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耶路撒冷史
读者评分
5分

耶路撒冷史

1星价 ¥23.9 (4.5折)
2星价¥23.9 定价¥53.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1条)
***(二星用户)

好长,确实需要一点耐心去看完。

2021-08-30 23:11:35
0 0
139***(三星用户)

译者在“译后记”里介绍了原著的优长和缺点,也谦逊讲到了自己翻译中的难处与不足。

2021-08-24 15:19:1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477133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0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534771330 ; 978-7-5347-7133-0

本书特色

《耶路撒冷史》,由亚琛的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次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初20年的历史。所谓*次十字军战争,始于乌尔班二世克勒芒会议首倡,是西欧军事贵族集团持“收复主的圣墓,支援基督教兄弟”之名,向近东及耶路撒冷进军所引发一系列战事之总括。
在众多文献中,阿尔伯特的这部《耶路撒冷史》居于显著位置,不可或缺。这部书是对*次十字军战争记载*为详细、生动和完整的史著。它篇幅*长,数倍于其他文献,且记载*为完整,一直延伸到战后的1119年,拉丁东方的内政外交皆涵盖于其中。这部书由拉丁文写作而成,以军事战争为主线,对战场的描述翔实细微,真实反映了近东残酷漫长的血腥冲突,对其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刻画生动到位。因为篇幅巨大,在征战这条主线之外,全书还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在内的各方面、层次的内容,其广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耶路撒冷史》文字优雅,用词丰富并富于变化。除贵族士绅外,他还对下层群众的经历有着强烈的关注,以极细致的描写和多样的词汇对其记述和划分,这种平衡性尤其可贵。此外,他对女性群体的记述和评陈也相当丰富,全书中存在着大量各样境遇的妇女人物,亦是社会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耶路撒冷史》,由亚琛的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次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初20年的历史。所谓*次十字军战争,始于乌尔班二世克勒芒会议首倡,是西欧军事贵族集团持“收复主的圣墓,支援基督教兄弟”之名,向近东及耶路撒冷进军所引发一系列战事之总括。在众多文献中,阿尔伯特的这部《耶路撒冷史》居于显著位置,不可或缺。这部书是对*次十字军战争记载*为详细、生动和完整的史著。它篇幅*长,数倍于其他文献,且记载*为完整,一直延伸到战后的1119年,拉丁东方的内政外交皆涵盖于其中。这部书由拉丁文写作而成,以军事战争为主线,对战场的描述翔实细微,真实反映了近东残酷漫长的血腥冲突,对其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刻画生动到位。因为篇幅巨大,在征战这条主线之外,全书还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在内的各方面、层次的内容,其广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耶路撒冷史》文字优雅,用词丰富并富于变化。除贵族士绅外,他还对下层群众的经历有着强烈的关注,以极细致的描写和多样的词汇对其记述和划分,这种平衡性尤其可贵。此外,他对女性群体的记述和评陈也相当丰富,全书中存在着大量各样境遇的妇女人物,亦是社会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当然,在文字以外,这部书更重要的意义还是体现在其史料价值上。尽管阿尔伯特本人并未亲身参与到十字军战争中去,但他却尽己所能地真实还原了这场战争及近东情势的变幻。书中相当一部分的记载,直接来自亲身参与过这场战争的十字军战士的口述。阿尔伯特在史料方面具有实事求是,这在中世纪的教会史家中并不多见。他从未长篇累牍地引经据典,全篇风格洗练,很少偏离事件主旨,类似普世传教之类的大段宗教陈言。他对穆斯林世界及近东局势的洞悉程度令人惊异,他准确地分辨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将二者区别开来,还能判断埃及法蒂玛王朝同大塞尔柱帝国间的敌对关系,将各方的微妙关系表露于笔尖。从时间上看,该书著于12世纪初,成书时间很早,基本属于同时期的记录。综合所有这些因素来看,其史料价值完全可等同于亲历者之所著。从今日的研究状况来看,其书中的许多记述确实非常准确,乃至可与同时期东方的穆斯林史家的记载比照,相互印证。其中,有关大众十字军、迫犹活动、分兵乞里齐亚、埃德萨伯国建立、1101年十字军等内容更属珍贵,可弥补其余史料记载之缺失,无可替代。谈到学术史及谱系学,该部《耶路撒冷史》先后被发现过13个抄本,在19世纪被近代学者编号以示区分。保罗梅耶*早对这些抄本做了整理,并做出了评述版。在19世纪末,贝尔纳德库格勒对其德文抄本进行了整理。近年,英国学者苏珊对所有现存抄本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比对,整理出了到目前为止精确和完整的拉丁文本,并以拉英对照本的方式予以出版。本中译所采用的,即是苏珊版的拉丁文本。

