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

1星价 ¥61.4 (5.2折)
2星价¥61.4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1509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79
  • 出版时间:2017-12-01
  • 条形码:9787520315098 ; 978-7-5203-1509-8

内容简介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用宗教心理学、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临床研究、田野作业及荣格学派的“集体无意识”、弗洛姆的人本主义、认知神经科学等为主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通过对宗教与精神病理之关系的深入解析与思辨,为人们打开了认识宗教与人类深层心理形态之关系的新窗口。

目录

引言

**章 宗教与精神病
一 重访帕斯卡尔
二 人性之疯狂
三 宗教:神圣的体验
四 神圣与疯狂的接合

第二章 宗教精神病学
一 精神病学模型
二 宗教精神病学的文化考古
三 宗教精神病学的理论预设
四 宗教精神病学与相关学科

第三章 宗教与精神障碍发生
一 关于“宗教关联精神病”
二 宗教关联精神病:认知精神病学诠释
三 宗教关联精神病的流行病学报告
四 宗教关联精神病的若干病理样本
五 东方视域:中国宗教与民众的人格阴影
六 宗教关联精神病:可能与不可能

第四章 宗教与精神障碍的预防
一 深度关怀与预防精神病学
二 宗教与心理卫生:神经科学的视角
三 信仰:精神灵性的滋养
四 节制的生活与心灵的平和
五 象征:日常存在的双重维度
六 雅言:凡俗世界的圣洁体验
七 节日:宗教文化记忆与身份归属
八 圣境:生态自我的满足
九 个案研究:临终关怀与心理卫生

第五章 宗教与精神障碍的治疗
一 宗教心理治疗的一般公理
二 “灵魂引导”与意义疗法
三 灵修与脑-心调整
四 仪式与心理剧
五 言说与谈话疗法
六 神圣艺术:艺术治疗的视角
七 个案研究:民俗信仰与精神治疗

第六章 宗教与精神障碍的康复
一 宗教与康复精神医学
二 “圣地”景观与“天乡”依恋
三 “圣事”体验与园艺康复法
四 “圣象”知觉与无意识移情
五 “圣我”认知与个体认同再生产
六 个案研究:佛门“悲田”与老年精神康复

第七章 民问信仰:中国宗教精神病学的民俗模型
一 中国民众的精神卫生之谜
二 民间信仰与本土精神病学
三 祖先崇拜:心灵的归宿
四 萨满跳神:灵魂的治疗
五 “四大门”崇信:意识的整合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  (二)生活:自然与文化的冲突  弗洛伊德坚定地相信,人根深蒂固地属于动物的王国。从人被造的角度说,弗洛伊德是对的;但是,也正如弗洛伊德所看到的,人这种动物与疯狂的黄蜂和卑鄙的鳄鱼这类动物不同。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要活在世上光有祖先遗传下来的那点家底(本能)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如习俗、制度、规则、禁忌、神话、宗教、艺术等。所以,弗洛伊德画出了人的三副面孔:本我、自我、超我。唉,这样一来麻烦就产生了!自然的“本我”和社会的“自我”与文化的“超我”这三种东西同生共在于人的身上,需要高超的智慧才能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而这对大多数人而言实在太难了。于是很多人也只好听凭神经症的折磨了。  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看,人类和其他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永远都是黑猩猩的表亲;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又是一种文化产品,他通过用文化来装备自己,并且通过这些文化符号在“社会”这个空间展开自己的生活。按照阿尔弗雷德·舒茨的世俗个体主义现象学,人类拥有了制度、技术、语言等这些文化产品,不仅意味着人拥有了自我、世界、意义等这些重要的人性元素,也拥有了存在的快感与幸福。确实,我对这种观点无疑义:通过文化,人弥补了自己的先天不足;文化通过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制造距离并对这种距离进行机构化:“它制造出了亲密感和信任感:对自己的信任、对外部世界的信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通过这种方式,人在面对大量的外部刺激、必须做决定的压力和内心的不信任感时,可以被‘减压’,由此就形成了一个人类所独有的自由空间。”③但是,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也许忘了,文化通过在“自然”和“社会”之间制造距离并使这种距离机构化而压抑和消泯了动物的天性。也正像加塞特和利科所表述的那样,成为文化、社会的存在者也同样意味着人的异化、虚假与心理冲突。在社会空间中,加塞特在《人与人们》中说:“我们习惯于伪装着去生活,但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过我们真实的生活”,“集体性是一种没有人的人类,是没有精神的人类,是没有灵魂的人类和反人性化的人类”;或如利科所说,社会是人的“自由的极端否定、极端虚构、极端虚弱”,它开启了人的“自由的青春期”①。尽管加塞特和利科所描绘的这种人与社会的关系图像带有明显的“绝对个体主义”的意向,但是,如果抹去其“后现代”的情绪化因素,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人这种社会动物冲突性存在的深刻洞见。确实,从自然人转向文化人的过程,也就意味着人开始了本我、自我、超我间的无休止的纷争的历程;或者说,人在为自己添置了文化“装备”之日起,其心理冲突和精神分裂的历程就展开了。我们可以用“文化原罪”这个名词来概括人的这一在世之本。对此我们不妨稍作展开。  ……

作者简介

  高长江,宗教学、认知心理学学者,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在宗教学研究方面多有理论创新,领域涉及宗教语言学(代表作《符号与神圣世界的建构:宗教语言学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宗教人类学(代表作《神与人:宗教文化学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宗教哲学(代表作《宗教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宗教对话学(代表作《天使的和弦: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冲突与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宗教心理学(代表作《“四大门”崇信之精神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5期)、宗教美学(代表作《禅宗与艺术审美》,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