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余晖:中古时代:清
读者评分
5分

帝国余晖:中古时代:清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七十年,先生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

1星价 ¥22.1 (4.9折)
2星价¥22.1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577***(三星用户)

好书值得拥有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2023-08-04 13:28:4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514130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0
  • 出版时间:2017-10-01
  • 条形码:9787505141308 ; 978-7-5051-4130-8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清代的历史。清朝传九代, 十帝, 268年, 约当于公元1644至1912年。1840年, 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 发生了鸦片战争, 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

目录

前言/壹
中古时代·清时期/001
**讲清史编写之旨趣
1.中古和近代的分界/003
2.历史的主流/003
3.衰老还含有一定的生命力/004
4.资本主义只是停留在萌芽状态/004
5.科学和艺术是受到相当重视的/005
6.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005
7.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005
第二讲清时期史学领域的变化
1.清时期的史学特点/006
2.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006
3.清代学术和乾嘉考据/007
第三讲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乾嘉考据史学
1.明清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010
2.钱大昕、崔述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史学/015
第四讲章学诚著《文史通义》
1.史学经世思想的发展/020
2.重视“别识心裁”/021
3.“史义”与“史德”/023
第五讲龚自珍的史学
1.提出“尊史”说/026
2.纵论历史变迁/029
3.复兴经世之学/031
第六讲清皇朝的强化统治
1.一统全国,加强治理/034
2.学术文化加强控制/037
3.文学领域的代表/038
4.学术领域,考据兴起/040
第七讲英明君主康熙帝
1.天聪好学,少年励志/041
2.少年天子智除鳌拜,集权于己/042
3.铲除三藩,收并台湾/047
4.反击沙俄,力图和平/051
5.亲征出塞,维护大统/054
6.开创盛世,万民景仰/057
第八讲一代天骄雍正帝
1.储位纷争,终继皇位/061
2.兴利除弊,实心实政/063
3.财政民政,整体改革/066
4.尊崇儒家,奴化行为/070
5.改土归流,建制边疆/072
第九讲全盛初衰乾隆帝
1.乾隆初政,拨正反乱/076
2.百务俱兴,建设制度/077
3.控制西北,巩固统一/080
4.管辖西藏,安定政局/083
5.西南地区,结束争乱/084
6.访求遗书,编纂四库/085
7.挥霍浪费,败坏成风/088
第十讲反清起义与清皇朝的衰落
1.朱一贵、王伦的起义/091
2.甘肃回民新派的奋起/092
3.林爽文的台湾天地会/093
4.贵州苗民首领石柳邓/093
5.白莲教徒的多方起义/093
6.曹顺组织先天教起义/094
7.乾隆皇朝晚期的衰落/095
第十一讲从嘉庆帝到宣统帝
1.嘉庆帝将和珅一党一网打尽/096
2.道光帝与**个不平等条约/097
3.咸丰帝与英法俄《北京条约》/097
4.同治帝19岁崩于皇宫养心殿/099
5.光绪帝的不幸与“百日维新”/100
6.宣统帝即位四年后结束帝制/113
7.慈禧太后在清末的特殊身份/116
第十二讲郑成功抗清及收复宝岛台湾
1.隆武赐姓,海上起兵/118
2.立足金、厦,畅通贸易/120
3.和征无效,清廷失招/122
4.北伐金陵,进军台湾/124
5.收复台湾,英雄永垂/126
6.两百年间,开发台湾/130
第十三讲少数民族的不同作为
1.蒙古族并入清后全面发展/135
2.西藏实行政教分开的政策/141
3.彝族奴隶制及其多彩活动/150
4.战斗而具高度智慧的回族/156
5.维吾尔的反抗与边疆建设/163
6.索伦部神奇地生活在山林/170
第十四讲学校制度更为周密
1.中央官学,*高学府/179
2.地方官学,规制严密/182
3.社会办校,作用重要/184
第十五讲科举的恢复与*终废除
1.童试中者,名曰秀才/186
2.乡试中者,名曰举人/187
3.会试殿试,中者进士/189
4.八旗宗室,参者另定/191
5.科考制度,还有武科/192
6.科目之外,还有制科/193
第十六讲礼俗之大样样观
1.岁时节日风俗之畅行/194
2.木兰秋狝(围场猎杀)/208
第十七讲地理学之双传
1.传统地理学进展/216
2.古代文献的考释/218
3.边疆与域外地理/220
4.水系的专门研究/221
5.方志学的大发展/221
6.旅行家及其游记/223
7.走在世界的前列/224
第十八讲交通及其概况
1.交通与海运/226
2.河渠与道路/227
3.邮驿之发达/232
4.中外之交通/235
5.都会之重要/241
6.交通之工具/243
第十九讲衰老与资本主义萌芽
1.垦田水稻烟草等影响/245
2.农产品的加工较发达/246
3.名品青花瓷和五彩瓷/246
4.造纸印刷业也有发展/247
5.大规模的制盐冶铁业/247
6.海船的制造特别突现/247
7.建筑工程的大且量多/248
8.发达的特种工艺珍品/248
9.北京、南京等商业繁盛/248
10.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248
11.劳动力逐出封建束缚/250
12.衰老时期的*大特点/250
13.新兴生产事业非正常/252
14.从先进到落后的历史/253
第二十讲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
1.中外关系变化很大/254
2.葡萄牙的非法占据/254
3.西班牙的屠杀强占/255
4.痛击荷兰人的掠夺/255
5.英国殖民者的猖狂/256
6.外国的传教与侵略/257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古时代·清时期
  “中古时代·清时期”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清代的历史。
  清朝传9代,10帝,268年,约当于公元1644—1911年。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
  清的先人原来是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在努尔哈赤时期发展成为民族。这是一个新兴的、生气勃勃的民族。在历史发展阶段上,本来是明属于前列,而清为后进,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明被清所取代了。
