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81417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375页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516814178 ; 978-7-5168-1417-8

本书特色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逸凡译的《地球简史》是一本专属于房龙的、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地理书。它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紧扣“人”的观念,将人的活动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终关注的是“纯人”的那一面——科学、艺术、商业、宗教和政治,从历史的高度阐释了人与地理以及地球的关系,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同时,在历史的叙述中还穿插回顾了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和适应的漫长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发掘自身潜力并努力探求与地球——人类唯一家园达到和谐的*终方式。房龙在此书中贯穿了其惯有的行文风格,诙谐幽默的文字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讲得深人浅出,趣味无穷,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带人领略并把握人类的厚重历史。

内容简介

在本书里, 房龙打破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 不仅简要地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还视角独特地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 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

目录

**章 地球是人类的美好家园 / 001
第二章 什么是“地理学” / 006
第三章 我们的地球:它的特点、规律和情况 / 008
第四章 地图:人们学会在地球上寻找道路 / 032
第五章 四季的形成 / 048
第六章 海洋中的大陆 / 051
第七章 欧洲的发现:生活在这个大陆上的居民 / 058
第八章 楔子:你该如何使用本书 / 061
第九章 希腊:连接古亚洲和新欧洲的纽带 / 063
第十章 意大利:地理造就的海上或陆上强国 / 074
第十一章 西班牙:非洲与欧洲在这里交锋 / 090
第十二章 法国:应有尽有的国家 / 101
第十三章 比利时:几页文件创造的国家 / 115
第十四章 卢森堡:历史的捉弄 / 121
第十五章 瑞士:四种不同语言的民族统一国家 / 122
第十六章 德国:建国太晚的国家 / 129
第十七章 奥地利:无人喝彩的国家 / 137
第十八章 丹麦:小国也可以比大国优越 / 141
第十九章 冰岛:北冰洋上有趣的政治实验室 / 145
第二十章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王国和挪威王国统治下的领地 / 148
第二十一章 荷兰:沼泽上的帝国 / 158
第二十二章 英国:人满为患的小岛 / 164
第二十三章 苏格兰 / 177
第二十四章 自由国度——爱尔兰 / 179
第二十五章 俄国:欧洲还是亚洲 / 184
第二十六章 波兰:波兰走廊带来的灾难和益处 / 198
第二十七章 捷克斯洛伐克:《凡尔赛和约》的产物 / 202
第二十八章 南斯拉夫:《凡尔赛和约》的另一作品 / 205
第二十九章 保加利亚:*正统的巴尔干国家 / 208
第三十章 罗马尼亚:一个有石油和王室的国家 / 211
第三十一章 匈牙利:或者说匈牙利的残存 / 213
第三十二章 芬兰:勤劳与智慧战胜恶劣环境的又一明证 / 216
第三十三章 亚洲的发现 / 218
第三十四章 亚洲与世界 / 222
第三十五章 亚洲中部高原 / 225
第三十六章 亚洲西部高原 / 230
第三十七章 阿拉伯:是不是亚洲的一部分 / 244
第三十八章 印度:人与自然在互动中成长 / 248
第三十九章 亚洲南部半岛的主人 / 257
第四十章 中国:东亚的大半岛 / 262
第四十一章 朝鲜与蒙古:前途未卜 / 275
第四十二章 日本帝国 / 279
第四十三章 菲律宾:曾是墨西哥的旧领地 / 290
第四十四章 荷属东印度群岛 / 293
