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611690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40
- 出版时间:2017-11-01
- 条形码:9787556116904 ; 978-7-5561-1690-4
本书特色
★ 与黄仁宇、余英时、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 余英时、葛兆光、姚大力、许纪霖、王子今、白岩松一致推荐 余英时:许先生好学深思,遍涉人文—社会诸学科,能将广博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纳入一种由深思熟虑得来的分析系统之中,著作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古今一贯、雅俗共赏。 葛兆光: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姚大力:用许倬云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政权的递换并不一定与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周期或者节律完全一致。这个周期实际上是一个更长的时段,它超朝代。如果把中国通史按照朝代一个个讲下来,那它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的线索是掐断的。《万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超时代的时间幅度来讲中国历史的。 许纪霖: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独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王子今:怎样在真实描绘社会运动的洪峰和大潮时,兼及社会生活的微澜和细流呢?怎样通过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个案的了解,观察总体社会风貌,如同通过分析一支试管中的水样,察知大河的水质呢?《万古江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部论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图,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图。前者便于察知细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势。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万古江河》的成功。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 放宽历史视界看“文化圈”的中国走过的道路 从上古、中古到近古,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和文化一步步成长起来,一步步与他者发生联系:考古以前的中国(新旧石器时代的诸种中国文化源头)、中原的中国(商周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思想争鸣,核心文化奠定基础的时代)、中国的中国(秦汉大一统国家背景下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信仰世界的丰富)、东亚的中国(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空前深入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亚洲的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文化繁荣的宋元时期)、世界的中国(1500年以来中国文化思想变化、逐渐融入世界并面临挑战的经济政治,近代的曲折前行与挣扎)。 ★ 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 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他们的厨房、餐桌、衣橱,日常娱乐活动、生产劳动等等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鸡鸭猪狗牛羊何时被中国人驯化?人工栽培的蔬菜在不同时代的中国都有哪些种类?普通中国人日常吃喝是如何多样起来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穿着的样式、材质有什么不一样?历史上的普通中国人都住哪种样式风格的房子?外来文化、物品对中国人有何种影响? 中国人的知识和思想是如何产生变化并发展到今天的?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儒、释、道三种主要思想、文化、宗教的各自的发展以及相互之间争执、交融与补充,外来的其他宗教、思想、知识不断冲击、刺激、融入中国文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对知识精英、社会上层有深刻的影响(士人思想心态的变化、政治实践的进退、经典的阐释与书写、精英文学艺术活动),也对普通民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民间信仰、通俗文学、日常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实践、对精英文化的利用)。而且,文化的影响还是双向的,不仅自上而下,而且还自下而上。 ★ 探索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 以干旱半干旱农业为主的中原文化、沙漠草原游牧为主的草原文化、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南方农业文化、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西南的高山高原文化、西北的中外贸易交换影响的丝路文化。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走过不同的道路,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交流、交换、影响,在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底。 ★ 比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 始终以世界的眼光看待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所见中国文明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隋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宋元时代的中国与东亚和世界的互动,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已经进入世界体系的清朝的盛世与危机,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以及文化的诸种变化、选择。
内容简介
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很可注意的是兼容并蓄的胸怀。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也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
许倬云著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是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目录
前 言
**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一、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三、农业与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及聚合过程
五、古代传说与族群分合
六、复杂社会的出现
七、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发展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
一、进入青铜时代
二、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三、华夏文明体系——西周封建与“三代”观念
