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彩)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113651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448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511365156 ; 978-7-5113-6515-6
本书特色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内容简介
“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代表着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水平。它们所体现出的丰富的智慧和内涵,使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不但为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学习和运用,而且被众多哲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所借鉴,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导和成功指南。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目录
节选
◎ 计 篇◎ 【导读】 本篇一开始就揭示了战争的性质、意义和重要作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全面探讨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五事”“七计”, 并阐述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道理。 【原文】 孙子曰:兵者a,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b,校之以计而索其情c: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d,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e。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f。将者,智、信、仁、勇、严也g。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h。凡此五者,将莫不闻i,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j,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k,乃为之势,以佐其外l。势者,因利而制权也m。 【注释】 a兵:原指兵器。这里指战争。b经之以五事:指从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对制胜的条件和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经,度量、衡量。c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衡量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校,通“较”,衡量、比较。计,指下文“主孰有道”等“七计”。d令民与上同意:使民众与国君的意志相一致。e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波动。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f远近、险易、广狭、死生: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场地的宽阔或狭窄、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g智、信、仁、勇、严:指将帅的才能智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纪律严明等条件。h曲制:指有关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官道:指有关各级将官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主用:指有关各种军需物资后勤保障的制度。主,掌管。用,物资费用。i闻:知道、了解。j将听吾计:有两种解释,一说“将”是“听”的助动词,表示假设;一说“将”指将领。这里取**种解释。k计利以听:指有利的计策已经被采纳。计,这里指战争决策。以,同“已”。听,听从、采纳。l佐:辅助。m因利而制权:根据利害得失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和研究的。 所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研究,从计谋上加以衡量,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使民众与君主的意志相一致,所以可以使民众与国君一同赴死,一同相养相生,而不会畏惧危险。天,是指阴阳、寒暑、四时的更替变化。地,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形的险阻与平坦,作战场地的广阔与狭窄以及哪里是死地、哪里是生地等。将,是指将帅是否足智多谋,是否赏罚有信,是否爱护部属,是否勇敢果断,是否军纪严明。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各级将官的职责区分、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等制度规定。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们没有不知道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才能获胜;否则,就不能取胜。 所以,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包括:哪一方的君主更正义?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据了更多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够更加切实地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兵力更为强大?哪一方的士卒更加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加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推知谁胜谁负了。 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就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就必定会失败,我就离开这里。 有利的计策已经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根据对敌我双方利害得失的把握而掌握主动权。 【注释】 a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谲变的行为。诡,诡诈、奇诡。b能而示之不能:意即能打却故意装作不能打,能守却故意装作不能守。示,显示、假装。c近而示之远:本来要从近处进攻,故意装作要从远处进攻。d怒而挠之:意即对于暴躁易怒的敌将,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轻举妄动。挠,挑逗。e卑而骄之:意即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应设法使其变得骄傲自大,然后伺机将其击破。f佚而劳之:意即对于休整充分的敌人,要设法使其疲劳。佚,通“逸”。g胜:奥妙。h不可先传:指不可事先进行传授,意即只能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i庙算:古时候出师作战之前,一般要在庙堂里举行会议,商议谋划作战方略,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预测战争胜负,这就叫作“庙算”。