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对照十八史略

文白对照十八史略

1星价 ¥97.0 (4.9折)
2星价¥97.0 定价¥1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61524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册(1409页)
  • 出版时间:2017-11-01
  • 条形码:9787514615241 ; 978-7-5146-1524-1

本书特色

从来礼失求诸野。曾经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读物,每每被湮灭,其实,《十八史略》作为乡野半启蒙简史,很有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内容简介

《十八史略》是简明叙述中国历史的启蒙书。作者曾先之经历了南宋灭亡至元朝建立, *终选择隐世不出, 以“草根”学者的视角, 采撷《史记》《五代史记》等正史记载的史实, 以时间为轴, 以帝王为主线, 全景再现从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历史变迁和王权兴衰。和其他官修史书不同的是, 作者不单记述孤立的历史事件, 同时梳理了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厘清了历史人物关系。

目录

**卷
太古·三皇·五帝 .............一
太古 ..................................二
三皇 ..................................二
五帝 .............................. 一〇
夏后氏 .........................二一
夏后氏 .......................... 二二
殷 ...............................三一
殷 ................................. 三二
周 ...............................四七
周(一) ...................... 四八
周(二) ...................... 六〇
春秋战国 ......................八一
春秋战国(一) ........... 八二
春秋战国(二) ........... 九六
春秋战国(三) ........ 一〇八
春秋战国(四) ........ 一二〇
春秋战国(五) ........ 一四〇
春秋战国(六) ........ 一四六
春秋战国(七) ........ 一五六
春秋战国(八) ........ 一六四
春秋战国(九) ........ 一七〇
春秋战国(十) ........ 一八〇
春秋战国(十一) ..... 一八八
春秋战国(十二) ..... 二〇〇
春秋战国(十三) ..... 二一六
春秋战国(十四) ..... 二二四
春秋战国(十五) ..... 二三八
秦 ............................二四七
秦(一) ................... 二四八
秦(二) ................... 二五四
秦(三) ................... 二六二
秦(四) ................... 二七〇
第二卷
西汉 .........................二七七
西汉(一) ................ 二七八
西汉(二) ................ 二八二
西汉(三) ................ 二九〇
西汉(四) ................ 二九八
西汉(五) ................ 三〇四
西汉(六) ................ 三〇八
西汉(七) ................ 三一二
西汉(八) ................ 三一六
西汉(九) ................ 三二二
西汉(十) ................ 三二六
西汉(十一) ............ 三三四
西汉(十二) ............ 三三八
西汉(十三) ............ 三四六
西汉(十四) ............ 三五四
西汉(十五) ............ 三六二
西汉(十六) ............ 三六八
西汉(十七) ............ 三七四
西汉(十八) ............ 三八〇
西汉(十九) ............ 三八六
西汉(二十) ............ 三九二
西汉(二十一) ........ 三九六
西汉(二十二) ........ 四〇六
西汉(二十三) ........ 四一二
西汉(二十四) ........ 四一八
东汉 .........................四二七
东汉(一) ................ 四二八
东汉(二) ................ 四三四
东汉(三) ................ 四四二
东汉(四) ................ 四四八
东汉(五) ................ 四五四
东汉(六) ................ 四六二
东汉(七) ................ 四六八
东汉(八) ................ 四七八
东汉(九) ................ 四八六
东汉(十) ................ 四九四
东汉(十一) ............ 五〇〇
东汉(十二) ............ 五一六
东汉(十三) ............ 五二八
东汉(十四) ............ 五三六
东汉(十五) ............ 五四〇
第三卷
三国·汉 ...................五四九
三国·汉(一) ........ 五五〇
三国·汉(二) ........ 五五六
三国·汉(三) ........ 五六〇
三国·汉(四) ........ 五七〇
西晋 .........................五七七