四、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地方文化与融合
五、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学说及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六、南方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融合
七、编户齐民:国家组织与人民生活
八、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
九、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一、普世国家体制
二、精耕农业与市场网络
三、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
四、民间的信仰
五、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
八、秦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
一、秦汉帝国的崩解
二、中国与周边民族
三、佛教的影响
四、文学与艺术
五、天文、数学与医药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经济形态的转变
八、民族关系
九、中国对外关系
十、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同的比较
第五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
一、中古后期的中国与列国体制
二、北族政权与汉人世界
三、东亚经济圈的形成
四、经济与多元网络
五、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
六、思想的多元与整合
七、近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八、近古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国与东亚转型的特色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
一、明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僵化
二、人口与生活资源
三、大海波涛
四、**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业
六、明代的市场经济
七、南北经济社会的差异
八、明代思想的转变
九、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时的台湾
第七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
一、清帝国的性质
二、台湾的开发
三、清初民族与文化冲突问题
四、清代学术风气
五、民间社会组织方国家的关系
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七、清代的商业活动的文化接触
八、中国与西方
九、通俗文化
十、当时的欧洲
第八章 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内忧与外患
二、中国近代经济的改变
三、教育制度的改变
四、近代中国的武化现象
五、都会文化的勃兴
六、时代思想与文化变迁
七、中国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八、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九、台湾百年的变化
后 言
节选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从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期地层中,曾出土一件使用陶范铸造的青铜小刀。马家窑期的时代当在公元前3100前2700年,所以这件青铜刀可能是中国地区*早的青铜器。但是,中国地区较古老而且较普遍的铜制品遗存,当是在齐家文化的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河庄、秦魏家等遗址发现的铜制刀、凿、锥、斧、钻头。近来在广河齐家坪还出土了中国地区*古老的铜镜。齐家文化的时代,经过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2050±155年至前1915±155年之间,亦即公元前第三千年纪过渡到第二千年纪之际。这些铜制品,大多是冷锻的红铜,铜镜却是冶铸的青铜,正呈现青铜文化初期的混合现象。齐家文化的铜器时代,至少晚于西亚两河流域青铜文化有整整一个千年纪。齐家文化所在的地区,正是中亚交通路线的东边尽头。 中国北方,由西往东,四坝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之下层,这一连串位在北疆的文化,都有铜刀、铜制装饰品出土,其间有相当的一致性,时代大都在公元前第二千年纪早、中期。从地理位置来看,它们可以说连成一条青铜进入中国的通道。中国内地的河南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也有十余处出土了相当原始的铜制品。河南登封王城岗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一件锡铅青铜铸件,是铜锻的残片,时代是在公元前第二千年纪的前半段。 究竟是中国地区的古代文明自行发展了青铜,还是青铜工艺的知识由西亚传人中国?由上述时、空两个条件来看,解答的线索隐约可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铜制品,原始铜制品与青铜铸件各地均有出现,以其分布情形看,西部的铜制品早于东部。由此,我们也许可以推测,中国地区的青铜工艺,当由西路传人,但传播过程中,中国地区的工匠可能并未得到铸造合金的完整知识,于是各地还是从打造原始铜件开始,摸索寻求青铜工艺的技术。中国新石器文化制陶的工艺技术相当成熟,能够掌握火候,高温焙制陶器。从制陶工艺发展铸铜技术,有了掌握高温及制造陶模两项条件,铸造青铜的工艺,即不难有迅速的进展了。商代的青铜铸件,种类多、数量大、水平高。从龙山文化晚期到商代,时间不过数百年,青铜工艺的进步速度,相当可观! 青铜铸品,作为小型的锋利工具,切割的功能胜于石器、骨器。但是,青铜质脆易断,用于大型破土的农具与砍伐树木的斧斤,并不十分有用。因此,使用青铜工具,未必能提高生产水平。用青铜制作武器,却能提高杀伤力。这一特征,也许可以解释几个青铜文化的现象:出现了专业的战士、复杂的社群,以及资源集中、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凡此,都因为铜料难得,铸铜技术又不是人人能够掌握,以致只有少数人垄断这一有效的武器,从而以此劫持社群,形成资源的集中及社群的分化。中国传统所谓“三代”,正是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时期,其与青铜文化的出现,有一定的相关性。 车出现于中国地区的时间,至今还难定言。考古证据所见,商代车辆的形制,基本上与西亚、埃及和印度的两轮马车类似。在中国地区,至今未见原始形态的车辆,也未见车型演化的过程。凡此可以推知,车是外来事物。用车的知识与铸造青铜合金制品的知识同时传人中国,是颇为合理的推测:车之用于战争与青铜武器的使用,两者都与广袤草原上武装族群的移动有关。战争能带来族群之间文化的交流及资源的交换。在公元前第二千年纪的中期,西亚、南亚、东欧、北非的族群移动十分频繁:希克索人侵入埃及,赫梯人在西亚建国,希腊半岛有族群的交替,印度次大陆也有一波又一波的雅利安人移人。这些族群移动,都伴随着战车的传播。 ……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20.7¥58.0 -
中国通史
¥16.3¥45.0 -
安史之乱
¥24.1¥68.0 -
中国近代史
¥13.7¥39.8 -
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论集
¥25.2¥68.0 -
万历十五年
¥16.0¥25.0 -
人类酷刑简史
¥32.5¥59.0 -
宋朝文人的朋友圈
¥32.5¥59.0 -
显微镜下的大明
¥29.6¥52.0 -
西北史地丛书(第三辑):辛卯侍行记
¥25.2¥68.0 -
三国史话
¥13.6¥42.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22.4¥49.8 -
中国历史常识
¥23.4¥49.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0.5¥29.8 -
司马迁和他的历史学
¥8.9¥24.8 -
刑罚
¥27.7¥59.0 -
宋代文学与文献考论
¥58.9¥128.0 -
清史不忍细读
¥20.0¥52.8 -
日本历史
¥21.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