内容简介

  《耶路撒冷史》(Historiaierosolimitana),由亚琛的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初20年的历史。所谓十字军战争,始于乌尔班二世克勒芒会议首倡,是西欧军事贵族集团持“收复主的圣墓,支援基督教兄弟”之名,向近东及耶路撒冷进军所引发一系列战事之总括。  在众多文献中,阿尔伯特的这部《耶路撒冷史》居于显著位置,不可或缺。这部书是对十字军战争记载较为详细、生动和完整的史著。它篇幅较长,数倍于其他文献,且记载较为完整,一直延伸到战后的1119年,拉丁东方的内政外交皆涵盖于其中。这部书由拉丁文写作而成,以军事战争为主线,对战场的描述翔实细微,真实地反映了近东残酷漫长的血腥冲突,对其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刻画生动到位。因为篇幅巨大,在征战这条主线之外,全书还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在内的各方面、层次的内容,其广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对学术史、科学史、考古史、宗教史、性别史、哲学史、艺术史、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繁荣;研究的方法、手段、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一切对我们相关学科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但囿于种种原因,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各科的发展并不平衡,也缺少全面且系统的学术出版,不同学科的读者出于深化各自专业研究的需要,对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我们与国外学术界的交往日渐增强,能够翻译各类专业书籍的译者队伍也日益扩大。为此,我们组织翻译出版一套“大象学术译丛”,进一步繁荣我们的学术事业:一来可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具体的研究途径;二来为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来也满足不同学科读者的实际阅读需要。
  “大象学术译丛”以整理西学经典著作为主,但并不忽略西方学术界的*新研究成果,目的是为中国学术界奉献一套国内一流人文社会科学译丛。我们既定的编辑出版方针是“定评的著作,合适的译者”,以期得到时间的检验。在此,我们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为中国学术研究长远发展和学术进步计,能抽出宝贵的时间鼎力襄助;同时.我们也希望本译丛的刊行,能为推动我国学术研究和学术薪火的绵延传承略尽微薄之力。
  编者
  译后记
  《耶路撒冷史》(HistoriaIerosolimitana),由亚琛的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次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初20年的历史。所谓**次十字军战争,始于乌尔班二世克勒芒会议首倡,是西欧军事贵族集团持“收复主的圣墓,支援基督教兄弟”之名,向近东及耶路撒冷进军所引发一系列战事之总括。这场战争爆发的背景纷繁复杂,与东地中海剧变有着直接关系。11世纪中后期,迅速崛起的大塞尔柱帝国入主近东,主宰耶路撒冷,连败拜占庭和法蒂玛,如入无人之境。同时,拜占庭自马其顿王朝终结后陷入颓势,内乱频仍,外患不断,无暇东顾,主动退出小亚,半推半就地将突厥人迎入小亚。复国无望的亚美尼亚人则在谋求独立与忍受外敌欺辱的夹缝中挣扎。1092年,随着苏丹马立克沙逝世,大塞尔柱帝国逐步瓦解,埃米尔纷纷自立,互相征伐。拜占庭尽管不复昔日雄风,但皇帝阿列克修斯在平定西部纷乱后,决心重建东部行省秩序,兴建海军,剿灭海盗,收复岛屿,着手反攻。近东绝对权力真空,区域霸权缺失,政局震荡,给了有野心者外部干涉的可乘之机。
  11世纪末的西欧富有这样的野心。西欧内部秩序相对稳定,外部疆界业已稳固。封建制度日趋成熟,城市经济复兴,农业拓荒运动蓬勃发展,封建权贵获得了向外扩张的可能和动力,迎来了扩张的黄金期。西班牙的再征服运动、英格兰对爱尔兰和威尔士的征伐、德意志向东欧挺进,皆为表征。教会推波助澜,与异教徒为敌,强取土地成了获得金钱、地位的捷径。自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始,罗马教廷就一直在寻求契机,恢复大一统格局。耶路撒冷朝圣路的戛然中断、隐修士彼得对圣地基督徒所受欺凌的控诉,成了恰逢其时的导火线。骑士制度、开荒拓殖、宗教虔诚综合作用,加上饥荒、瘟疫作祟,东侵364耶路撒冷史之路就此展开了。宗教虔诚与军事征伐混于一处,产生了奇异的共鸣,衍生出了虔诚战争、武装朝圣、基督武士的溢美称谓,于之后形成、泛用的十字军称呼,更为这个时代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1096年至1099年,诸多混杂着封建武装、虔诚信徒、教士、破产农民、老幼妇孺的庞大队伍,自欧洲逐步集结成伍,不断东进。在失败的大众十字军之后,贵族武装在君士坦丁堡集结,跨过海峡、克尼西亚城,败罗姆苏丹基利什阿尔斯兰于多利拉埃姆,行军小亚,分兵乞里齐亚,围攻安条克,历时8月攻占安条克,重挫突厥联军。此后,他们趁势南下,兵不血刃地通过了的黎波里,*终攻克耶路撒冷城,并在阿什克伦战役中重挫法蒂玛军队,捍卫胜果。在这场战争中,诸十字军国家陆续建立,以耶路撒冷王国为首,形成了所谓的拉丁东方。