西晋(一) ................ 五七八
西晋(二) ................ 五八六
西晋(三) ................ 五九四
西晋(四) ................ 六〇二
东晋 .........................六一一
东晋(一) ................ 六一二
东晋(二) ................ 六二〇
东晋(三) ................ 六二六
东晋(四) ................ 六三二
东晋(五) ................ 六三八
东晋(六) ................ 六四四
东晋(七) ................ 六五二
东晋(八) ................ 六五六
东晋(九) ................ 六六四
东晋(十) ................ 六七六
南北朝 ......................六九一
南北朝 ....................... 六九二
南北朝·宋(一) ..... 六九四
南北朝·宋(二) ..... 七〇二
南北朝·齐 ................ 七一二
南北朝·梁(一) ..... 七二〇
南北朝·梁(二) ..... 七二八
南北朝·陈(一) ..... 七三八
南北朝·陈(二) ..... 七四六
第四卷
隋 ............................七五五
隋(一) ................... 七五六
隋(二) ................... 七六二
唐 ............................七七三
唐(一) ................... 七七四
唐(二) ................... 七八六
唐(三) ................... 七九〇
唐(四) ................... 八〇二
唐(五) ................... 八〇六
唐(六) ................... 八〇八
唐(七) ................... 八一二
唐(八) ................... 八一六
唐(九) ................... 八一八
唐(十) ................... 八二〇
唐(十一) ................ 八二四
唐(十二) ................ 八二六
唐(十三) ................ 八三四
唐(十四) ................ 八三八
唐(十五) ................ 八四〇
唐(十六) ................ 八四八
唐(十七) ................ 八五八
唐(十八) ................ 八六四
唐(十九) ................ 八七二
唐(二十) ................ 八七四
唐(二十一) ............ 八八二
唐(二十二) ............ 八八四
唐(二十三) ............ 八九二
唐(二十四) ............ 八九八
唐(二十五) ............ 九〇二
唐(二十六) ............ 九〇六
五代 .........................九二七
五代·后梁(一) ..... 九二八
五代·后梁(二) ..... 九三八
五代·后唐(一) ..... 九五〇
五代·后唐(二) ..... 九六〇
五代·后晋 ................ 九六八
五代·后汉 ................ 九八〇
五代·后周(一) ...... 九八八
五代·后周(二) ...一〇〇〇
第五卷
北宋 ......................一〇〇九
北宋(一) .............一〇一〇
北宋(二) .............一〇一六
北宋(三) .............一〇二六
北宋(四) .............一〇三四
北宋(五) .............一〇四〇
北宋(六) .............一〇四八
北宋(七) .............一〇五四
北宋(八) .............一〇六四
北宋(九) .............一〇七二
北宋(十) .............一〇八〇
北宋(十一) .........一〇九二
北宋(十二) .........一一〇二
北宋(十三) .........一一一二
北宋(十四) .........一一二二
北宋(十五) .........一一三四
北宋(十六) .........一一四四
北宋(十七) .........一一五六
北宋(十八) .........一一六四
北宋(十九) .........一一七〇
北宋(二十) .........一一八〇
北宋(二十一) .....一一九〇
北宋(二十二) .....一一九八
北宋(二十三) .....一二〇六
北宋(二十四) .....一二一四
南宋 ......................一二二一
南宋(一) .............一二二二
南宋(二) .............一二三四
南宋(三) .............一二四二
南宋(四) .............一二四八
南宋(五) .............一二五六
南宋(六) .............一二六四
南宋(七) .............一二六八
南宋(八) .............一二八〇
南宋(九) .............一二九〇
南宋(十) .............一二九六
南宋(十一) .........一三〇四
南宋(十二) .........一三一二
南宋(十三) .........一三一八
南宋(十四) .........一三二四
南宋(十五) .........一三三四
南宋(十六) .........一三四四
南宋(十七) .........一三五二
南宋(十八) .........一三六〇
南宋(十九) .........一三六八
南宋(二十) .........一三七六
南宋(二十一) .....一三八四
南宋(二十二) .....一三八八
南宋(二十三) .....一三九六
南宋(二十四) .....一四〇四
展开全部