第四十五章 澳大利亚:大自然的不经意之作 / 299
第四十六章 新西兰 / 307
第四十七章 太平洋群岛:居民不耕不织却照样生活 / 310
第四十八章 非洲:一块充满矛盾和差异的大陆 / 312
第四十九章 美洲:*幸运的大陆 / 345
第五十章 新世界 / 369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地球是人类的美好家园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假若每一个人都是6英尺高,1.5英尺宽,1英尺厚(很多人还达不到这个尺码),那么,全体人类(据统计,地球上约生活着20亿人)都可以像沙丁鱼那样被塞进一个长、宽、高各半英里的正方形大箱子。这听起来似乎让人难以置信,但如果你自己计算一下,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很明智的比喻。   我们将这个箱子运送到北美洲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那是永恒之手于静默之中创造出来的自然奇境。我们选择这里作为人类*后的安息之所。为了使人类不至于因大峡谷雄壮的美景而惊呆得扭断了脖子,我们将这个大箱子巧妙地搭在低矮的石墙上,然后我们再唤来一只非常聪明而又非常听话的德国小猎犬,让它用它那棕色的软鼻子轻轻地拱一下这个大箱子——人类*后的巨殿,只听得轰隆隆、咔嚓嚓的巨响,人类的大箱子一路下落,碰到了石头、树木和灌木丛,从山崖直落入谷底,它的边缘溅落在科罗拉多河的怀抱之中,*后发出一阵訇然巨响。   万籁无声,一切终归沉寂。   墓穴之中的沙丁人类很快就会被遗忘,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过,大峡谷将一如既往地迎战风霜雨雪,任时光流转。   这个世界将继续沿着它既定的轨道在未知的天际间穿行。   星际间的天文学家,不管是远居还是近邻,都不会注意到地球上发生的这一变化,即使他们天天观察太空。   一个世纪以后,有一个小小的青冢被绿色植被层层覆盖着,也许那就是人类曾经存在过的唯一标志。   人类的故事尘埃落定。   我可以想象到,当读者看到引以为自豪的人类被贬低到这种微不足道的地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深感不悦,因为人类的自尊受到伤害而不喜欢这个故事。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个角度能够使人类对自己的渺小的存在,产生深刻而毫不矫饰的自豪。   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类问题,那么人类只不过是一群弱小而无助的哺乳动物。从人类出现的**天开始,就被成群结队的其他物种包围着,它们比人类更适应这个物竞天择的生存环境。   在人类早期的邻居中,有100英尺长、重得像小火车的庞然大物,也有长着像圆锯的锋利牙齿的猛兽,还有许多物种身披像中世纪骑士盔甲那样的外壳,日复一日地吃喝玩乐。有的生物虽是人类的肉眼无法看到的,它们却在以惊人的速度繁殖着。好在它们的天敌能够以同样惊人的速度消灭它们,否则也许一年之后,我们的地球就被这些生灵占据了。   人类只能在*适宜的环境下生存,我们不得不在高山与大海之间那些小块的干燥陆地上择地栖息。我们的邻居从不惧怕山的高寒与海的深邃,它们显然具备在任何自然条件下生存的能力与素质。人类在这些邻居面前就不得不自惭形秽。   据权威的研究资料可以得出,有些昆虫能够在石油中快乐地嬉戏(我们却不会把石油这样的东西当作主食),有些则能在剧烈的温度变化下存活,而这样的温度变化却能在几分钟之内将人类毁灭。   更令人吃惊的是,那些棕色的小甲虫似乎非常热爱文学,它们总是在人类的书橱中跑个不停,即使失去了两条、三条甚至四条腿,它们仍能够终日不停地继续它们的旅程。而人类呢,哪怕是一个脚趾被刺扎了一下,都可能会行动不便。于是,我们开始意识到,为了避免有一天迷失在这个冷漠无情的宇宙间的某一处黑暗的角落中,从诞生的**天起,人类就不得不为了生存而不懈地斗争下去。   对于自以为是的现代人来说,我们祖先当年丢弃树枝或者手杖,努力练习用双脚走路的姿势一定显得滑稽可笑。然而,正是在这笨拙的行走中,人类才从原始迈向了文明。   那些凭借蛮力和狡黠统治着地球上近两亿平方千米的大陆和海洋的主宰者的命运又如何呢?   它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在地球上消失无踪了,我们只能在自然博物馆中以“展品A”或“展品B”的标签看到它们曾称雄一世的蛛丝马迹,而其他的生物为了生存,不得不屈从于我们人类。为了取悦人类主子,它们贡献出自己的皮革、蛋、奶以及身上的肉,甚至还要为越来越懒惰的人类拖拉一些他们认为自己力所不及的重物。还有更多的动物干脆自我放逐到远离人类的地方,而人类也认为那些地方暂时还没有必要去争夺,就允许这些可怜的生灵在那里繁衍生息。   