  **次十字军战争是200年间,十字军东方战争中唯一对穆斯林取得胜果的战事,夺占耶路撒冷圣城,夺回主的圣墓,在当时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引发了空前轰动,也是乌尔班二世至死未曾想象过的完美大捷。自然,它受到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累世的传诵,众多随军教士及后世的教会编年史家都在竭力记述此役,赞美基督大能,如神迹般传诵。同时,这场战争及其后拉丁东方的建立,更是影响了整个东地中海格局,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各方的强烈关切。拜占庭、亚美尼亚、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种宗教背景、不同地位出身的史家都在著述陈辞,详述此事,以资借鉴反思。**次十字军战争无疑是中世纪记载*为丰富、史料*为充分的历史事件之一。丰富的文献资料为近现代西方学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了直至当代十字军研究仍能不断探索前进的基石。西方学界尤其重视原始文献,仅2000年以后就重新整理、校勘、翻译了一批的十字军文献,新校勘翻译本亦不断出版,且日趋系统。相比而言,国内学界在译注相关文献方面的工作,尚属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资料的储备抑或成果的转化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
  在众多文献中,阿尔伯特的这部《耶路撒冷史》居于显著位置,不可或缺。这部书是对**次十字军战争记载*为详细、生动和完整的史著。它篇幅*长,数倍于其他文献,且记载*为完整,一直延伸到战后的1119年,拉丁东方的内政外交皆涵盖于其中。这部书由拉丁文写作而成,以军事战争为主线,对战场的描述翔实细微,真实地反映了近东残酷漫长的血腥冲突,对其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刻画生动到位。因为篇幅巨大,在征战这条主线之外,全书还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在内的各方面、层次的内容,其广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若要说清楚这部书的价值及意义,有必要结合著者阿尔伯特的背景来谈谈。该书*早的手稿当中并未见作者名姓,只是在之后的支系手稿中有见阿尔伯特这个名姓。为了便于研究,阿尔伯特也就被默认为此书的原著者。书中未见阿尔伯特对自己有过多少的记述,只是在开篇时,提到自己是名教士,想要前往东方但未能成行。他写作本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将先人的丰功伟绩记于笔下,为后人景仰,令其不朽。依据现代学界的研究来看,他应生存于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生活在莱茵兰的亚琛附近,可能是圣玛利亚大教堂的教士。他在1096年十字军出发前业已成年,受过严格的修道院教育,精通拉丁文,有古典文学的基础,且对宗教经典颇有研究。
  相对仅受过有限教育的随军低阶教士(教皇乌尔班二世明令禁止高级教士随军出征,以免影响妨碍军事进程)的手迹,这部史料的文字水平明显高出一筹,用词并非千篇一律,其词汇使用甚至算得上是相当丰富。譬如,仅贵族一类范畴,阿尔伯特就使用了primoris、princeps、maiores、potentes等多种表达,并能有意地区分表现其地位权势之别。并且,他还偏爱于同义词的复写、对联,如cedesetstrages、meniaetmuri、offereetdare等,这样的习惯特别有益于后世学者对历史人物身份地位的准确定位,两分法更使得划分、界定社会关系变得简单明了。不仅如此,他对整个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怀有浓厚的兴趣。除贵族士绅外,他还对下层群众的经历有着强烈的关注,以*细致的描写和多样的词汇对其记述和划分,这种平衡性尤其可贵。阿尔伯特丰富的用词,对社会关系清醒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研究当时的西欧封建社会及社会结构而言,意义和价值之大毋庸置疑。