  清入关后,吸收前代,特别是元、明两代进行统治的经验和教训,相对地说是励精图治、与民休息的。也重视学术文化的发扬,因而出现了康熙、乾隆之治。这是清代在历史上的成就。清在政治上有成就,但也不可估计太高,这毕竟已处在封建社会的衰老阶段。
  清代的民族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时民族多,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满汉关系、满蒙关系、满汉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有特点,清廷、官府,也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对待。本册不能提供充分的篇幅来论述这些问题,但重视了民族关系的主流,力求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防止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偏向。
  清代,中外关系逐渐重要起来。对于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变化,这是一个关键时期。
  清代的人物很多,可选而不必选者也多。本册对人物的选择是严格的,限于篇幅,可能某些人所熟知者也未选入。
  **讲清史编写之旨趣
  1.中古和近代的分界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一个皇朝。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到宣统三年(1911年)溥仪退位,清朝统治全国长达268年。加上其在关外的兴起阶段,共有300多年。本册论述的是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583年起兵到1840年这200多年的历史。论述的下限之所以止于1840年,是因为当前我国史学界习惯于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中古史和近代史的分期界线,我们也采用了这一看法。
  2.历史的主流
  大概始自辛亥革命以后,清朝往往被称为“满清”,清的统治有时被说成“民族牢狱”,其实并非如此。清的统治是以满族贵族为首的、同时也是各民族上层所共同认可的政权。这是一个在历史上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制的继续。清有民族压迫的一面,有时压迫得很残酷,同时也有增进民族联系、发展民族关系的一面。从历史的长河上看,后者自然是历史的主流,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3.衰老还含有一定的生命力
  清和明,都属于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我们说衰老,不说衰落,不说解体,这是因为衰老还含有一定的生命力,有时在某些方面还可以表现一定程度的坚强。好比说三国人物黄忠人虽老,黄忠的“宝刀不老”,这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的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清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但有过康乾盛世。当时的皇家,励精图治,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奖劝农桑,平定叛乱,在政治上是有成绩的。对于清史上这一类的问题,应妥善处理。一方面要加以肯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这类社会现象的阶级本质。当然,辩证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很不容易的。
  这里提出了新的论断:清朝属于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我们说衰老,不说衰落,不说解体,这是因为衰老还含有一定的生命力,有时在某些方面还可以表现一定程度的坚强”。这给处于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清朝,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有发展、有繁荣,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理念。
  清朝之所以能够统一华夏,拓疆固边,出现“康乾盛世”局面,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衰老的清朝,表现出一定的生命力和坚强性;其二,新兴的满族,表现出一定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其三,满汉的联合,满族尚武筋骨同汉族文化血肉相媾和,表现出一定的博大武勋和伟观文业。
  4.资本主义只是停留在萌芽状态
  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经济上的重要问题,史学界对此争辩热烈。有的学者把这种萌芽的社会意义说得几乎是影响全面社会的新生产力,有的学者却根本不承认这种萌芽的存在。我们认为这种萌芽是有的,但只存在于个别地区的某些生产部门,还只是停留在萌芽状态。对于这个问题的表述要有分寸,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过分地推论。
  5.科学和艺术是受到相当重视的
  在清代,科学和艺术是受到相当重视的。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优秀的文艺作家。他们在世界历史上同一学科门类中,也是富有成果、毫不逊色的。这两方面内容,限于篇幅虽然不能有详尽的论述,但也在书中给以适当的地位。
  6.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在外交关系上,清皇朝日益暴露了它的腐朽。当时,中国仍在封建制度的范围内蹒跚前进,西方英、法、美等国已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还急剧向外扩张,掠夺殖民地,抢掠人畜财帛,并频叩中国大门,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沙俄屡侵黑龙江地域,英使一再来华。嘉庆以后,鸦片大量走私倾销内地,保守落后的清王朝不识时务,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致国际地位日益低落,终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7.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关于清代的史料是很丰富的,有关清史问题也是很多的,当前清史研究的工作还处在一个新的起步阶段。对于某些历史问题,尚不能做出明确的论断,但我们希望本册能从总的方面为清史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综上所述,这是本书的主旨纲要和点睛之笔。
  第二讲清时期史学领域的变化
  1.清时期的史学特点
  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封建社会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都呈现激化的趋势,农民和地主阶级内部各种集团的冲突空前加强。生产力在继续发展,而生产关系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