总之,人类仅用了二三十万年的时间(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不过是短短的一瞬)就使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每一块土地的不容置疑的统治者。目前他们又要将大气和海洋也纳入自己的领地。几亿人类创下了这样那样的丰功伟绩,但除了神圣的理性天赋之外,他们并不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多的优势。   即便如此,我还是有些夸大其词。事实上,以*高贵的形式出现的理性天赋,以及为自己利益着想的能力也只是一小部分人类的特权,其他人并不被允许具有这种权力。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其他人的主子。那些被领导者不论对这一现状如何不满,也只能俯首屈从。   人类的进步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奇怪而又步履蹒跚的进程。无论人们是多么的努力斗争,在成千上万的芸芸众生中只能出现一位真正的先行者。   谁也无法预料,人类前进的征途会将自己引向何方。虽然我们身上那种固有的野蛮使人与人之间的杀戮比人类对动物或者树木还要残忍(这种野蛮行径使人类文明偏离了正常前进的道路),但是以我们过去4000年所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还是能够在未来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辉煌。   地球的每一块土地上几乎都要听人的支配,地球的每一份资源几乎都掌握在人类的手中。即使还有荒野沙漠,我们也会凭借我们的智慧和远见以及手中的枪炮争取到对这世间万物的使用权。   地球是我们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她生产充足的食物供养我们;她贡献了丰富的采石场、黏土矿和森林,以供我们建造遮挡风雨的住所;而那牧场上驯顺的羊群、开满无数兰花的波浪起伏的亚麻田,还有中国桑树养育的蚕宝宝编织出的衣物,供我们遮蔽冬日的严寒以及夏日的酷暑。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家园。它供养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只需我们稍作投入,就可以在未来的岁月中不虞匮乏。   但是,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法则。这些法则既公正又无情,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大自然无私地给人类以关爱,同时它也要求人类遵从它的法则,遵从它的规律。   在一块只能够养50头牛的牧场上放养100头牛就会引发灾难,这是每个牧场主都熟知的常识。那么,在只够生活10万人的土地上居住着100万人就会给这一地区带来拥挤、贫困和痛苦。那些主宰人类命运的领袖们却对这些熟视无睹。   而且,这还不是人类所犯下的诸多错误中*严重的。我们还在以另一种方式违迕着养育着我们的母亲:人类是现存物种中唯一敌视同类的动物。狗不会吃掉狗,虎不会食虎,甚至*凶残的鬣狗也能够和它们的同类和平相处。可是,人却在仇恨着人,人却在杀害着人。看今日世界,每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就是为屠杀邻国人做好准备。   大自然的*重要法则就是要求同类之间的和平相处,友善相待。人类对此公然违背,使我们有可能面临种族灭绝的厄运,因为我们生存竞争中的对手在时刻等待着时机。如果人类不能够或者不愿意继续做这个世界的主宰,那么将有成千上万的物种等待推翻人类,登上地球之王的宝座。也许一个由猫、狗或者大象或者其他什么高级物种所统治的星球总比被战舰和重炮充塞的星球更有好处。   我们祖先的愚昧无知,使我们误入歧途,陷入悲惨的境地。人类将何去何从?我们如何走出这可悲可耻的困境?这本小书试图指点迷津,探求人类光明的前途。   寻找真正获救之路需要假以时日,需要花费上百年的时间,需要痛苦而缓慢的过程。这条道路将会使人类觉悟到:我们都是这同一星球上的同路人,是邻居,是旅伴,更是朋友。当我们意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同的家园,除此之外别无栖身之所时,也许我们就会像火车或者轮船上的旅客那样,学会彼此尊重。   我们所有人都是同一星球上的旅伴,我们应该荣辱与共,福祸同当。   叫我梦想家吧,叫我幻想家吧,或者干脆就叫我白痴。或者请警察把我抓走,或者叫一辆救护车将我送进精神病医院,把我带到任何一个不再能够传播这种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的地方。但是,记住我的话,在人类*终的灭亡来临之际,请记起我的话。