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4924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276页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030492432 ; 978-7-03-049243-2
内容简介
本书在物理、化学、气象等层面充分地讨论了北京周边尘源区的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壤如盐碱地、沙地、沙丘、林地、草地等与尘暴的关系, 论述了三北防护林在我国西部、西北部地区对流失土壤的治理效果和与北京尘暴发生的影响。
目录
前言
上篇 综述
第1章 沙尘暴概述
1.1 沙尘天气的定义和分类
1.2 沙尘暴的历史记录
1.2.1 我国沙尘暴的历史记录
1.2.2 北京沙尘暴的历史记录
1.3 北京沙尘暴的研究阶段
1.3.1 初步研究阶段(1950~2002年)
1.3.2 盐碱尘暴起步阶段(2002年至今)
第2章 沙尘暴的危害
2.1 影响范围广
2.2 直接经济损失和受灾程度重
2.3 通过高空运输大范围影响空气质量
2.4 对农业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2.5 严重危害人群健康
2.6 其他方面危害不可忽视
第3章 沙尘暴发生特征
3.1 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
3.1.1 我国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
3.1.2 北京沙尘暴发生的时间特征
3.2 沙尘暴期间的气溶胶污染特征
第4章 沙尘暴发生的诱发因素分析
4.1 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为沙尘暴的助推因子
4.1.1 持久的强风是卷起沙尘的动力
4.1.2 不稳定的空气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及强对流的发生发展
4.1.3 蒙古气旋是影响我国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系统之一
4.1.4 西伯利亚冷涡也是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因素
4.1.5 沙尘暴发生是一系列气候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2 沙源是沙尘暴发生的物质基础
4.2.1 干燥的气候环境为起尘提供了保障
4.2.2 沙源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4.2.3 严重的荒漠化是酝酿沙源的重要因素
4.3 北京地区的沙尘暴发生因素分析
第5章 沙尘暴的传输路径
5.1 我国沙尘暴传输路径
5.2 北京沙尘暴传输路径
第6章 沙尘暴源解析
6.1 沙尘暴源解析方法
6.1.1 N位素
6.1.2 受体模型
6.1.3 色度
6.1.4 元素及其比率
6.1.5 成分相似性
6.1.6 颗粒粒径
6.2 北京沙尘暴来源研究现状
6.3 北京沙尘暴新来源的认识
第7章 沙尘暴治理
7.1 沙尘暴防治经验
7.1.1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7.1.2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
7.1.3 改善土壤结构
7.1.4 减轻人为破坏
7.1.5 生态修复
7.1.6 其他策略
7.2 沙尘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8章 沙尘暴预报和防护
8.1 沙尘暴的预报与监测
8.2 沙尘暴的预防和防护
中篇 调查与分析
第9章 北京尘暴研究阶段
9.1 北京尘暴研究序曲——干涸盐湖区作为北京尘暴源问题的提出
9.2 干盐湖作为北京尘暴源的初步研究
9.2.1 高耐盐碱先锋植物一——碱蓬种植自发性试验阶段(2002 ~2005年)
9.2.2 所级项目资助的启动阶段(2006 ~2008年)
9.2.3 北京市财政项目支持的助推阶段(2009 ~2011年)
9.3 北京尘暴源的深入系统研究阶段(2012~2015年)
9.3.1 中韩联合对内蒙古干盐湖考察(2012年)
9.3.2 国家基金项目成员考察我国西部、西北地区(2013年)
9.3.3 国家基金项目成员考察我国东北地区(2014年)
9.3.4 国家基金项目成员考察新疆地区(2015年)
9.3.5 其他零星采样工作
9.4 人工规模种植碱蓬试验
第10章 北京尘暴尘源区范围、气候及地质地貌特征
10.1 尘暴尘源区的大致范围及气候特征
10.1.1 尘暴尘源区范围初步确定的主要依据
10.1.2 尘暴尘源区大致范围的确定
10.1.3 北京尘暴尘源区的气候特征
10.2 尘暴尘源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10.2.1 尘源区的地层与岩石特征
10.2.2 尘暴尘源区的构造特征
10.3 尘暴尘源区的地貌特征及地表类型的划分
10.3.1 地貌特征
10.3.2 地表类型划分
10.3.3 尘暴尘源区4种不同类型地表的特征描述
第11章 北京尘暴尘源区4种不同类型地表土壤/粉尘的动力学特征
11.1 不同类型地表释尘量实验的准备
11.1.1 设备和材料的选用
11.1.2 实验设计和配件准备
11.1.3 装配
11.2 不同类型地表释尘量实验过程
11.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11.2.2 实验次数和步骤
11.3 不同类型地表土壤释尘量表征
11.3.1 不同类型地表土壤释尘量和百分释尘量
11.3.2 释尘量实验可靠性的检测
11.3.3 关于尘暴尘源区地表粉尘物质的性质、分类和特征