此外,他对女性群体的记述和评陈也相当丰富,全书中存在着大量各样境遇的妇女人物,亦是社会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然,在文字以外,这部书*重要的意义还是体现在其史料价值上。尽管阿尔伯特本人并未亲身参与到十字军战争中去,但他却尽己所能地真实地还原了这场战争及近东情势的变幻。书中相当一部分的记载,直接来自亲身参与过这场战争的十字军战士的口述,这些人来自法兰西北部、佛兰德斯、莱茵兰及德意志的其他地方。在书中,他不止一次地在强调记述的真实性,尤其强调“证言”之重。譬如,在开篇,他就点明,自己记述的,乃是那些亲历者的回忆,是要将这些东西变为文字,流传于世。“来自在世的亲历者”(abhiisquipresentesaffuissent),如“亲历者所言”(utdicuntquiaffuerunt),“如亲历者如实所言”(exueritatequiaderant)这样的说法常见于文间。可以说,阿尔伯特在史料方面具有一定坚持求真的精神,这在中世纪的教会史家中并不多见。并且,阿尔伯特在文间所表现出的立场和态度也令人瞩目。在其书中,尽管有对上帝及基督教的称颂赞美之辞,但相较于中世纪其他基督教史家,他从未长篇累牍地引经据典,全篇写作风格洗练,很少有偏离事件主旨,类似普世传教之类的大段宗教陈言。少量恰当准确的引注,又表现出其不同寻常的神学造诣。相对而言,他对拜占庭的态度更为缓和、宽容,确实地反映了拜占庭对十字军的支持,体现出了东方基督徒的作用和价值。他完全反对迫犹行为,痛斥其为极端行为,是愚民和疯子才能犯下的罪行。不仅如此,他对穆斯林世界及近东局势的洞悉程度令人惊异,他可以准确地分辨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将二者区别开来,还能判断出埃及法蒂玛王朝同大塞尔柱帝国间的敌对关系,将各方的微妙关系表露于笔尖。从时间上看,该书著于12世纪初,成书时间很早,基本属于同时期的记录。综合所有这些因素来看,其史料价值完全可等同于亲历者之所著。
  从今日的研究状况来看,其书中的许多记述确实非常准确,乃至可与同时期东方的穆斯林史家的记载比照,相互印证,实为罕见。其中,有关大众十字军、迫犹活动、分兵乞里齐亚、埃德萨伯国建立、1101年十字军等等内容的记载更属珍贵,可弥补其余史料记载之缺失,无可替代。实际上,这部书的史料价值早在中世纪就已得到了证实。13世纪,中世纪*富盛名的编年史家之一,提尔的威廉所著《海外功绩史录》(Historiareruminpartibustransmarinisgestarum)可谓不朽名作,其中涉及到**次十字军的章节,大量借鉴了阿尔伯特的《耶路撒冷史》的内容。尽管有他论,以为这两部书或共同参鉴了一部现已遗失的史料文献,但无论如何,能完整留存至今的《耶路撒冷史》对今日研究价值之大显而易见,无可置疑。
  谈到学术史及谱系学,该部《耶路撒冷史》先后被发现过13个抄本,在19世纪被近代学者编号以示区分。19世纪以来,保罗梅耶*早对这些抄本做了整理,并做出了*早的评述版。在19世纪末,贝尔纳德库格勒对其德文抄本进行了整理。近年,英国学者苏珊对所有现存抄本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比对,整理出了到目前为止*为精确和完整的拉丁文本,并以拉英对照本的方式予以出版。本中文译著所采用的,即是苏珊版的拉丁文本。
  这部书字数众多,又是拉丁文直译,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全书翻译校对润稿历时两年有余,即便如此,时间也相当紧张,难说是有条不紊,*后还是拖稿半年才得收尾。作为原始文献,著于中世纪,距今已有800年时间,自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说明。首先,全书的体例是必须一提的。总体而言,这部《耶路撒冷史》不能算编年史的范畴,可归为依年代顺序,以十字军战争为主线的历史叙述史编撰体例。全书尽管有13卷,但*初的手稿各卷皆没有名称,每卷都依自然段落分成数十节,有长有短,每节也没有标题概括。只是到了后期,一些后人的手抄本上对每小节以拉丁文新加了标题。作为原始文献,首要的当然是保持其*初的样式,于是在中文译本中,所有卷都未再命名,各节也仅以序号顺序编列,便于引用。
  此外,拉丁文词格复杂,高度屈折化,语法严谨繁复,语序十分灵活,与中文有着很大的差异。拉丁文的断句风格也很有特色。在文中,三五行的长句司空见惯,每个长句又是由多个小句构成,这样一来,在翻译的过程中,篇章结构的把握,语序的调整,部分长句的重断就显得相当复杂棘手。尽管阿尔伯特拉丁文的造诣要远高于同期的其他基督教史家,但与古典时代的修辞大师相比,依然是差距显著,甚至可算天差地别。作为中世纪的基督教史家,阿尔伯特同样是本着服务宗教的社会功能在写作,并未特别钻研于语句的凝练,叙事的艺术,文辞的雕琢。因此,若单纯探讨言辞句法,其文笔算不上优美,远称不上雅,甚至可说是枯燥单调。加之我在翻译方面资历经验尚浅,远未参透信达雅之深意,难以再为译本添上多少的光彩。因此,综合全篇,文字是比较单纯朴素的。本着译文准确至上、忠实原本的精神,句式大体保持了作者的原有风格,在此基础上对语序做了适当调整,以尽量贴合中文语法及阅读习惯,减少词语搭配造成的误读曲解和模糊,以求有条有理。尽管如此,因上述的这些缘由,译文难免还是显得略微生涩。