  清统治者在文化学术方面,采取专制政策……对学术文化采取各种办法进行控制。**,继续提倡八股文、尊崇孔子和程朱,以限制人民的思想。第二,查禁对于清朝不利的书籍。第三,兴文字狱。第四,寓禁书于修书。雍正、乾隆时,先后官修了《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两部大书。在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通过普遍征书而进行对书籍的销毁,通过对书籍的收录而进行删削窜改,主要目的就是寓禁于修。
  这种时代特点与背景反映在史学上,一方面是因循保守气息的充斥,另一方面是反映时代抗议精神的优秀作品不断地问世。
  自明代初年到清代乾嘉年代的史学,受时代的影响,呈现波浪式的变化,大致可分明代、明末清初、清代三个阶段。*后,有龚自珍的史学。
  2.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
  嘉靖、万历以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思想领域也显得活跃起来。这在东南地区要更显著一些。明清之际,是学术思想特别活跃的年代,当时出现一些著名的学者和大师,讲求经世致用,有不少名著问世,在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从嘉靖、万历年间的“六经皆史”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这是明清时期史学的第二阶段。“六经皆史”,是要抹去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的灵光。“经世致用”,是要消除封建君主专制的淫威。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穷则思变”的要求。但这时新生力量还很微弱,还没有可以冲破封建桎梏的能力。在封建的文化高压政策之下,到了乾嘉年代,史学的大量工作便向历史文献学和考据史学的方面转化,明清时期的史学从而进入第三个阶段……
  3.清代学术和乾嘉考据
  清代学术,包括的范围很广,其中乾嘉考据颇为突出。
  章炳麟在其所著《检论》卷四《清儒》篇中,对清代学术有比较全面的论述。他指出,清代学术有经学,有浙东史学,有所谓“桐城义法”,有常州学派。他所谓“经学”,是乾嘉考据所开始经营的范围,后来范围扩大了。章氏说:“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多忌,故歌诗文史枯。愚民,故经世先生之志衰。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纾死,而其术近工眇踔善矣。”这是说清代学术,于理学、文史和经世之学均已衰落,才智之士为了避免迫害,大致走入说经之一途。章氏又说:“始,故明职方郎昆山顾炎武为《唐韵正》《易》《诗本音》,古韵始明,其后言声音训诂者禀焉。太原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定东晋晚书为作伪,学者宗之。济阳张尔岐始明《仪礼》;而德清胡渭审察地望,系之《禹贡》。皆为硕儒。”他认为这些人“草创未精博,时糅杂宋明谰言”。实际上,顾炎武、阎若璩、胡渭等人的音韵、训诂、辨伪、经解,只能是乾嘉考据的先行者,他们的考据之学在清初学术上并没有多大地位。顾炎武的考据只是经世之学的手段,跟乾嘉考据有很大的区别。乾嘉考据只是继承顾炎武学术之技术性的一面,而舍弃了他的精髓。
  关于乾嘉考据,章炳麟认为:“一自吴,一自皖南。吴始惠栋,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江永、戴震,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
  所谓吴学,章炳麟说:“先栋时有何焯、陈景云、沈德潜,皆尚洽通,杂治经史文辞。至栋,承其父士奇学,揖志经术,撰《九经古义》《周易述》《明堂大道录》《古文尚书考》《左传补注》,始精眇,不惑于闻,然亦泛滥百家,尝注《后汉书》及王士稹诗,其余笔语尤众。栋弟子有江声、余萧客。声为《尚书集注音疏》,萧客为《古经解钩沉》,大共笃于尊信,缀次古义,鲜下已见。而王鸣盛、钱大昕亦被其风,稍益发舒。教于扬州,则汪中、刘台拱、李悖、贾田祖以次兴起。萧客子弟甘泉江藩,复缵续《周易述》。皆陈义《尔雅》,渊乎古训是则者也。”
  所谓皖学,章炳麟说:“震生休宁,受学婺源江永,治小学、礼经、算术、舆地,皆深通。其乡里同学有金榜、程瑶田,后有凌廷堪、三胡。三胡者,匡衷、承珙、培翠也。皆善治《礼》。而瑶田并通水地、声律、工艺、谷食之学。震又教于京师,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皆从问业。弟子*知名者,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玉裁为《六书音韵表》以解《说文》,《说文》明。念孙疏《广雅》,以经传、诸子转相证明,诸古书文义诘诎者皆理解。授子引之,为《经传释词》,明三古辞气,汉儒所不能理绎。其小学训诂,自魏以来,未尝有也。近世德清俞樾,瑞安孙诒让,皆承念孙之学。樾为《古书疑义举例》,辨古人称名抵牾者,各从条列。使人无从疑眩,尤微至。世多以段、王、俞、孙为经儒,卒*精者乃在小学,往往得名家支流,非汉世《凡将》《急就》之侪也。凡戴学数家,分析条理,皆参密严琛,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与苏州诸学殊矣。”
  这些话说出了乾嘉考据之概貌,而考据的范围包括了音韵、训诂、算术、舆地、声律、工艺、谷食之学,于经传之外,旁及子史。这些学者确实下了功夫,在古籍整理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使一向难以通解的书得以通解,一向真伪难辨的书得以正确的理解,沉没已久的古音古义得以复现。但这些成绩仅限于很小的天地内,对于明清之际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史学来说,是无从比拟的。作为皖派领袖的戴震,本来既是考据学家,又是哲学家。但他在哲学方面的学术表现不只为其考据学上的成就所掩盖,而且为其后学者所讳言。风习的移人,于此更可值得注意。
  关于浙东史学,章炳麟说:“自明末有浙东之学。万斯大、斯同兄弟,皆鄞人,师事余姚黄宗羲,称说《礼经》,杂陈汉、宋,而斯同独尊史法。其后余姚邵晋涵、鄞全祖望继之,尤善言明末遗事。会稽章学诚为《文史》《校雠》诸通义,以复歆、固之学,其卓约近《史通》。而说《礼》者羁縻不绝。定海黄式三传浙东学,始与皖南交通。其子以周作《礼书通故》,三代制度大定。唯浙江上下诸学说,亦至是完集云。”万斯同、全祖望对明史的工作,其兴趣在于保存明代文献,他们还有清初学者那样的民族思想。他们的工作是跟考据家的古籍考订不同的。章学诚是乾嘉年代的史学大家,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及方志学,很值得重视不究。
  历史文献学和乾嘉考据史学,在清代学术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对此,下文做专门介绍。
  对于乾嘉年代的撰述,也还值得一提的。秦蕙田的《五礼通考》,是典章方面的通史。毕沅的《续资治通鉴》,是紧接《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宋元史,两部为史书中有分量的作品。
  *后,还要提到龚自珍的史学。龚自珍是思想家,也是历史家。他提出学说,治西北舆地,提倡经世之学,愤恨封建的黑暗,憧憬未来社会的曙光。由于当时社会和文化旧的还很深厚,尚无光明前景,故他思想上新与旧、传统与异端的矛盾交织,显示出新的不免稚弱,而旧的尚很沉重。
  总之,明清史学的纷繁现象,是社会变革的矛盾运动在史学领域里的反映,有的反映得明显,有的反映得曲折,有的为封建桎梏所紧紧掌握,有的是要挣脱封建桎梏而又苦于力量的不足。至于龚自珍的史学,则透露出一定的近代启蒙思想。
……

