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第9部:1644,最后的较量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超多人推荐
很久之前就听说这系列的书了,但是由于没位置放,就一直没买,这次趁着搬家和网站做活动,就赶紧过来囤了,然后被这么多人推荐是有原因的,当年明月大大的文笔简洁幽默,看的时候,趣味性和学习并存
- ISBN:978755960160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97页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59601605 ; 978-7-5596-0160-5
本书特色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九部,主要讲述了崇祯二年到明亡十六年间的历史。
辽东关外,纵有锦州——宁远——山海关之固若金汤,依然屡遭侵袭!六省直隶,灾难频繁,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如同蝼蚁,灭之不绝!大明臣子,努力不够?崇祯王朝,气数将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经历近300年的统一之后,大明王朝迎来了生命中的*后时刻,内忧外患,纷争不断,拆东墙补西墙,终究拆无可拆,补无可补,纵使崇祯千般努力,终难扭转乾坤。故宫,景山,小树,大明王朝,*后一次回眸!
内容简介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九部,主要讲述了崇祯二年到明亡十六年间的历史。 辽东关外,纵有锦州——宁远——山海关之固若金汤,依然屡遭侵袭! 六省直隶,灾难频繁,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如同蝼蚁,灭之不绝! 大明臣子,努力不够? 崇祯王朝,气数将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经历近300年的统一之后,大明王朝迎来了生命中的*后时刻,内忧外患,纷争不断,拆东墙补西墙,终究拆无可拆,补无可补,纵使崇祯千般努力,终难扭转乾坤。 故宫,景山,小树,大明王朝,*后一次回眸!
目录
第二章 坚持到底的人
第三章 阴谋
第四章 斗争技术
第五章 投降?
第六章 纯属偶然
第七章 第二个猛人
第八章 突围
第九章 一个文雅的人
第十章 孙传庭
第十一章 传奇
第十二章 天才的计划
第十三章 选择
第十四章 没有选择
第十五章 结束了
后记
节选
**章 杀人 在明朝,杀一个人很难吗? 答案是不难,拍黑砖、打闷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脚利落的,也就一根烟的工夫。 但要合法地杀掉一个人,很难。 因为大明是法制社会,彻头彻尾的法制社会。 这绝不是开玩笑,只要熟读以下攻略,就算你在明朝犯了死罪,要想不死,也是可能的。 比如你在明朝犯了法(杀了人),就要定罪,运气要是不好,定了个死罪,就要杀头。 但暂时别慌,只要你没干造反之类的特种行当,不会马上被推出去杀掉,一般都是秋后处决。 有人会问,秋后处决不一样是处决吗?不过是多活两天而已。 确实是多活了,但只要你方式得当,就不只是多活两天,事实上,据记载,*高纪录是二十多年。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要处决一个人,必须经过复核,而在明朝,复核的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高法院大理寺,甚至不是刑部部长。 唯一拥有复核权的人,是皇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在哪里犯罪,市区、县城乃至边远山区,无论你犯的是什么罪,杀人、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户,且无论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还是王侯将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况外,都得层层报批,县城报省城,省城报刑部,刑部报皇帝,皇帝批准,才能把你干掉。 自古以来,人命关天。 批准的方式是打勾,每年刑部的官员,会把判刑定罪的人写成名单,让皇帝去勾,勾一个杀一个。 但问题是,如果你的名字在名单上,无非也就让皇帝大人受累勾一笔,秋后就拉出去砍了,怎么可能活二十多年不死呢? 不死攻略一: 死缓二十多年的奇迹,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独特习惯,要知道,皇帝大人在勾人的时候,并不是全勾,每张纸上,他只勾一部分,经常会留几个。 此即所谓君临天下,慈悲为怀,皇帝大人是神龙转世,犯不着跟你们平头百姓计较,少杀几个没关系。 但要把你的性命寄托在皇帝大人打钩上,实在太悬,万一哪天他心情欠佳,全勾了,你也没辙。 所以要保证活下来,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不死攻略二: 相对而言,攻略二的生存几率要高得多,当然,成本也高得多。 攻略二同样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习惯——日理万机。 要打通攻略二,靠运气是没戏的,你必须买通一个人,但这个人不是地方官员(能买通早就买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买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试试看)。 而是太监。 皇帝大人从来不清理办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单送上来,都是往桌上一放,打完勾再换一张,毕竟我国幅员辽阔,犯罪分子一点儿不缺,动不动几十张勾决名单,今天勾不完,放在桌上等着明天批。 但是皇帝们绝不会想到,明天勾的那张名单,并不是今天眼前的这张。 玄机就在这里,既然皇帝只管打勾,名字太多,又记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单挪到上面去,让没出钱的难兄难弟们先死,等过段时间,看着关系户的那张名单又上来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复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杀,就在牢里住着,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进牢过个年,吃顿团圆饭,不亦乐乎。 而能干这件事的,只有皇帝身边的太监,而且这事没啥风险,也就是把公文换个位置,又没拿走,皇帝发现也没话说。 但这件事也不容易,因为能翻皇帝公文的,大都是司礼监,能混到司礼监的,都不是凡人,很难攀上关系,且收费也很贵,就算买通了,万一哪天他忘了,或是下去了,该杀还是得杀。 无论费多大工夫,能保住命,还是值得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攻略不适用于某些特殊人物,比如崇祯,工作干劲儿极大,喜欢打钩,一勾全勾完,且记性极好,又比较讨厌太监,遇到这种皇帝,就别再指望了。 综上所述,在明代,要干掉一个人,是很难的。 之所以说这么多,得出这个结论,只是要告诉你,袁崇焕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复核,而握有重兵、关系国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龙,就这么被袁崇焕杀了,却连个报告都没有。 仅此一条,即可处死袁崇焕。 