目录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第六卷
  1.在圣城被这样从四面八方围上之后的第五天,依照上述的王公们的命令和建议,基督徒穿戴上了锁子甲和头盔,用盾牌来遮蔽,去攻打城墙和防御墙。他们掷出的石头、投射的箭矢飞过城墙,他们勇敢地挑衅萨拉森人一战,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白天之久。许多信者被打伤,被石头砸中,被摧毁。有些人被箭矢射中,失去了眼睛。然而,拜上帝恩泽,这天并没有贵族被击倒。确实,基督徒受困于自己人受到的损失,他们更加努力,加大了攻势,猛烈地攻击城市的外墙———它们被称为外堡———并用铁制的锤子、鹤嘴锄在局部进行破坏。但是,尽管如此,他们这天并未取得多大的进展。
  2.*后,在这场战斗的旋涡平静后,公爵和军队的首领们看到,这座城市无法被武器和攻伐征服,于是停止进攻,返回了营地。他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除了用攻城机械和投石车能夺取这座城市之外,它再无可能被其他任何武器之力所征服。对所有人而言,这都是一个有益的策略;建造攻城塔、投石车、攻城槌是必要的。但是,他们缺少木材,在那些地区,木材是非常短缺的。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出身于叙利亚的基督教兄弟告诉朝圣者,在一个地方能够找到可建造攻城塔的树木,这个地方位于某座山脉中,接近阿拉伯地区。在获知了木材的地点后,佛兰德斯的罗伯特、诺曼领主罗伯特,还有奎亚兹的杰拉德,带上了一队骑兵和步兵,动身出发,走了4罗马里远。在那里,他们将找到的木材放到骆驼的背上,毫发无损地返回了同伴们的所在之地。
  3.翌日天刚亮,所有大师、工匠都着手制造攻城塔、投石车,还有攻城槌,一些人用子,一些人用手钻,直到*后,于4个星期内,于大卫塔前,在所有待在这座城堡中的人面前,制造机械、攻城槌、投石车的工作彻底完成了。然后,年轻人、老人、男孩、女孩,还有妇女,被告知前往伯利恒峡谷集合,用骡子、驴子或者自己的肩膀,将所有的枝条运回来,将它们编织成束枝结构,并覆盖在机械上,这样能减轻萨拉森人投射武器所带来的伤害。然后,事情就这样做了。大量的细枝、柳条被带来了,编成了束枝结构,覆盖上了马、牛、骆驼的皮,这样的话,这台攻城塔就不会被敌人的火焰轻易地烧毁。
  4.同时,在这场漫长、延绵不绝的围城中,在冗长、艰辛的攻城塔制造过程中,必需物资的短缺迫使一些人离开了军队,去寻找补给。但是,当他们偶然进入上面提到过的相邻的拉姆拉城的沿海地带,收集起劫掠物,将畜群驱赶到一起的时候,他们被从埃及国王的阿什克伦(Ascalon)城赶来的萨拉森人以伏击毁灭了,劫掠物也被拦截了下来。于此地,特拉韦斯的吉尔伯特和蒙梅勒的阿沙尔,两位勇敢的基督教首领,尊贵的人,在一场大战之后,重伤而死。他们其余的同伴被打得溃败而逃,经山路向耶路撒冷奔驰而去。在这时,同拉费雷城堡的托马斯一起,担负着相同的搜集食物使命的伯克的鲍德温,在集合起骑兵部队后,正向前行进,迎面遇上了这些逃跑、溃败的兄弟。他知晓了这些人的情况和惨祸,安慰所有人,让他们跟自己回去,为其所遭受的灾祸报仇。在勇敢之人的安慰下,朝圣的兄弟们立即振作了精神,全体一致,精神振奋,转身去追击敌人,同他们激战了许久。死伤惨重,伤亡遍野。伯克的鲍德温被对手的矛枪伤了胸口。
