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通鑑纪事本末(共10册)
读者评分
4.8分

包邮续通鑑纪事本末(共10册)

1星价 ¥187.2 (5.2折)
2星价¥187.2 定价¥360.0
商品评论(25条)
cyq***(三星用户)

抢到稀见老书

开本小32开,品相好,史料价值有限。

2020-05-29 10:21:14
0 0
sha***(三星用户)

再来套通鉴纪事本未

2019-12-16 17:09:0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603142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64开
  • 页数:全10册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7226031421 ; 978-7-226-03142-1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导张兴武主持点校。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主要参考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各种同类史籍;依据点校本续通鉴以及其他相关史籍对本书进行核校

 本套书上承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历史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开始,下至元顺帝二十八年(公元1341年)结束,前后近四百年

为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是国內古籍整理和古籍出版方面的一些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

       续通鉴纪事本未(以下简称本未)一百一十卷,其八十九卷以前为清人李铭汉所辑,九十卷至末卷为铭汉次子于锴所续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有木刻本印行,其卷首标有「光绪癸卯开雕丙午夏仲竣工 武威李氏藏板」字样,此乃本末迄今所存之唯一传本。

  李氏本末基本依据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以下简称续通鉴)辑录编纂而成,其体例、作法又略同于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前人称此书「义例谨严,条贯备具,视陈邦瞻、冯琦书为通核」[一]。或云「不得李氏之书,使家喻户晓,于据撰通史之资料,不无缺憾」[二]。若以宋、辽、金、元四代历史之研究而言,本末一书之史料价值,实可与毕沅之书相伯仲;就通鉴系列史籍而论,李氏本末实乃袁氏通鉴纪事本未之后续也。袁、毕二书流传既广,李氏本末却久被冷落。究其缘由,盖因本末板印册数既鲜,且多毁散之故也。今略事校订、标点以刊行,供读者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续通鉴纪事本末(以下简称本末)一百一十卷,其八十九卷以前为清人李铭汉所辑,九十卷至末卷为铭汉次子于锴所续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有木刻本印行,其卷首标有「光绪癸卯开雕丙午夏仲竣工 武威李氏藏板」字样,此乃本末迄今所存之唯一传本。
  李氏本末基本依据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以下简称续通鉴)辑录编纂而成,其体例、作法又略同于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前人称此书「义例谨严,条贯备具,视陈邦瞻、冯琦书为通核」[一]。或云「不得李氏之书,使家喻户晓,于据撰通史之资料,不无缺憾」[二]。若以宋、辽、金、元四代历史之研究而言,本末一书之史料价值,实可与毕沅之书相伯仲;就通鉴系列史籍而论,李氏本末实乃袁氏通鉴纪事本末之后续也。袁、毕二书流传既广,李氏本末却久被冷落。究其缘由,盖因本末板印册数既鲜,且多毁散之故也。今略事校订、标点以刊行,供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续通鉴纪事本末·**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二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三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四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五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六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七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八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十册》
展开全部

节选














作者简介

李铭汉(1809—1891)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字云章,武威人。李铭汉学识渊博,经史之外,旁及天文、算术、舆地、军事、农业。尤其精于训诂学,著有《尔雅声类》四卷,《续通鉴纪事本末》一百一十卷(九十卷以后为其子李于锴所续),于光绪三十二年(1806)年刊行。

李于锴,字叔坚,甘肃武威人,近代史学家和文学家,著名学者李铭汉之子,曾参与起草公车上书。

张兴武,1962年6月出生于甘肃会宁,杭州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古典文献学硕士点负责人,古代文学硕士点唐宋文学方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