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 (1949~1976)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 (1949~1976)

1星价 ¥24.7 (3.8折)
2星价¥24.1 定价¥6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88288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47页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48828822 ; 978-7-5488-2882-2

本书特色

包爱芹著的这本《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49-1976)》主要探讨了1949至1976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应对执政考验,加强执政后的党的建设,如何解决怎样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等问题。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与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90年的光辉历程, 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以立党、固党、强党为主线,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伟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为基点, 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真谛, 从而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是一部述评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历史的大型学术研究著作。

目录

**章 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为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努力
一、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而斗争
二、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恢复国民经济
三、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四、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编制实施“一五”计划
五、严肃处理高饶事件,开展审干肃反运动
六、以互助合作形式,逐步把个体农业与手工业引上集体化道路
七、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曲折
一、《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党的八大制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指明执政党建设的方向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学说
四、整风运动与初衷相背离,反右斗争扩大化
五、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六、九个月的初步纠“左”,庐山会议转向
七、“反右倾”运动高潮后,中央领导层继续开展读书活动并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在调整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八字方针”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制定各种条例以纠“左”
三、“七千人大会”等会议,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
四、政治文化领域的调整,纠正1957年后逐步形成的某些“左”的错误政策
五、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六、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再度发展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走人“文革”的迷途及其艰难抗争
一、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党内完成发动“文革”的程序
二、“全面夺权”使党组织陷入瘫痪状态,党的九大召开
三、“斗、批、改”运动全面展开,林彪集团的覆灭
四、周恩来抓住契机批极“左”,落实党的政策
五、邓小平复出,进行全面整顿
六、“四人帮”覆灭,“文革”结束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建设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一、探索走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三、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四、必须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创建伟业 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49-197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候,人民解放战争还在继续进行之中。当时,残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3个集团。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穷追猛打的气势,进行肃清国民党残余军队的后期作战,通过发动湘粤战役、广西战役、西南战役等一系列会战,相继解放了广西全境、除西藏外的西南全境、华东全区等。“截止到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紧张艰苦作战,共歼灭大陆和海岛上残存的国民党正规军128万人,收编改造了170余万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官兵”,解放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几个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这一胜利,为各级地方政权的建立创造了必要条件。  正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大陆统一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面对着外部敌对势力的严重威胁,执政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领导中国人民同美国等外部敌对势力进行了一场严峻的较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进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  为了完成统一大业,1950年1月初,中共中央做出了进军西藏的决策,确定了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但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亲帝国主义势力,企图以武力阻挠解放军入藏。为了促使谈判早日进行,人民解放军于10月19日至21日进行了昌都战役,全歼藏军5000余人,打开了进藏的大门,促进了谈判。达赖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五人代表团。1951年4月下旬,代表团抵达北京,同以李维汉为首席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谈判。5月23日,双方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祖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藏军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一切涉外事宜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现行政治制度、达赖的固有地位和职权不予变更,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职权应予维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根据协议的规定,人民解放军分路进入西藏,10月进驻拉萨。至此,除台湾及一些沿海岛屿外,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约有全国面积三分之一的老区已建立了人民政权。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各新解放地区开始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产生是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在地方,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初解放时一律实行军事管制,建立临时的过渡性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并由上而下地委任人员组成地方人民政府。军管的目的和任务是:肃清残敌,接收一切公共机关、产业、物资并加以管制和监督,收缴一切反动分子的武装及其他违禁物品,解散一切反动党团并对少数反动分子实行管制,逮捕战犯及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建立临时的各界代表会及工会、学生会、青年团等群众团体,整理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军管时间的长短,视这些任务完成的情况而定。军事管制制度的实行,避免了新旧政权交替、社会剧烈变动时期可能产生的动荡和破坏,保证了社会正常秩序的建立和生产事业的恢复。  为了使军事管制委员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时,皆按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要求,吸收了一些民主人士和其他爱国人士参加。在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军管会或地方人民政府在条件许可时,组织召开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以发扬民主,以此作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级形式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形式。接着,由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逐步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地方人民政府。经过这种短暂过渡,军事管制委员会随着军管任务的完成而结束,各级人民政府开始有效地行使地方国家权力。“这种逐步过渡的民主建政方式,既适应了当时特定环境的需要,又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妥善地解决了建立人民政府所需遵行的民主程序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国家行政层次上实行大行政区制度,设立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5个大行政区,并任命负责人员组成大区行政机构,东北称人民政府,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称军政委员会。另在中央人民政府下设华北事务部,负责华北地区的行政事务。对此,毛泽东曾做了说明,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了,中央和地方的适当的分工将有利而无害。”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的第四次会议分别通过了省、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加强人民政权建设,使已经成立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密切联系并依靠各阶层人民开展工作。1950年1月,政务院发布省、市、县人民政府组织通则,规定了各级地方政权的隶属关系、组成、职权、机构等,为各级地方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初步的法规依据。到1951年9月,全国各大区、省、直辖市、市直到2000多个县、数十万个乡都建立了人民政府,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直到基层的一整套政权机构,人民政府的组织系统从上到下一直延伸到社会的*基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后,即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安定社会秩序、清匪反霸和恢复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工作,使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

作者简介

刘德军,男,1950年生,山东荣成人。齐鲁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山东省省级学科带头人。发表、出版学术论文著作230余篇(部),其中被转载与评介的有百余篇(部)。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主持省、厅局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项,省级精品课程(团队)3门,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6项。代表性的学术论著有《周恩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伟人的魅力,周恩来人格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忧患意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当代走向》《人类思想解放史论》《五四运动山东潮》《山东通史·当代卷》《山东工业史》等。重要学术兼职有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档案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山东省高校高级职称评委,中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研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张荣华,曾用笔名曲峡,男,1961年3月生,江苏泰兴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发表、出版学术论文著作200余篇(部),其中被转载与评介的有50篇(部)。参与、主持国家、省部及厅局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代表性的学术论著有《历史审视与现实评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史》《当代中国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时代的中坚——我国现阶段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加强执政党建设》《中国近现代学生运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等。重要学术兼职有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研会副会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