  5.*后,基督徒占据了上风,迫使萨拉森人败退了。基督徒抓住了他们的一个骑士,此人是个极为尊贵之人,地位显赫、前额光秃、年迈、肥胖。他们将他带回了耶路撒冷,用镣铐绑了起来,带入了上述的鲍德温的帐篷里。但是,他郑重地坐在了鲍德温的长椅上,它包裹着极贵重的紫色布料。基督教王公们,看到这个萨拉森人是一个明智、尊贵、精力充沛的人,频繁地询问、探讨他的生活和习惯,试图使他皈依基督教信仰。然而,他用各种方式蔑视这种信仰,于是,他被带到了大卫塔前,为了威吓卫城的守卫,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被鲍德温的一个扈从斩首。人们在巨大的悲痛中,将上述的那两位王公,惨死于异教徒的埋伏的吉尔伯特和阿沙尔,带回了围城的地方。基督教教士为他们做了大公教的葬礼,将他们的尸骨安葬在了城外基督教兄弟的墓地里。
  6.圣城,我们的母亲耶路撒冷———她的私生子曾攻击过它,并拒绝了她的嫡子———在7月的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二被包围。这个月太阳的炙热、光亮为人所不堪承受,特别是在东方的这些地方,不仅溪流缺水,甚至连微小的泉水都要在3罗马里开外才能找得到。在这次的围城中,基督教的子民被燃烧般的太阳的炙热、无法忍受的缺水、无法估量的干旱残酷折磨着。他们的兄弟被派了出去,分散于各处,去寻觅泉水,从中取水。有时候,没人受伤,将泉水取了回来,有时候则要遭受因异教徒的伏击被砍头的危险。他们带回来的水盛在山羊皮袋子中,在舀水的众人的争抢中,摇荡着,浑浊泥泞,里面还有油滑
  的水蛭蠕虫。每个人能从这个皮囊狭窄的开口中,得到差不多一口水。尽管它陈旧、腐败,取自肮脏的沼泽或古老的蓄水池,还是被卖到了2个第纳里。许多不能战斗的大众,饱受无法忍受的干渴的折磨,有了饮水的机会,便将含有水分的油滑的水蛭吞了下去。于是,他们因咽喉、腹部肿胀而死。仅有一条非常微小的溪流从锡安山上流出,它的地下水道像飞驰的箭矢般从所罗门宫殿绵延而走,一直到了一处地方,在那里,有一座有围墙的正方形建筑,就像一座修道院,溪流彻夜汇聚于其间。白天,市民引领牧群前来喝水。
  7.军队时常靠着持续不断的汲水恢复元气,尽管这片地域未被封锁,市民经常会向取水的人们投射投掷物,竭力威吓基督徒,阻止他们取水。首领和那些付得起钱的人,总是有充足的葡萄和大量的葡萄酒。而那些赤贫的人,还有身无分文的人,正如你们已然听到过的那样,甚至连水都非常缺乏。因此,因为干渴的问题愈演愈烈,并且大公教的子民在围城中长时间地受着苦,他们中的权贵,依照在场的主教和教士的建议,认为应该去找一位圣人商议:他是一名隐修士,在橄榄山的一座古老的高塔里。他们想问问他,他们应该做什么,首先要解决的是何事。他们告诉他,基督徒们已然激动不已,非常渴望着进入耶路撒冷,去看看主的圣墓,在旅途中,为了这样的信仰和誓言,他们已然经受了重重的危险。这位圣人在听了他们的心愿和渴望之后,给出了建议:首先,他们应该虔诚地忍受斋戒的折磨,持续不断地祈祷,在此之后,在上帝的帮助下,他们可更有把握地对城墙和萨拉森人发起攻势。