第12章 北京尘暴尘源地土壤/粉尘物理化学特性表征
12.1 样品的处理和分析
12.1.1 样品预处理
12.1.2 样品分析
12.1.3 数据处理
12.2 尘暴尘源区4种不同类型地表土壤/粉尘的物化特征
12.2.1 物理学特征
12.2.2 化学特性
第13章 北京尘暴尘源地不同地表类型土壤粉尘藻类特性表征
13.1 北京尘暴尘源地不同类型地表粉尘中藻类植物的培养
13.1.1 设备选择及装配
13.1.2 培养液的制作
13.1.3 实验装配
13.1.4 培养步骤
13.1.5 藻类植物的处理
13.2 北京尘暴尘源地不同地表类型土壤中藻类植物分类特征
第14章 北京尘暴降尘物质的特征——以2006年4月16日和2010年3月19日尘暴为例
14.1 北京尘暴降尘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4.1.1 北京尘暴降尘样品的采集
14.1.2 北京尘暴降尘样品的处理
14.2 北京尘暴降尘的物理学特征
14.2.1 北京尘暴降尘的宏观表象和手感特征
14.2.2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粉尘量、百分粉尘量特征
14.2.3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比重及*小起尘风速
14.2.4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颗粒的外观特征和粒度分析
14.3 北京尘暴降尘的化学特征
14.3.1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pH、电导率特征
14.3.2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水溶盐、水溶性离子含量及水不溶物特征
14.3.3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物质的化学全分析结果特征
14.3.4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矿物成分及矿物颗粒特征
14.3.5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重金属含量特征
14.4 北京尘暴降尘的藻类特征
14.4.1 降尘中藻类的研究现状
14.4.2 北京尘暴降尘的藻类属种特征
第15章 2012年沙尘暴期间北京PM。。污染特征及铅同位素来源分析
15.1 研究方法
15.1.1 样品采集
15.1.2 样品分析
15.1.3 数据分析
15.2 北京市两个样点大气颗粒物PM2.5的污染特征
15.2.1 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15.2.2 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
15.2.3 金属元素浓度特征
15.2.4 含碳气溶胶变化趋势
15.2.5 沙尘暴期间PM2.5的铅同位素变化趋势及来源探讨
第16章 2012年春季京津冀地区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
16.1 材料与方法
16.1.1 采样地点与方法
16.1.2 样品分析
16.2 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
16.2.1 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16.2.2 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
16.2.3 含碳气溶胶变化趋势
第17章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地表土壤物化特性
17.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17.1.1 样品采集
17.1.2 分析方法
17.2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地表土壤物化特性总体概况
17.2.1 激光粒度
17.2.2 pH
17.2.3 电导率
17.2.4 离子浓度
17.2.5 全元素分析
17.3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各省份地表土壤物化特性
17.3.1 激光粒度
17.3.2 pH
17.3.3 电导率和盐渍化程度
17.3.4 水溶性离子浓度
17.3.5 全元素分析
17.4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各省份4种类型地表土壤物化特征
17.4.1 pH
17.4.2 电导率和土壤盐渍化
17.4.3 离子浓度特征
17.4.4 化学全分析
17.4.5 激光粒度
17.5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地表土壤参数相关性
17.5.1 激光粒度之间及与各参数的相关性
17.5.2 pH、电导率、阴离子、阳离子之间的相关性
17.5.3 pH、电导率、阴离子、阳离子浓度与化学全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17.5.4 化学全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第18章 北京尘暴降尘组分来源估算方法和应用
18.1 北京尘暴降尘组成来源估算方法
18.1.1 关于北京尘暴降尘组成来源的认识和争论
18.1.2 北京“4.16”尘暴降尘组分来源计算的依据及假设
18.2 北京“4.16”尘暴降尘粉尘来源估算
18.2.1 估算过程
18.2.2 估算结果
18.3 北京“3.19”尘暴降尘粉尘来源估算
18.3.1 估算过程
