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 1485 卷五十四曹参世家第二十四 / 1492 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1501 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 1516 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 1527 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 1541 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 1552 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 1563 卷六十一老子伯夷列传** / 1577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 1590 卷六十三申不害韩非列传第三 / 1596 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 1606 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 1609 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 1617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1629 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 1667 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 1677 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 1709 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 1733 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 1745 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 1751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 1761 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 1768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 1779 卷七十七信陵君列传第十七 / 1790 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 1798 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 1809 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 1831 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 1840 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 1852 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 1857 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 1874 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 1893 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 1902 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 1923 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 1945 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 1951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 1965 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 1971 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1981 卷九十三韩王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 1999 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 2009 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 2015 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 2033 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 2046 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 2060 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 2066 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 2077 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 2083 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 2094 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 2103 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 2113 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 2121 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 2151 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 2165 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 2180 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2187 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 2197 卷一百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 2232 卷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 2253 卷一百十三南越尉佗列传第五十三 / 2268 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 2278 卷一百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 2283 卷一百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 2288 卷一百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 2294 卷一百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 2352 卷一百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 2373 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 2377 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 2386 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 2398 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 2419 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 2440 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 2448 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 2453 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 2469 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 2477 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 2502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 2525 史记集解序裴骃 / 2559 史记索隐序司马贞 / 2564 史记索隐后序司马贞 / 2566 史记正义序张守节 / 2568 史记正义张守节 / 2569 附录 补《史记》序司马贞 / 2585 三皇本纪〔唐〕司马贞撰并注 / 2587
展开全部

节选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县龙门(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如年《汉武帝征和三年》以后去世。六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他就随父进京(长安),住在茂陵地方(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开始学习。到十岁时,便能诵读古书,后来跟隨著名的经学家董仲舒、孔安国研究《春秋公羊传》和《古文尚书》,深刻了解了先秦和汉代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及其斗争的历史,他还具有相当广博天文历数知识。

集解:裴骃(Yīn),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南朝史学家,"史学三裴"之一。裴松之之子,继承家学,博览宏识,官至南中郎参军,以注解史书著称于世。其著作《史记集解》是不朽的史学著作,成为现存*早的《史记》注本。

索隐: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间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正义:张守节,唐代开元年间有一位学者名叫张守节曾经给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作注,起名《史记正义》。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括地志》。张守节本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其著作《史记正义序》一文中有"守节涉学三十余年"的话语。此序写于唐玄宗开元24年(736),由此上溯,恰好是武则天当政的强盛时期,那么,"改曰日本"一事,他应是亲自闻听过的。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