  8.现在,按照圣人的建议,主教和教士宣布斋戒三天,在周五,全体基督徒围绕着城市列队游行,然后他们前往橄榄山,主耶稣在这里升天。由此,他们继续行进到了另一个地方———他在那里教诲自己的门徒向“圣父”做祈祷。他们停留于此,满心的虔诚、谦卑。在这座山的此地此处,隐修士彼得,以及佛兰德斯的绍克(Chocques)城堡的阿努尔夫———他是一位有着伟大学识、雄辩才能的教士———向人们布道,平息了朝圣者中间因种种缘由而滋生出的众多纷争。因为这次精神训诫,伯爵雷蒙德和坦克雷德两位王公都感到懊悔,因和睦的爱,抚平了彼此间长久以来,因伯爵不义地拒绝支付商议好的金钱而愈演愈烈的不和。这两个人重归于好,并同其他许多基督教兄弟恢复了友谊。整个基督徒游行队伍,从橄榄山的上述这个地方下来,前往紧邻的锡安山,在天主圣母教堂集合。在那里,穿着白麻布圣职衣,崇敬地捧着圣徒遗骸的教士,还有许多可尊敬的俗人,被在防御墙上监视着行进队伍的萨拉森人的箭矢击中。城市紧邻着锡安山上的这座教堂,仅有一箭之遥。除此之外,在这个地方,为了激起基督徒的愤怒,他们钉了十字架,以作嘲笑、羞辱。他们或是向它们吐痰,或是肆无忌惮地于众人眼前在它们上面撒尿。
  9.然后,在斋戒,连同神圣的游行、连祷、布道结束后,夜幕已然笼罩天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架攻城塔,还有投石机所用的全部、大堆的石头,被运了出来,经由各个区域,来到了首位殉道者圣司提反的礼拜堂所在的城市之地,对着约沙法峡谷,在星期六的时候,帐篷已被从这里移走,集中到了这架攻城塔周围。在这里,这架攻城塔,所有的投石机和攻城槌装备,都已建造完毕。事实上,按照大多数人的决定,基督徒将三台投石装置布置好,竖立了起来,要用它们发起**波进攻和冲击,将保护城墙和防御墙的萨拉森市民吓跑,然后,他们就能凭着突然的轰击、石头的攻击攻破城墙。*终,萨拉森人意识到城墙正受到如此的轰击和重重的撞击而受损,就取来了成袋的麦秸和谷壳,还有大船的绳索,将它们紧紧地捆了起来,固定在城墙和防御墙上。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轻易地缓和投石车的进攻和轰击,完全伤害不到城墙和防御墙。因此,公爵看到,麻袋、绳子构成的这样的障碍,正对着自己的攻城机械,就立即用火将箭矢点燃,装到弩上,拉开弩,附着火的箭矢被射向了干燥的材料。在微风下,一场小火被点燃了,聚合而起的这股火势,烧毁了麻袋和绳索。攻势再次损毁着城墙和防御墙。
  10.就在这个时候,为了加快城墙的倒塌、崩溃,上述的那架攻城槌被运了过来。它重量惊人,工艺精湛,覆盖着编好的枝条。它依靠人力,由极多的人驱动。在猛烈的冲击下,片刻中,它破坏、摧毁了外堡———也就是正对着的城墙的外墙。城市的防御墙被驱动这架攻城槌的人夷平了。它为攻城塔通往内侧的古代城墙准备了一条通道。它破坏了城市的城墙,洞开了一个非常巨大的、骇人的缺口,这个缺口通向城市。防御者看到这个洞穿城墙的裂口后,无法再容忍这样的危险,用硫黄、沥青、蜡点着火,点燃了极为接近城墙的攻城槌。这样一来,它之后就不能用铁制的头冲撞城墙了,也就不能扩大缺口了。这时,上帝的子民被突然的呼喊声激起,自四面八方,从帐篷、棚屋中涌出来去找水、取水。终于,攻城槌的火被这些水扑灭了。
  ……