j得算多:指具备很多取胜的条件。算,计数用的筹码,这里引申指获胜的条件。k胜负见矣:胜负的结果显而易见。见,通“现”,显现。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打近处,却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打远处,却装作要在近处行动。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它;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击它;敌人实力雄厚,就要注意防备它;敌人实力强劲,就暂时避开它的锋芒;敌人冲动易怒,就要设法骚扰激怒它;敌人鄙视我方,就要设法使其变得骄傲自大;敌人休整充分,就要设法使它疲困;敌人内部团结,就要设法离间它;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动攻击,要在它意料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兵家取胜的奥妙所在,(其中的深意必须在实践中方能体会)是无法事先传授的。 凡是在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多;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少。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根本不筹划、没有任何胜利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原文】 兵者,诡道也a。故能而示之不能b,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c,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d,卑而骄之e,佚而劳之f,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g,不可先传也h。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i,得算多也j;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k。 【注释】 a兵:原指兵器。这里指战争。b经之以五事:指从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对制胜的条件和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经,度量、衡量。c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衡量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校,通“较”,衡量、比较。计,指下文“主孰有道”等“七计”。d令民与上同意:使民众与国君的意志相一致。e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波动。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f远近、险易、广狭、死生: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场地的宽阔或狭窄、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g智、信、仁、勇、严:指将帅的才能智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纪律严明等条件。h曲制:指有关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官道:指有关各级将官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主用:指有关各种军需物资后勤保障的制度。主,掌管。用,物资费用。i闻:知道、了解。j将听吾计:有两种解释,一说“将”是“听”的助动词,表示假设;一说“将”指将领。这里取**种解释。k计利以听:指有利的计策已经被采纳。计,这里指战争决策。以,同“已”。听,听从、采纳。l佐:辅助。m因利而制权:根据利害得失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和研究的。 所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研究,从计谋上加以衡量,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使民众与君主的意志相一致,所以可以使民众与国君一同赴死,一同相养相生,而不会畏惧危险。天,是指阴阳、寒暑、四时的更替变化。地,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形的险阻与平坦,作战场地的广阔与狭窄以及哪里是死地、哪里是生地等。将,是指将帅是否足智多谋,是否赏罚有信,是否爱护部属,是否勇敢果断,是否军纪严明。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各级将官的职责区分、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等制度规定。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们没有不知道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才能获胜;否则,就不能取胜。 所以,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包括:哪一方的君主更正义?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据了更多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够更加切实地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兵力更为强大?哪一方的士卒更加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加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推知谁胜谁负了。 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就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就必定会失败,我就离开这里。 有利的计策已经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根据对敌我双方利害得失的把握而掌握主动权。 【注释】 a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谲变的行为。诡,诡诈、奇诡。b能而示之不能:意即能打却故意装作不能打,能守却故意装作不能守。示,显示、假装。c近而示之远:本来要从近处进攻,故意装作要从远处进攻。d怒而挠之:意即对于暴躁易怒的敌将,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轻举妄动。挠,挑逗。e卑而骄之:意即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应设法使其变得骄傲自大,然后伺机将其击破。f佚而劳之:意即对于休整充分的敌人,要设法使其疲劳。佚,通“逸”。g胜:奥妙。h不可先传:指不可事先进行传授,意即只能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i庙算:古时候出师作战之前,一般要在庙堂里举行会议,商议谋划作战方略,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预测战争胜负,这就叫作“庙算”。j得算多:指具备很多取胜的条件。算,计数用的筹码,这里引申指获胜的条件。k胜负见矣:胜负的结果显而易见。见,通“现”,显现。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打近处,却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打远处,却装作要在近处行动。