18.3.2 估算结果
下篇 尘暴治理
第19章 基于典型尘暴源地——干盐湖特性的研究
19.1 查干诺尔干盐湖地表风蚀深度的测定及特征
19.1.1 地表风蚀深度的测定方法
19.1.2 查干诺尔干盐湖地表风蚀深度的测定结果及特征
19.2 干盐湖盐壳剖面特征及盐壳形成
19.2.1 干盐湖的盐渍化程度
19.2.2 呼日查干淖尔干盐湖盐壳剖面特征
19.3 干盐湖的治理方法探索
19.3.1 干盐湖向草原的转化过程浅析
19.3.2 干盐湖盐壳形成实验
第20章 浅析北京尘暴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关系
20.1 浅析北京尘暴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关系
20.1.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概况
20.1.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2001~2012年)的治理效益
20.2 北京尘暴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关系讨论
20.2.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涉及区域存在的缺陷
20.2.2 干涸盐渍湖盆区治理难度和可能
20.3 北京尘暴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关系讨论
20.3.1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20.3.2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效益
20.3.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
20.3.4 北京尘暴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关系
第21章 北京尘暴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21.1 北京尘暴的治理对策
21.1.1 干涸盐渍湖盆区的治理方案
21.1.2 丘陵的治理方法和方案
21.1.3 农耕地的治理方法和方案
21.1.4 沙地的治理方法和方案
21.2 北京尘暴的治理建议
参考文献
彩图
上篇 综述
第1章 沙尘暴概述
1.1 沙尘天气的定义和分类
1.2 沙尘暴的历史记录
1.2.1 我国沙尘暴的历史记录
1.2.2 北京沙尘暴的历史记录
1.3 北京沙尘暴的研究阶段
1.3.1 初步研究阶段(1950~2002年)
1.3.2 盐碱尘暴起步阶段(2002年至今)
第2章 沙尘暴的危害
2.1 影响范围广
2.2 直接经济损失和受灾程度重
2.3 通过高空运输大范围影响空气质量
2.4 对农业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2.5 严重危害人群健康
2.6 其他方面危害不可忽视
第3章 沙尘暴发生特征
3.1 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
3.1.1 我国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
3.1.2 北京沙尘暴发生的时间特征
3.2 沙尘暴期间的气溶胶污染特征
第4章 沙尘暴发生的诱发因素分析
4.1 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为沙尘暴的助推因子
4.1.1 持久的强风是卷起沙尘的动力
4.1.2 不稳定的空气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及强对流的发生发展
4.1.3 蒙古气旋是影响我国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系统之一
4.1.4 西伯利亚冷涡也是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因素
4.1.5 沙尘暴发生是一系列气候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2 沙源是沙尘暴发生的物质基础
4.2.1 干燥的气候环境为起尘提供了保障
4.2.2 沙源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4.2.3 严重的荒漠化是酝酿沙源的重要因素
4.3 北京地区的沙尘暴发生因素分析
第5章 沙尘暴的传输路径
5.1 我国沙尘暴传输路径
5.2 北京沙尘暴传输路径
第6章 沙尘暴源解析
6.1 沙尘暴源解析方法
6.1.1 N位素
6.1.2 受体模型
6.1.3 色度
6.1.4 元素及其比率
6.1.5 成分相似性
6.1.6 颗粒粒径
6.2 北京沙尘暴来源研究现状
6.3 北京沙尘暴新来源的认识
第7章 沙尘暴治理
7.1 沙尘暴防治经验
7.1.1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7.1.2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
7.1.3 改善土壤结构
7.1.4 减轻人为破坏
7.1.5 生态修复
7.1.6 其他策略
7.2 沙尘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8章 沙尘暴预报和防护
8.1 沙尘暴的预报与监测
8.2 沙尘暴的预防和防护
中篇 调查与分析
第9章 北京尘暴研究阶段
9.1 北京尘暴研究序曲——干涸盐湖区作为北京尘暴源问题的提出
9.2 干盐湖作为北京尘暴源的初步研究
9.2.1 高耐盐碱先锋植物一——碱蓬种植自发性试验阶段(2002 ~2005年)
9.2.2 所级项目资助的启动阶段(2006 ~2008年)