相关资料

  ★世界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
  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zui初看到这句话时,并不能领悟其中深意,只是被那语言的凄美所吸引。直到读到这本《耶路撒冷史》,似乎才略有一丝体悟。
  《耶路撒冷史》并不是针对21世纪的当下而言,因成书于12世纪初,所以其记述的内容主要是diyi次十字军战争。200年间,diy次十字军战争是十字军东方战争中wei一对穆斯林取得圣果的战事,受到整个基督教世界累世的传颂。
  书中不仅有对贵族阶级的详细描述,对平民的着墨也不在少数,不仅有对战争的再现,也有对日常生活的描摹。其以军事战争为主线,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在内的各方面各层次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战争的残酷自不必多言,在冷兵器时代也只会更加血淋淋。屠杀、斩首在东进的道路上时常发生,幼儿、妇女总是会被敌人毫不留情地处斩,只有少年和处女才侥幸得以活命;诸城帮各怀鬼胎,合纵连横考验着每个领导者,即使贵族武装也不是坚若磐石,有一夫当关的勇猛之士,也有逃离战场的懦夫,自然也少不了想浑水摸鱼的投机者。在*终攻克耶路撒冷城之后,诸十字军国家陆续建立,以耶路撒冷王国为首,形成所谓的拉丁东方,城邦的原先占有者则成为逃亡者……
  显然,战争不会停歇,争斗从未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耶路撒冷不断被摧毁又不断重建,但它却依然美丽着,受各方敬仰,万人朝觐,勾起人心中无限神往、遐想。
  ——泰晤士报

  ★由亚琛的阿尔伯特所著的这部《耶路撒冷史》,是同时代记述diyi次十字军及海外初代拉丁殖民者之生涯历程(1095-1119年)的史著当中,zui为完整,zui为详细,zui为丰富多彩的一部。它还是当中迄今zui长的一部。
  ——苏珊B.爱丁顿
  伦敦大学教授

  ★这部关于diyi次十字军及拉丁东方早期殖民历史的作者,被称作亚琛的阿尔伯特,写到,他受到阻碍,未能加入这场远征。因此,他并非是其所描述事件的亲历者,因此,在其记述中,存在着矛盾和编年上的误差。然而,无可否认,他留下了一部极为出色的文稿。它也是诸如1101年十字军、埃德萨伯国等专题的主要史料,全篇充满了其余史料不得见的细节内容,诸如对耶路撒冷的diyi位拉丁统治者,布永的戈德弗里的随行们的记载,以及对这场殖民zui初数年的记述,等等。……不过,近年来,少数人,包括我本人,还有那些有些徒劳地试图恢复隐修士彼得在十字军运动当中作用的勇敢人士,已然选择忽略一些问题,将阿尔伯特视为基本与亲历者所记同样出色的史料来源。
  ——乔纳森·赖利-史密斯
  剑桥大学教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