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分
舞文詅痴
作者讲述了众多人和书的野史掌故,有料有趣。有鲁迅、张爱玲、俞平伯等名人的故事,也有《古文观止》《许宝蘅日记》《郑孝胥日记》等书的故事。
掌故与八卦当有所区别
刚耐着性子读完,读完之后的感想:掌故与八卦,似乎原无二致,细究起来,恐怕还是有所区分的。掌故者,虽然也有臧否人物,触人隐私,总归还是有所不为。八卦,免不了捕风捉影,搬弄是非。二者在品位上还是有高低之分的。
- ISBN:978750609409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4页
- 出版时间:2017-03-01
- 条形码:9787506094092 ; 978-7-5060-9409-2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众多人和书的野史掌故,有料有趣。有鲁迅、张爱玲、俞平伯等名人的故事,也有《古文观止》、《许宝蘅日记》、《郑孝胥日记》等书的故事。所引材料视角独特,且多为学界所未见或忽略。书分两辑。上辑“如梦记”讲人的故事,人生如梦,一鳞半爪,片言只语,都是碎片。下辑“烟云录”讲书的故事,书的得失生灭,于人更是烟云过眼。本书不仅可为研究者提供新的史料和视角,也可供普通读者细细体味民国的丰富与驳杂。
内容简介
黄恽是著名的掌故学家,长期致力于江浙一带文化历史的钩沉发掘,对于民国时期各个方面的掌故,十分熟悉。尤其擅长在民国小报上挖掘细节。书中有颇多鲜为人知的野史掌故。
黄恽也是著名的收藏家,收罗了大量民国书籍和报刊,所引述资料多为学界所未见或所忽略的,可为研究者提供新的角度和参考。
目录
上辑 如梦记
1927 年苏州易帜中申听禅的遭遇 / 003
陈衡哲轶事二题 / 014
李金发对周作人的隔膜 / 028
阿部淑子与周作人 / 031
联萼坊李、童露水缘 / 034
陶其情《矛盾集》中的巴金 / 037
不够知己:温源宁与胡适交恶内幕 / 045
故纸堆:节日里的作家 / 051
别了,梁实秋教授 / 059
从一次笔战看徐悲鸿和刘海粟的恩怨 / 064
苏州美专的女模特儿 / 073
张充和北大入学记 / 078
1935 年:吕叔湘的转折年 / 082
不幸而“言”中:言慧珠在苏州 / 085
高长虹谈他与景宋的交往 / 088
鲁迅和谢六逸 / 093
胡山源与鲁迅:没有交集,但有怨艾 / 096
徐懋庸:鲁迅该骂 / 101
给鲁迅照相的雪怀照相馆 / 106
云南龙云时期的一桩文字狱:李长之被驱逐 / 109
金性尧谈苏青 / 113
北京《中华周报》中的张爱玲的消息 / 116
惊鸿一瞥:俞平伯的留学生活 / 120
李辰冬剽窃俞平伯疑云 / 130
刺杀李根源 / 135
失去了儿子的刘文典 / 147
远去的董鼎山 / 152
陈白尘被枪击事件 / 157
民国苏州的首届集体婚礼 / 164
清末苏州名妓金凤 / 175
沙曼翁以诚待友 / 178
沈三白的胞弟启堂 / 181
曲园女弟子张贞竹 / 186
《李超琼日记》五题 / 192
汪异三吃河豚 / 212
文乘之死 / 216
下辑 烟云录
徐枋与汤斌 / 223
从《林则徐日记》看清朝中期的通信方式 / 228
《纯常子枝语》的稿本 / 234
邓邦述与“三李堂” / 238
曾国藩家书论方苞 / 241
《许宝蘅日记》中的宣统故事 / 245
许宝蘅与《读书堂西征随笔》 / 249
吕思勉谈《古文观止》 / 253
翻译家项星耀的少作 / 256
俞平伯的诗 顾颉刚的手 / 261
夏承焘评陈寅恪《评〈长恨歌〉》 / 267
文育山房买签名本《人之窝》记 / 273
《狂欢之夜》的《奔》 / 276
彭子冈的一篇少作 / 280
“汪原放君已经成了古人了……” / 284
王文濡与苏州毓元学堂 / 287
《郑孝胥日记》所记商务印书馆清退日股 / 291
相关资料
黄恽的写作,当然和所谓的“民国热”有关。然而,他的作品却与流行趋势有很大不同。当代写民国的文史作家,将民国描绘成某种黄金世界,什么政治自由啦,思想多元啦,知识分子风骨啦……好一点的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以古讽今,差一些的则是完全不懂历史。而黄恽认为,民国其实是个很糟的年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战乱不断。因此,他写民国掌故,尽量不加饰伪,做到主观的客观。拒绝非此即彼的幼稚立场,拒绝将人物脸谱化,这实际是一种成熟的史观,高出当下所谓“民国小清新”的水平不可以道里计。 ——韩戍
(黄恽)更高一筹的除了境界,更是史料。黄恽长期浸淫于小报之中,饱览各种史料。因此,他写作的素材都是前人从未提及的独家段子,读来感觉特别新鲜。我们当代很多文史作者,借助网络资源便利的东风,写的历史基本剪刀糨糊式,即材料多来自百度百科和畅销传记,没有一点新的文献贡献。做个不恰当的比喻,那些作品就像嚼烂了的口香糖,没有任何味道。然而,黄恽却能从旧报纸中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材料,都能做到有所创获。 ——韩戍