更重要的是,此时已有传言,说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与皇太极配合投敌,因为他做了皇太极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这种说法是比较扯的,整个辽东都在袁崇焕的手中,他要投敌,打开关宁防线就行,毛文龙只能在岛上看着。 事情闹到这步,只能说他实在太有个性了。 在朝廷里,太有个性的人注定是混不长的。 但袁崇焕做梦也没想到,他等来的,却是一份嘉奖。 崇祯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祯下令,痛斥毛文龙专横跋扈,目无军法,称赞袁崇焕处理及时,没有防卫过当,加以奖励。 这份旨意说明了崇祯对袁崇焕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对毛文龙的完全唾弃。 他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想的。 按照史料的说法,听说此事后,崇祯“惊惶不已”。 惊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个人收拾残局,结果这人一上来,啥都没整,就先干掉了帮自己撑了八年的毛总兵,脑袋进水了不成? 但崇祯同志不愧为政治家,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装了孙子:人你杀了,就是骂你,他也活不了,索性骂他几句,说他死得该再吐上几口唾沫,没问题。 袁崇焕非常高兴,杀人还杀出好了,很是欢欣鼓舞了几天,但他并不清楚,他可以越权,可以妄为,却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的名字,叫做办事。 要当督师,可以,要取消巡抚,可以,辽东你说了算,可以,杀掉毛文龙,也可以,但前提条件是,你得办事,五年平辽,只要平了,什么都好办,平不了嘛,就办你。 袁崇焕很清楚这点,但毕竟还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后什么样,慢慢来。 但两个月后,一个人的一次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顺便说一句,这人不是故意的。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准备进攻。 虽然之前曾被袁崇焕暴打一顿,狼狈而归,但现实是严峻的,上次抢回来的东西,都用得差不多了,又没有再生产能力,不抢不行啊。 可问题是,关宁防线实在太硬,连他爹算在内,都去了两次了,连块砖头都没能敲回来. 皇太极进攻的消息,袁崇焕听到过风声,一点儿不慌。 北京,背靠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通往辽东的唯一大道就是山海关,把这道口子一堵,鬼都进不来,所以袁崇焕很安心。 关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极终于想出了通过关宁防线的唯一方法——不通过关宁防线。 中国这么大,不一定非要从辽东去,飞不了,却可以绕路。 辽东没法走,那就绕吧,绕到蒙古,从那儿进去,没辙了吧。 就这样,皇太极率十万军队(包括蒙古部落),发动了这次决定袁崇焕命运的进攻。 这是一次载入军事史册的突袭,皇太极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率军以不怕跑路的精神,跑了半个多月,从辽东跑到辽西,再到蒙古。 蒙古边界没有坚城,没有大炮,皇太极十分轻松地跨过长城,在地图上画了个半圆后,于十月底到达明朝重镇遵化。 遵化位于北京东北面,距离仅两百多公里,一旦失守,北京将无险可守。 袁崇焕终于清醒了,但大错已经酿成,当务之急,是派人挡住皇太极。 估计是欺负皇太极上了瘾,袁崇焕没有亲自上阵,他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赵率教。 皇太极同志带了十万人,全部家当,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抢东西,竟然只派个手下,率这么点儿人(估计不到一万)来挡,太瞧不起人了。 赵率教不愧名将之名,得令后率军连赶三天三夜,于十一月三日到达遵化,很不容易。 十一月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死了。 对于赵率教的死,许多史料上说,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于失去指挥,导致崩溃,全军覆没。 但我认为赵率教死不死,不是概率问题,是个时间问题,就那么点儿人,要对抗十万大军,就算手下全变成赵率教,估计也挡不住。 赵率教阵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占领遵化后,后金军按照惯例,火光冲天,鬼哭狼嚎,再讲一下,不知是为了留个纪念,还是觉得风水好,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 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所谓之霸业,如此而已。 *后说几句,到了民国时期,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坟,据说把乾隆、慈禧等一干伟大人物的尸体乱踩一通,着实是叫他们死不瞑目。当然,由于此事干得不地道,除个别人(冯玉祥) 说他是革命行为外,大家都骂;又当然,骂归骂,从坟里掏出来的宝贝,什么乾隆的宝剑,慈禧的玉枕头(据说是蒋介石拿了),还是该怎么收就怎么收。 几百年折腾来,折腾去,也就那么回事。 但遵化怎么样,对当时的袁崇焕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师明白,必须出马了。随即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皇太极。 十一月十日,当他到达京城近郊,刚松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书王洽被捕了,而接替他的人,是孙承宗。 王洽刚上任不久就下台,实在是运气太差,突然遇上这么一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职,一般说来,老板开除员工,也就罢了,但崇祯老板比较牛,撤职之后又把他给砍了。 关键时刻,崇祯决定,请孙承宗出马,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在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中,这是崇祯作出的*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决定。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到达遵化附近的蓟州,等待着皇太极的到来,因为根据后金军之前的动向看,这里将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这是个错误的判断。 皇太极绕开蓟州,继续朝京城挺进。 情况万分紧急,因为从种种迹象看,他的*终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焕不这么看,他始终认为,皇太极就是个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路也罢,抢一把就走,京城并无危险。 其实孙承宗也这样认为,但毕竟是十万人的抢劫团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焕应立即率部,赶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带布防,阻击皇太极。 