相关资料

寿彝的治史是多方面的,几乎是无所不涉及的,而其专业却更多重视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史家前后辈出,络绎不绝,是应该有其专史的。历代对此都曾有研究,有关著作亦殊不少,可是近数十年来,却还有待于继续开拓……寿彝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在这方面用了很大的工夫……特别是《史学史研究》已经成了研究历史的学人不可或缺的读物。这就不仅是在开风气,而且是为天下师了。——史念海 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历史文化学院名誉院长
  
  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学人,在治学道路上总是有一种思想上的境界和动力。正是这种境界和动力,使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攀登,直到光辉的顶点和生命的终结。这些学人留给后世的,不只是他们的皇皇巨著,还有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白寿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人,一位享誉中外的史学家。当我们怀着钦敬的心情,去追寻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我们中国人自己要了解这些都不容易,外国人了解这些就更难。但是白寿彝同志的书,不但使我们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也使一部分外国人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特别是正确地了解了我们的历史。——楚图南 作家、翻译家、书法家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七十年,先生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先生在民族史、民族理论、文学理论,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外交通史以及历史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中国史学会

作者简介

该系列为白寿彝之子白至德根据白寿彝史学论著整理编著而得。白寿彝,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民族理论工作者。回族,河南开封人,早年就读于中州大学、文治大学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生。曾为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