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学术丛书白话本国史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3929706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96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539297064 ; 978-7-5392-9706-4
本书特色
“中国通史”类著作,论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无出其右者。 吕思勉著的《白话本国史/大家学术文库》首部白话文写就的“中国通史”,于普及本国历史知识,居功甚伟。 近世和现代的事,和眼前的生活,较为切近;学生容易了解,亦容易有兴味。固然,史事系逐步发展,读后世史,必须溯其原于古,乃能真实了解。然必先觉有兴味,乃能引起其探求之心。而读古代史时,得后世史事,以资比较,亦更容易了解。 中国通史的写作,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 ——顾顿刚
内容简介
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的史学成名作,也是中国历目前靠前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篇构成,在每一篇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白话本国史》曾长期被用做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目录
**编 绪论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002 **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005 第二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008 第三章
本国史时期的画分 011 第四章
第二编 上古史
我国民族的起源 016 **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021 第二章
唐虞的政治 024 第三章
夏代的政教 028 第四章
商代的政教 032 第五章
周初的政治 036 第六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039 第七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043 第八章
春秋的霸业 046 第九章
战国的七雄 049 第十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052 第十一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056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060 第十三章
上古的社会 064 第十四章
第三编 中古史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070 **章
秦汉之际 074 第二章
前汉的政治 078 第三章
新莽的改制 082 第四章
后汉的政治 086 第五章
两汉的制度 090 第六章
秦汉的武功 094 第七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099 第八章
两汉的学术 103 第九章
佛教和道教 107 第十章
两汉的社会 111 第十一章
三国的鼎立 115 第十二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119 第十三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122 第十四章
南北朝的对峙 128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132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35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139 第十八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143 第十九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147 第二十章
隋唐的武功 150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154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制度 158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162 第二十四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166 第二十五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170 第二十六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174 第二十七章
隋唐的社会 180 第二十八章
五代的混乱 184 第二十九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188 第三十章
变法和党争 192 第三十一章
辽夏金的兴起 196 第三十二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200 第三十三章
宋和金的关系 203 第三十四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208 第三十五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213 第三十六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217 第三十七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224 第三十八章
元的制度 227 第三十九章
元帝国的瓦解 231 第四十章
明初的政局 236 第四十一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240 第四十二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243 第四十三章
明末的政局 247 第四十四章
明的制度 252 第四十五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256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259 第四十七章
第四编 近代史
明清之际 264 **章
欧人的东略 269 第二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273 第三章
清初的内政 278 第四章
清初的外交 283 第五章
清代的武功 289 第六章
清中叶的内乱 295 第七章
鸦片战争 299 第八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乱 305 第九章
英法联军之役 312 第十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317 第十一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321 第十二章
晚清的政局 327 第十三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333 第十四章
中日战争 340 第十五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346 第十六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350 第十七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354 第十八章
远东国际形势 359 第十九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363 第二十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367 第二十一章
清代的制度 371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学术 376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社会 381 第二十四章
第五编 现代史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388 **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392 第二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95 第三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400 第四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404 第五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410 第六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413 第七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416 第八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421 第九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425 第十章
军阀的混战 430 第十一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433 第十二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437 第十三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440 第十四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443 第十五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445 第十六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449 第十七章
中俄的龃龉 453 第十八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456 第十九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461 第二十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465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469 第二十二章
第六编 结论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474 **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477 第二章
节选
**章汉族的由来 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他*初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固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单纯,还宜乎复杂?假如说复杂,可以复杂到怎样的程度?自然也还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总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则要晓得一个国家*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他*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的了。 建立中国国家*早的民族,就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议的一件事。(近来有人说:汉字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种族的本名,主张改称“华族”或“中华民族”。殊不知汉字做了种族的名称,已经二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就称“汉蕃步骑”,这就是以汉字为种族之名的一证,而且现在还是一句活语言——譬如现在称汉满蒙回藏,岂能改作华满蒙回藏?况且“种”、“族”二字,用起来总得分别。汉族不能改作“华种”,若称“华族”,这两个字,有时候当他贵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称“中华民族”,四个字的名词,用起来怕不大方便。而且现在“中华”做了国号;中国又是五族共和,这四个字,用到*近的时代,意义也容易混淆。总而言之,把臆定的名词,来改通行的语言,极难妥当。所以本书仍旧用汉族两字。) 然则汉族还是从“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国本部的呢,还是从他处迁来,入“有史时代”,其形迹还有可考的呢?这便是“汉族由来”的问题。 关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算是“西来说”*为有力。近来人关于这一个问题的着述,要算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在《新民丛报》里。)*为详博。但是他所举的证据,还不尽可靠,我现在且举两种证据如下。(这两种证据,似乎都还严谨的。) 其一,古书上说昆仑的很多。《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郑注》:“祀地,谓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疏:“案《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万五千里,神州是也。”入神州以后,还祭“昆仑之神”,可见得昆仑是汉族的根据地。然则昆仑究在何处呢?《尔雅》:“河出昆仑墟。”《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蔽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说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水经》:“昆仑墟在西北,去篙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山海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都以河所出为昆仑。河源所在,虽有异说,然都起于唐以后,不能拿来解释古书。要讲“古代所谓河源”,《史记·大宛列传》所谓“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而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其说自极可靠。那么,如今于阗河上源一带。一定是汉族古代的根据地了。(《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释文》:“马云: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疏》:“郑玄云: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郑以昆仑为山,谓别有昆仑之山,非河所出者也。”这一个昆仑,在如今西宁县的西边青海地方,和前一个昆仑无涉。所以孔疏特地申明一句道:“非河所出。”郭璞《山海经注》也说:“言海内者,明海内复有昆仑山。”这个“海”是夷蛮戎狄谓之四海的“海”,不是海洋的海。) 其二,汉族二字,是后起之称,古代汉族自称。他族称汉族,或说“华”,或说“夏”。《左传》戎子驹支对晋人,“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襄十四年。)《国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都是个证据。近人因此附会到《列子》上头的华胥之国,固然不甚可靠。(列子这部书,本来真伪夹杂,这一段又是寓言。凡寓言里的人名、地名,以至一切物的名,都不宜求其物以实之。)然而西史的巴克特利亚(Bactria),史记上称他做大夏,似乎是这地方的旧名。(因为汉时西域诸国,譬如安息、大夏等,都能证明他是译音。)《吕氏春秋·古乐篇》:“黄帝令伶伦作律,伶伦自古大夏之西,乃之阬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似乎就是这一个大夏。那么,阿母河流域,似乎也是古代汉族的居地。(参看近人《太炎文集·论种姓》。) 以上两种说法,如假定为不谬,则汉族古代似居今葱岭帕米尔高原一带。这一带地方,据人种学历史家考究,原是各大人种起源的地方。汉族入中国,所走的大概是如今新疆到甘肃的路。近来人多说“汉族沿黄河东徙”,这句话似乎太粗略。现在的黄河上源,在古代是氏羌人的根据地。(见第六章第四节。) 总而言之,“汉族西来”,现在虽没有充分的证据,然而蛛丝马迹是很多的。将来古书读得更精,古物发现得更多,再借他国的历史参考,一定可以大为明白。这就要希望诸位的努力了。 ……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DIYI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3.1¥68.0 -
朱元璋传
¥14.0¥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20.9¥5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16.0¥45.8 -
中国近代史
¥6.0¥20.0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8.9¥29.8 -
中国通史
¥18.5¥45.0 -
吴晗-明朝三百年
¥1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