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314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020131495 ; 978-7-02-013149-5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川巫溪盐业,形成了几条重要的巴山盐道,陕西省镇坪县古盐道就是其中*有影响的一条。李春平著的小说《盐味(精)》就是作者致力于挖掘和保护陕西“镇坪盐道”文化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集中描写这个鲜为人知的古老行当的主角——“盐背子”的艰辛命运和情感传奇,语言平实、情节丰富、人物丰满,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简介

民国初年,陕西省镇坪县政府被强盗洗劫一空。政府增加了苛捐杂税,农民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春荒时节,张迎风家既没油吃,也没盐吃。张迎风二十五岁,媳妇任香悦十九岁。同村的朋友林万春从十五岁开始就在巫溪背盐挣钱,他已经背了十多年盐了。见到张迎风家没盐吃,他时常把自家的盐抓一把送去,以解燃眉之急。在林万春的怂恿下,张迎风跟着他去四川(今重庆市)巫溪背盐,不料却在背盐途中失踪了。张母逼着向林万春要人,林万春便长途跋涉,费尽千辛万苦从悬崖下找到了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背回去之后却发现并非张迎风。林万春便把自己“赔”给了张家,成了张迎风母亲*一的儿子。他上要侍奉张迎风的百岁奶奶,下要照顾张迎风怀有身孕的妻子,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三年后的一天凌晨,镇坪县政府遭到抢匪袭击,发现厨房柜子里竟然躲藏着一个人,此人正是当年失踪的张迎风。原来,他是被川匪掠到山上去了,趁此次偷袭县政府之机逃出了匪窝。鉴于他深谙匪情,官方将其招募到剿匪大队,成长为剿匪队队长。林万春瞬间成了张家“多余”的儿子,于是重返盐道,再度背盐,并娶了盐道客栈老板的女儿鄂鄂,当了上门女婿。从此,林万春和张迎风这两弟兄,在镇坪盐道上打土匪、办女学……还冒死将迷路的八路军秘密带到四川。 盐背子是巴山很古老的职业,盐道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小说构思精妙而奇丽,以诡异的想象、诗化的语言书写盐道上的人事奇观,意蕴丰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主义。