人类将被迫收起他们发动战争的玩意儿,将幸福的钥匙交给更有资格的地球新主人。   我们获救的唯一希望在下面这句话中:   我们拥有同一个地球,我们是旅伴和朋友,我们都要为人类世界的幸福美满担负起共同的责任。   第二章   什么是“地理学”   通常,旅客在出游前总要弄清楚自己旅程的目的地和路线,同样,读者在翻开一本书的时候也应对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以及类似的信息有所了解。就本书而言,给“地理学”一个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我手头上刚好有一本《简明牛津辞典》,这本1931年版的词典在第479页中解释了什么是“地理学”:   地理学:研究地球的地貌、结构、自然地物、自然区域与政治区域、气候、物产及人口状况的科学。   虽然本书名为“地理”,但是我并不想让它像地理学教材一样面面俱到。地貌、自然地物、自然与政治区域的分布都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所关注的是人类的活动——人类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是如何寻找食物和居所、如何进行休憩和娱乐的?还有,人类为了获得与自身有限的能力相当的舒适、满足和幸福,又是怎样改造自己而适应环境,或者改造环境来满足自己的?这些才是本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   常言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我们地球上生活着形形色色、形态万千的人类。这20亿人,如果将他们塞入箱子里不会减少的话,这仍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芸芸众生中蕴含着林林总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性质的特征。我认为,这些人文特征*值得注意。   一座大山,在被人发现、踏过之前,在被一代又一代饥肠辘辘的人类占领、掠夺和开发之前,它不过就是一座大山。   大西洋在未经人类涉足的时候,一如既往地辽阔、深邃、盐度很高,但是13世纪初人类的那次横渡却能够使它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一座沟通美洲新大陆和欧洲旧大陆的桥梁,一条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通道。   几千年前,广袤的俄罗斯大平原静静地等待着**个不畏艰辛来此耕耘播种的人,并将其丰硕的物产奉献给他,但是如果是一个日耳曼人或者法兰西人,而不是斯拉夫人,在这片土地上犁出**道沟垅,这个国家将呈现另一种面貌。   不论是日本本土人,还是已绝种的塔斯马尼亚人,生活在日本诸岛上,都改变不了这里地震频繁的状况。当然,如果是后者,他们很可能会使这里的8.5万人面临饥馑。英伦诸岛,如果不是由好战的北欧人统治,而是被那不勒斯人或者北非的柏柏尔人统治,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统领着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的大帝国的中心,管辖着比其本土大150倍的疆域。   总而言之,我更关注地理学中的“人文”问题,而不是其商业性的问题。后者已经被这个完全陶醉于大生产的时代越来越重视。   经验告诉我们,无论你如何夸夸其谈地讲述进出口贸易量、煤与石油的产量,以及银行储蓄的重要性,你的读者仍是在翻开下一页时忘记那些数字;而且,当读者真的需要这样的数据,他会自己去动手查阅相关的工具书(虽然这些数据经常是相互矛盾的)。   这本地理书首先是讲“人”的;其次是讲关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当然,在适当条件下,其他方面也会有所涉及。   ……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兰裔美国知名历史学家、作家,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生致力于历史与人文的文化传播,是一位文化传导者。他擅长用文艺手法来写作,用生动诙谐的文笔来讲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历史,让读者能在短时间内轻松掌握历史,因而深受读者欢迎。他的每一本书都具有惊人的销售量,他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他的著作有《人类简史》《宽容》《圣经的故事》《文明的开端》《美国简史》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