9.2.3 北京市财政项目支持的助推阶段(2009 ~2011年)
9.3 北京尘暴源的深入系统研究阶段(2012~2015年)
9.3.1 中韩联合对内蒙古干盐湖考察(2012年)
9.3.2 国家基金项目成员考察我国西部、西北地区(2013年)
9.3.3 国家基金项目成员考察我国东北地区(2014年)
9.3.4 国家基金项目成员考察新疆地区(2015年)
9.3.5 其他零星采样工作
9.4 人工规模种植碱蓬试验
第10章 北京尘暴尘源区范围、气候及地质地貌特征
10.1 尘暴尘源区的大致范围及气候特征
10.1.1 尘暴尘源区范围初步确定的主要依据
10.1.2 尘暴尘源区大致范围的确定
10.1.3 北京尘暴尘源区的气候特征
10.2 尘暴尘源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10.2.1 尘源区的地层与岩石特征
10.2.2 尘暴尘源区的构造特征
10.3 尘暴尘源区的地貌特征及地表类型的划分
10.3.1 地貌特征
10.3.2 地表类型划分
10.3.3 尘暴尘源区4种不同类型地表的特征描述
第11章 北京尘暴尘源区4种不同类型地表土壤/粉尘的动力学特征
11.1 不同类型地表释尘量实验的准备
11.1.1 设备和材料的选用
11.1.2 实验设计和配件准备
11.1.3 装配
11.2 不同类型地表释尘量实验过程
11.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11.2.2 实验次数和步骤
11.3 不同类型地表土壤释尘量表征
11.3.1 不同类型地表土壤释尘量和百分释尘量
11.3.2 释尘量实验可靠性的检测
11.3.3 关于尘暴尘源区地表粉尘物质的性质、分类和特征
第12章 北京尘暴尘源地土壤/粉尘物理化学特性表征
12.1 样品的处理和分析
12.1.1 样品预处理
12.1.2 样品分析
12.1.3 数据处理
12.2 尘暴尘源区4种不同类型地表土壤/粉尘的物化特征
12.2.1 物理学特征
12.2.2 化学特性
第13章 北京尘暴尘源地不同地表类型土壤粉尘藻类特性表征
13.1 北京尘暴尘源地不同类型地表粉尘中藻类植物的培养
13.1.1 设备选择及装配
13.1.2 培养液的制作
13.1.3 实验装配
13.1.4 培养步骤
13.1.5 藻类植物的处理
13.2 北京尘暴尘源地不同地表类型土壤中藻类植物分类特征
第14章 北京尘暴降尘物质的特征——以2006年4月16日和2010年3月19日尘暴为例
14.1 北京尘暴降尘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4.1.1 北京尘暴降尘样品的采集
14.1.2 北京尘暴降尘样品的处理
14.2 北京尘暴降尘的物理学特征
14.2.1 北京尘暴降尘的宏观表象和手感特征
14.2.2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粉尘量、百分粉尘量特征
14.2.3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比重及*小起尘风速
14.2.4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颗粒的外观特征和粒度分析
14.3 北京尘暴降尘的化学特征
14.3.1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pH、电导率特征
14.3.2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水溶盐、水溶性离子含量及水不溶物特征
14.3.3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物质的化学全分析结果特征
14.3.4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矿物成分及矿物颗粒特征
14.3.5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重金属含量特征
14.4 北京尘暴降尘的藻类特征
14.4.1 降尘中藻类的研究现状
14.4.2 北京尘暴降尘的藻类属种特征
第15章 2012年沙尘暴期间北京PM。。污染特征及铅同位素来源分析
15.1 研究方法
15.1.1 样品采集
15.1.2 样品分析
15.1.3 数据分析
15.2 北京市两个样点大气颗粒物PM2.5的污染特征
15.2.1 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15.2.2 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
15.2.3 金属元素浓度特征
15.2.4 含碳气溶胶变化趋势
15.2.5 沙尘暴期间PM2.5的铅同位素变化趋势及来源探讨
第16章 2012年春季京津冀地区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
16.1 材料与方法
16.1.1 采样地点与方法
16.1.2 样品分析
16.2 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
16.2.1 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16.2.2 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
16.2.3 含碳气溶胶变化趋势
第17章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地表土壤物化特性
17.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17.1.1 样品采集
17.1.2 分析方法
17.2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地表土壤物化特性总体概况