节选

**卷
太古·三皇·五帝
天皇氏[1]以木德[2]王,岁起摄提[3],无为而化。兄弟十二人,各[4]一万八千岁。地皇氏[5]以火德王,兄弟十二人,各一万八千岁。人皇氏[6]兄弟九人,分长九州[7],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人皇以后有曰有巢氏[8],构木为巢,食木实。至燧人氏[9]始钻燧,教人火食。在书契[10]以前,年代国都不可考。

译文:
天皇氏以木德称王,于摄提之年(寅年)开始实行统治,崇尚无为而天下大治。天皇氏兄弟十二人,一共在位一万八千年。地皇氏以火德称王,他们兄弟十二人,一共在位一万八千年。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别管理天下九州,经历一百五十世,共在位四万五千六百年。人皇统治时代结束后,紧跟着是有巢氏治理天下,他教给人们用木头搭建巢穴,吃草木的果实。到燧人氏治理天下时,他开始教人们钻木取火,用火来将食物做熟。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统治年代、国家都城都不能准确考证。


三皇
原文:
太昊伏羲氏
太昊伏羲氏[11],风姓,代燧人氏而王。蛇身人首。始画八卦[12];造书契,以代结绳[13]之政;制嫁娶,以俪皮[14]为礼;结网罟[15],教佃[16]渔;养牺牲[17]以庖厨[18],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龙师。木德王,都于陈[19]。
庖牺崩,女娲氏[20]立,亦风姓,木德王,始作笙簧[21]。诸侯有共工氏[22],与祝融[23]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24]。崩,天柱折,地维[25]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女娲氏没,有共工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历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26]。风姓相承者十五世。

炎帝神农氏
炎帝神农氏[27],姜姓,人身牛首。继风姓而立,火德王。斩木为耜[28],揉木为耒[29],始教耕作、蜡祭[30]。以赭鞭[31]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都于陈,徙曲阜[32]。传帝承、帝临、帝则、帝百、帝来、帝襄、帝榆[33]。姜姓凡八世,五百二十年。


译文:
太昊伏羲氏姓风,代替燧人氏称王,他长有蛇的身体和人的头。伏羲氏创造八卦图,同时创造文字来取代以前结绳记事的方法;他创立了嫁娶的制度,规定用两张鹿皮作为聘礼;还教人们结网、耕作、打猎,蓄养牲畜来制作食物,所以人们又叫他庖牺氏。当时天下出现一条祥龙,所以他就用龙的名字来命名官职,所有的官名里都含有龙字,因此称作龙师。伏羲氏以木德称王天下,以陈地作为都城。
伏羲氏死后,女娲氏接替他来治理天下。女娲氏也姓风,以木德称王,发明了一种叫“笙”的乐器。当时诸侯共工氏与祝融氏大战,因为没有取得胜利而大怒,于是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不周山崩塌,支撑天的天柱折断,系挂大地四角的绳子也断了。女娲于是熔炼五色石来补天,斩断一只巨鳌的四条腿来支撑天的四极,收集芦苇焚烧后的灰烬来抵御洪水。经过女娲的不懈努力,大地重新回归平衡,天也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万物经过这次灾难,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了。
女娲氏死后,有共工氏、太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历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相继为政。风姓的执政者一共相传了十五世。
炎帝神农氏姓姜,他长着人的身体、牛的头,在风姓之后成为首领,以火德而称王天下。神农氏斩断树木做成耜,弄弯树木做成耒,教人们如何耕作。神农还制定了年终祭祀礼仪。他用赭鞭来辨别草木药性,亲口尝试多种草药,人类社会这才有了巫师和医生。神农教人们日中时设立集市,进行交易后便可以离开。他把都城设在陈地,后来迁到了曲阜。经过帝承、帝临、帝则、帝百、帝来、帝襄、帝榆的统治,姜姓治理天下一共传了八代,共五百二十年。

作者简介

作者:曾先之,字从野,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进士,历任多种官职,颇有政绩,与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为同乡好友。文天祥在抗元时兵败被俘,拒不接受元朝廷招降,从容就义,以此报国。而曾先之经历了南宋灭亡至元朝建立,*终选择隐世不出,以“草根”学者的视角,撰写出流传至今的“极简中国史”——《十八史略》。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