黄恽作品继承的,实际是中国文史写作中说掌故的传统。晚清民国时期,有很多热衷于讲故事、说段子、说掌故的老辈,通过各种随笔、札记来记录掌故、品评人事,许多已经成为经典之作。近三十年来,由于历史学的专业化,学院派知识分子侧重于论说一路,将这种掌故传统贬低为水平较低的“讲故事”而不屑一顾。但是,论说难免流于空疏,掌故则是实的。稗官野史不但可以补正史之缺,挖掘新史料,更是直观了解当时的政治、法律、文化和风土人情不可缺少的手段。这种掌故的传统应该在当代得到很好的继承,甚至有发扬光大的必要。然而,据目力所及,目前致力于这种掌故写作的,黄恽或许算是孤例。(韩戍)
黄恽是一位文史基础扎实、文风硬朗坚定,观点鲜明犀利,但也并不是那种顽固悭吝,自以为手中有几本民国“秘笈”,就容不得他人意见的“专家”嘴脸。这样的研究者,当然值得交流;这样的研究者,当然值得交往。
——肖伊绯
“史料派”写法已经是当今书话体写作的主流,而且也正在成为民国史读物的写作主流,这样的写作实际上是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新史料”或“二手史料”。 “史料派”的追求是“去伪存真”,“印象派”的追求是“形象生动”。“史料派”*终要向朴学传统靠拢,热衷于原始史料的整理与校订。“印象派”*后则要向文学传统靠拢,小说、影视剧本是其高级形式。无可否认,“民国热”正向着这两个维度各自发展;显然,黄恽身上是更有着朴学传统与追求。
——肖伊绯
我发现民国是个很糟的时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战乱不断,仅仅是知识分子的地位相较1949年之后,比较高些。这还是因为清朝的传统的延续,民国很多好的,都是清朝的遗留。就拿知识分子来说吧,清朝举人可以做官,可以不受刑责,可以免于赋税,这就造成民众心理上的高贵,于是到民国,知识分子在民众心目中,斯文一脉,还是高看一眼。教授、学者自然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当后来知识分子的空间被极度压缩之后,我们看民国,忽然就惊异了,其实追根溯源,不过是清朝士大夫特权的余光而已。
——黄恽
我们谈民国、民国热,都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作杂文,借古讽今,这个风气,如今有愈演愈烈的情况,我越读民国书籍和报刊,越觉得民国热的可悲,可悲的是每况愈下的知识分子地位,造成一种怀恋,美化了当年。说实在的,人性是不变的,民国知识分子的毛病,我们这个时代也有,民国知识分子的优点,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只是当年比较容易受关注,如今湮没在人海之中,不被觉察。 ——黄恽
我想写民国掌故,尽量不加伪饰地写民国的人和事,希望大家看到和我们一样的人和事,甚至猥琐可笑,并非很多人笔下的那么伟大崇高。在我的笔下,我尽量少作赞誉,做到主观的客观。——黄恽
作者简介
黄恽 ,苏州人, 1966年生,供职于苏州杂志社,藏书家、文史学者,尤以研究民国文史*为擅长。著有随笔集《蠹痕散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文史集《古香异色》(海豚出版社,2012年)、《秋水马蹄》(金城出版社,2013)、《燕居道古》(新星出版社,2014年)。
-
中国近代史
¥14.7¥39.8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9.8¥76.0 -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13.9¥39.8 -
史学与红学
¥10.0¥27.0 -
史学与红学
¥7.0¥26.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19.7¥5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7.6¥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1.4¥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6.7¥45.0 -
五口通商变局
¥12.0¥30.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万国来朝-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
¥24.5¥35.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3.3¥36.0 -
中国通史
¥18.5¥45.0 -
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新版
¥15.1¥35.0 -
妖孽宫廷-明朝那些事儿-第叁部-新版
¥19.3¥3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粉饰太平-明朝那些事儿-第肆部-新版
¥17.2¥35.0 -
毕竟战功谁第一
¥17.5¥46.0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