节选

没盐了。 这个问题是一百岁的老奶奶发现的。一百岁的奶奶在家里百事不干,却对什么都了如指掌。灶屋里的坛坛罐罐,装着什么或应该装什么,是空的还是满的,她都一清二楚,就像她清楚孙子的屁股蛋子上有两颗并列的红痣一样。她闲了就抱着坛坛罐罐摇晃,看里面是什么东西或有多少东西。那些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是她的宝贝,也是家产构成的重要部分。家里没有盐了,就是她在摇晃一个瓷罐时发现的。这是一个装盐的青花瓷罐,双耳,上面有龙凤呈祥的图案。奶奶说她嫁到张家时,这个瓷罐就有五六百年了。据说,当年那个叫不起名字的祖宗到巫溪背盐,救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这家人就用这个瓷罐装了满罐银子送来,作为对救命之恩的报答。镇坪县的盐背子都知道这件体面而又荣耀的事情,因此成了好人必有好报的经典案例。它的来历决定了它的贵重。接下来的世世代代,都知道这是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也是唯一的古物。而奶奶就没有罐子这样值钱了。她是爷爷在25岁时,用两斤盐巴从奶奶父亲手上换来的。换来的那一年奶奶20来岁,是一个大个子的四川姑娘。婚后的头几年不怀娃,医生说她孕脉不畅,怀孩子的那个地方堵住了。一剂药下去,日复一日地调理了几年,就一个接一个地生了。奶奶劳动了一辈子,年轻了一辈子,一共生了十胎,大多活得不长,她自己却一个劲地活,五十岁还生了*后一个娃。有人问她怎么生了那么多?奶奶说药吃多了。以前堵住的那个地方通大了,娃就源源不断地来。奶奶有一对硕大无朋的乳房,大得让奶奶害羞,即使穿着宽大的衣服也无处躲藏。由于太大又盛产奶水,每个娃娃都吃不完,奶奶就用来接济其他没奶吃的娃娃。附近吃过奶奶奶水的娃娃至少有三十个。他们甚至由娘抱着排队来吃,有的娃娃吃上瘾了,吃饱了也舍不得离开,要把头埋在奶奶的乳沟里玩耍多时。奶奶的乳房成了母仪从生的粮仓。奶奶前不久才过一百岁大寿,吃过奶奶奶水的人全来了,提着一块肉或几斤米来为她祝寿。奶奶自豪地说,你们都是吃过我奶的。奶奶说这话时,浑身弥漫着母性的光辉与慈祥。只是吃锅巴的时候奶奶遇到了困难,总也嚼不烂。她感慨万端地说:“我真的不年轻了。”别人就笑,好像她是谦虚似的。媳妇说:“我看你是不年轻了。”孙子也说:“一百岁以前你还是年轻的。”奶奶自从宣称自己不再年轻之后,就不再下地干活了。然后就在家摆弄那些家什,把坛坛罐罐放整齐,给桌椅板凳擦擦灰尘什么的,这几乎成了她的嗜好,更是她的生活。她会常常用那种焦虑的口气提醒他们,家里米面不多了,或者说,油不多了。言外之意是,你们要想办法了,日子还得过下去的。 家里的盐没了,这是奶奶昨天下午在摆弄坛坛罐罐时发现的。然后她缓缓地走到儿媳妇跟前,郑重其事地说:“家里没盐了。” 奶奶的儿媳妇就是这家的当家人张妈。张妈转身对张迎风说:“你奶奶说,家里没盐了。” 张迎风是张妈的儿子。张迎风重复着说:“晓得了。”张迎风有句话没说出口,那意思是,生活很快就没味道了。 张妈准备做饭,站在乌黑的并不平整的灶台前收拾锅碗。灶台里面是一口铁锅,有光泽,边沿上倒是有一些发毛的锈斑。柴火在灶炉里燃起来,火苗露出一片弹性十足的顶端,飘忽不定地闪烁着。铁锅慢慢烧红,锈斑渐渐清晰。张妈在正要放油的时候想到了盐。她走到墙角,把手伸进一个青花瓷罐里寻搜,抓出了一小撮盐渣子,按照往常的使用量,这点盐只够炒一个菜。还有不少盐末钻进了指甲缝里,她便用手拍打瓷罐的边沿,把指甲缝里藏匿的盐末抖落下来。炒菜时,她把有限的盐分散在三盘菜里使用,一个干盐菜,一个洋芋丝,一个小白菜,她说,这些菜都很“吃盐”,可能没什么味道了。 菜炒好了,上桌了,一家人围到桌边了。他们一家人是:奶奶,奶奶的儿媳妇张妈,张妈的儿子张迎风,张迎风的媳妇任香悦。这是一家三代,四口人。 奶奶不说话。衰老产生的缓慢使她吃饭的模样显得文静而矜持,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三思而行的深长意味。“食不语”是她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她一直奉信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她嘴里含着小白菜细嚼慢咽,喝着包谷糊糊,苍老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如同往常一样无关痛痒。其他人吃饭的热情显然不高,本来就是*差的粗茶淡饭了,油水淡薄,加上没有放盐,菜的味道很差,只是因为饥饿不得不吃罢了。张妈灵机一动,拿来辣椒豆瓣酱,在菜里多拌一些,把口味加重,这样可以把淡味盖住。可是,豆瓣酱也不多,小碗里就只有一点点了,只够每人一筷子,拌在碗里,淡淡腥红,总算把这顿饭凑合着吃完了。 离开桌子的时候,张妈对张迎风说:“这没盐的日子怎么过?你去林万春家借几斤盐吧。家里的猪崽卖了就还他。” 张迎风说:“总是问别人借盐吃,不如自己去背盐。人家盐背子就从来不缺盐吃的。” 张妈说:“你只管去借就是,又不是不还。背么呢盐,不许。” 站在一边的任香悦看了看张妈不悦的表情,给张迎风递了一个眼神,示意他不要争了,快去借盐。张迎风心领神会,风一样地跑出去了。张迎风跑去的方向就是林万春家的方向。 张迎风和林万春是同龄人,从小在一起玩泥巴长大的,无话不说,平时比兄弟还亲。两家人也把他们看成兄弟一样,可以随意在对方家里吃饭和过夜。张迎风读过几年私塾,每天从先生那里回来后,就把他学会的东西教给上不起学的林万春,让他也要知道。后来学得多了,深了,张迎风也教不了他了,两人在一起就是纯粹的玩耍。林万春识得几个字,全是张迎风教他的。

作者简介

李春平,男,汉族,1962年元月出生,陕西省紫阳县人。2005年被安康学院作为高级人才引进入校。陕西省作协首批签约作家,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上海夜色秀》《我的多情玩伴》《奈何天》《步步高》《情人时代》《领导生活》《玫瑰花苑》《盐道》,长篇报告文学《辞海纪事》等,发表中篇小说30余部,出版有《李春平长篇小说文集》(三卷本)、中篇小说集《享受权力》、《一路飙升》等。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刊物转载。多部小说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中篇小说《玻璃是透明的》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电影,为2000年中宣部十大国庆献礼片之一,曾获得第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多个奖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