到此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焕知道了孙承宗的部署,却并未执行,当年的学生,今天的袁督师,已无需服从老师的意见。 他召集军队,开始了一种极为诡异的行动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焕率军对皇太极发动追击,说错了,是只追不击。 皇太极绕过蓟州,开始北京近郊旅游,三河、香河、顺义一路过去,所到之处都抢劫留念。袁崇焕一直跟着他,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这样,袁崇焕几万人,皇太极十万人,共十多万人在北京周围转悠,从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没打。 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 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他到底想干什么? 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为什么? 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一致:袁崇焕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 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市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头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当翻阅这段史料时,我总会寻找一样东西——动机。 叛徒是不对的,要叛变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关宁军是战斗力*强的部队,将领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学习吴三桂同志,把关一交,事情就算结了。 失误也不对,凭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敌人兜圈之类的蠢事,也还干不出来。 所以我很费解,费解他的举动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三年前他对熊廷弼说过的四个字,才终于恍然大悟: “主守,后战。”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然而,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老师。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儿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儿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儿,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正常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正常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力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儿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 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相关资料
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
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那本书很好。
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
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对朱元璋起兵时的心态分析,就知道我的意思。老朱当时起兵是死,不起兵也是死,*后与其等死,不如战死。陈胜、吴广也是。这就叫,不做皇帝不行了,所以做皇帝。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过来人董事徐小平
我很赞成《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是一堆堆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老百姓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
——著名作家、历史学者吴思
这几天我连续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真是写得好看。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
《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好,写得比较放松,我们过去写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块做得不合适。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
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多年来畅销不衰,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
中国近代史
¥14.7¥39.8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9.8¥76.0 -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13.9¥39.8 -
史学与红学
¥10.0¥27.0 -
史学与红学
¥7.0¥26.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19.7¥5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7.6¥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1.4¥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6.7¥45.0 -
五口通商变局
¥12.0¥30.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万国来朝-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
¥24.5¥35.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3.3¥36.0 -
中国通史
¥18.5¥45.0 -
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新版
¥15.1¥35.0 -
妖孽宫廷-明朝那些事儿-第叁部-新版
¥19.3¥3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粉饰太平-明朝那些事儿-第肆部-新版
¥17.2¥35.0 -
毕竟战功谁第一
¥17.5¥46.0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