17.2.1 激光粒度
17.2.2 pH
17.2.3 电导率
17.2.4 离子浓度
17.2.5 全元素分析
17.3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各省份地表土壤物化特性
17.3.1 激光粒度
17.3.2 pH
17.3.3 电导率和盐渍化程度
17.3.4 水溶性离子浓度
17.3.5 全元素分析
17.4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各省份4种类型地表土壤物化特征
17.4.1 pH
17.4.2 电导率和土壤盐渍化
17.4.3 离子浓度特征
17.4.4 化学全分析
17.4.5 激光粒度
17.5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地表土壤参数相关性
17.5.1 激光粒度之间及与各参数的相关性
17.5.2 pH、电导率、阴离子、阳离子之间的相关性
17.5.3 pH、电导率、阴离子、阳离子浓度与化学全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17.5.4 化学全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第18章 北京尘暴降尘组分来源估算方法和应用
18.1 北京尘暴降尘组成来源估算方法
18.1.1 关于北京尘暴降尘组成来源的认识和争论
18.1.2 北京“4.16”尘暴降尘组分来源计算的依据及假设
18.2 北京“4.16”尘暴降尘粉尘来源估算
18.2.1 估算过程
18.2.2 估算结果
18.3 北京“3.19”尘暴降尘粉尘来源估算
18.3.1 估算过程
18.3.2 估算结果
下篇 尘暴治理
第19章 基于典型尘暴源地——干盐湖特性的研究
19.1 查干诺尔干盐湖地表风蚀深度的测定及特征
19.1.1 地表风蚀深度的测定方法
19.1.2 查干诺尔干盐湖地表风蚀深度的测定结果及特征
19.2 干盐湖盐壳剖面特征及盐壳形成
19.2.1 干盐湖的盐渍化程度
19.2.2 呼日查干淖尔干盐湖盐壳剖面特征
19.3 干盐湖的治理方法探索
19.3.1 干盐湖向草原的转化过程浅析
19.3.2 干盐湖盐壳形成实验
第20章 浅析北京尘暴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关系
20.1 浅析北京尘暴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关系
20.1.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概况
20.1.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2001~2012年)的治理效益
20.2 北京尘暴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关系讨论
20.2.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涉及区域存在的缺陷
20.2.2 干涸盐渍湖盆区治理难度和可能
20.3 北京尘暴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关系讨论
20.3.1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20.3.2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效益
20.3.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
20.3.4 北京尘暴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关系
第21章 北京尘暴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21.1 北京尘暴的治理对策
21.1.1 干涸盐渍湖盆区的治理方案
21.1.2 丘陵的治理方法和方案
21.1.3 农耕地的治理方法和方案
21.1.4 沙地的治理方法和方案
21.2 北京尘暴的治理建议
参考文献
彩图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20.7¥59.0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46.8¥72.0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中国古代桥梁
¥18.6¥58.0 -
嗨印刷工艺(Vol1烫印)(精)
¥147.4¥268.0 -
测井井控技术手册(第二版)
¥68.0¥80.0 -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设计
¥88.0¥160.0 -
高速线材轧机装备技术
¥33.3¥98.0 -
汽车风云人物
¥17.0¥50.0 -
品牌鞋靴产品策划-从创意到产品
¥26.5¥42.0 -
冶金建设工程
¥19.3¥35.0 -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手册-(含光盘)
¥61.6¥78.0 -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实施手册
¥13.3¥39.0 -
长江航运文化
¥16.6¥46.0 -
棒料高速剪切机
¥6.8¥20.0 -
炼钢厂设计原理
¥16.0¥29.0 -
冶金企业废弃生产设备设施处理与利用
¥12.2¥36.0 -
毛皮加工及质量鉴定
¥1.7¥6.0 -
轧钢机械知识问答
¥21.0¥30.0 -
转炉炼钢实训
¥15.9¥30.0 -
实用高炉炼铁技术
¥16.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