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它;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击它;敌人实力雄厚,就要注意防备它;敌人实力强劲,就暂时避开它的锋芒;敌人冲动易怒,就要设法骚扰激怒它;敌人鄙视我方,就要设法使其变得骄傲自大;敌人休整充分,就要设法使它疲困;敌人内部团结,就要设法离间它;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动攻击,要在它意料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兵家取胜的奥妙所在,(其中的深意必须在实践中方能体会)是无法事先传授的。 凡是在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多;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少。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根本不筹划、没有任何胜利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实用谋略 南唐灭亡的教训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一定要重视战争,避免在战争中失利,否则就会使国家灭亡。南唐灭亡的史实,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五代十国时,十国之一的南唐是建立在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带的小朝廷。据史书记载,南唐烈祖李昪建立南唐,即位后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由于地理条件优越,环境比较安定,南唐吸收了不少从北方流亡过来的劳力,使这里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出现了当时少有的繁荣气象。 此时,在北方,后汉大将郭威起兵推翻后汉的统治,建立了后周。郭威文武双全,他招贤纳士,革除弊政,减少赋税,终生保持节俭。经过郭威的精心治理,后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国富民强。 郭威死后,他的养子郭荣即位。郭荣本姓柴,父亲柴守礼是周太祖郭威妻子的哥哥,后来由于家道中衰,投靠姑父郭威,遂改名为郭荣,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周世宗。郭荣即位后,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取得很大成效,史称“周世宗英毅雄杰,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震慑夷夏,可谓一时贤主”。 刚继位时,郭荣就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他虽然在即位五年以后就患病辞世,但在这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后周已经成为当时*为强盛的国家,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五代十国动荡的社会局面和频繁的朝代更迭中,郭荣认识到要想维持国家长期的繁荣稳定,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不行的。于是他进一步整顿军队,对作战时贪生怕死的将领加以惩处,建立了一支精锐的禁军,为此后的南征北战创造了条件。 随着后周军力的增强,郭荣开始不断兼并各国土地,为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而努力。 在向西攻取了后蜀统治下的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凤(今陕西凤县东)四州之后,郭荣立即将兵锋指向了南唐。 南唐虽然地富民丰,但南唐中主李璟却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才华出众,应该说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但在治理朝政方面显然是碌碌无为的。他的周围经常聚集着一批文人,这些人身居要职,终日陪李璟饮酒作词,打发时日,使朝政更加混乱了。 就在南唐君臣醉生梦死的时候,后周军队在周世宗郭荣带领下,开始不断南下侵扰南唐,严重威胁着南唐的统治。 周世宗郭荣从显德三年(956)开始,三次亲征南唐。**次南征时,后周军队进展顺利,但由于后唐将领刘仁赡死守寿州(今安徽寿县),后周大军一连攻打了好几个月,始终无法攻克,只好退兵。 公元957年,郭荣又一次亲征南唐,强攻拿下了寿州,但很快又撤兵回到北方。 第三次南征是在958年,因为准备充足,又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加之郭荣注意收服民心,结果后周军队一鼓作气拿下了南唐的江北十个州,郭荣到达长江北岸,驻于迎釜镇(今江苏仪征)。 后来,后周大将赵匡胤率水师杀过长江,扰乱江南敌营,向南唐军队示威挑衅。南唐中主李璟被迫求和,又割淮南四州给后周,并削去帝号,向周称臣。这样,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四县尽入后周手中,南唐每年还向后周进献大批贡物。 显德六年(959),周世宗郭荣病死,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即周隐帝,其时只有七岁。一年后,当时的禁军首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陈桥兵变次日,赵匡胤引兵回京,逼周隐帝禅位,改国号为宋。 公元961年,南唐中主李璟薨,他的第六子李煜继位。作为词人,李煜才华横溢;作为君主,他极不称职。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对他作了这样的评价:“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屠;好高谈,不恤政事。”(欧阳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煜骄奢淫逸,喜好声色,又沉迷于礼佛诵经;喜欢空谈,不体恤政事。) 北宋在攻灭割据岭南一带的南汉后,形成北、西、南三面合围南唐的态势。为了延缓宋军的进攻,李煜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的财宝,又改革南唐制度,把国主的旨令“诏”贬称为“教”,将诸王降称为国公,尚书省降称为司会府,御史台降称为司宪府,等等。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改变赵匡胤灭掉南唐,进而统一全国的决心。 公元974年,赵匡胤以曹彬、潘美为帅,起兵十万讨伐南唐,大败唐兵于采石矶,而后围攻南唐都城金陵,次年十一月攻陷金陵,南唐后主李煜率领群臣出城迎降,南唐宣告灭亡。 南唐的经济和文化在当时是繁荣的,但是南唐君臣们懈于整军备战,整日沉溺于莺歌燕舞之中,终于在北宋的雄兵面前束手就擒。这正应了孙子所说的一句话:“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东京梦华录
¥17.0¥46.0 -
杜牧诗文选译
¥4.9¥14.0 -
上古神怪物语(山海经图谱)
¥26.5¥69.8 -
庄子选译
¥5.9¥18.0 -
诗经-先民的歌唱
¥18.3¥39.8 -
宋代传奇选译
¥6.6¥22.0 -
知道几句三字经
¥21.1¥49.0 -
世说新语
¥12.0¥46.0 -
彩色图解山海经
¥14.9¥55.0 -
随园食单(图文本)
¥10.2¥30.0 -
浮生六记
¥7.9¥15.0 -
柳宗元诗文选译
¥4.9¥18.0 -
荀子选译
¥6.2¥19.0 -
素书
¥10.0¥39.8 -
欧阳修诗文选译
¥7.4¥20.0 -
楚辞选译
¥7.9¥15.0 -
山海经
¥18.4¥68.0 -
陶渊明诗文选译
¥5.1¥16.0 -
王维诗选译
¥6.0¥20.0 -
清代文言小说选译
¥6.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