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25972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28开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300259727 ; 978-7-300-25972-7

本书特色

新闻业的发展目前正处在历史的关键转型期,特别是自2009年以后,新传播技术呈井喷式发展态势,使新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变化促使新闻人不得不重新反思这个行业。目前各家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写类教材均未能对新一轮传播技术革新给新闻报道带来的挑战给出系统的梳理。本教材将总结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总体原则和专业理念的更新,归纳目前国内外新闻媒体主要使用的新闻报道体裁的采写方法,对消息、特稿、人物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连续报道和专题报道的操作规程与技术进行详细的讲述。在当今新闻传播业受到网络数字技术的强大影响之际,本教材将以独到的视角分析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趋势及特征,多媒体报道写作的方式方法,并着重讲述数字媒体新闻报道的相关理念和方法。

内容简介

新闻业的发展目前正处在历史的关键转型期,特别是自2009年以后,新传播技术呈井喷式发展态势,使新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变化促使新闻人不得不重新反思这个行业。目前各家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写类教材均未能对新一轮传播技术革新给新闻报道带来的挑战给出系统的梳理。本教材将总结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总体原则和专业理念的更新,归纳目前国内外新闻媒体主要使用的新闻报道体裁的采写方法,对消息、特稿、人物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连续报道和专题报道的操作规程与技术进行详细的讲述。在当今新闻传播业受到网络数字技术的强大影响之际,本教材将以独到的视角分析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趋势及特征,多媒体报道写作的方式方法,并着重讲述数字媒体新闻报道的相关理念和方法。

目录

**章 新闻报道的功能与新闻记者的职责
**节 新闻的特征
第二节 新闻报道的功能
第三节 新闻媒体的演变历史和趋势
第四节 新闻记者的责任
第五节 新媒体的发展及对新闻的再定义
第二章 新闻报道的原则与新闻记者的素质
**节 追求真实
第二节 保证准确
第三节 交代来源
第四节 谨慎验证
第五节 坚守客观
第六节 保持公正
第七节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
第三章 新闻发现与新闻选题
**节 新闻发现的意义
第二节 新闻发现的目标与依据
第三节 新闻发现思维的动态过程
第四节 如何确立新闻选题
第五节 如何进行报道策划
第六节 报道策划的原则与方法
第四章 怎样采访新闻
**节 采访的职业状态与心理准备
第二节 线索初步判断与现场采访
第三节 重要的职业素养:与采访对象沟通的能力
第四节 观察和记录
第五节 关于采访的提示和建议
第五章 怎样写作消息
**节 消息及其基本构成元素
第二节 消息导语的写作
第三节 消息主体的建构
第四节 消息的背景
第六章 怎样采写特稿
**节 特稿的定义
第二节 理解特稿
第三节 特稿的选题类型及来源
第四节 特稿的采访
第五节 特稿的写作
第七章 怎样从事深度报道
**节 调查性报道概述
第二节 选题从哪里来
第三节 怎样寻找采访对象
第四节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第五节 记者为什么错了
第六节 解释性报道概述
第七节 解释性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第八章 怎样从事专业领域报道
**节 时政新闻报道
第二节 财经新闻报道
第三节 法制新闻报道
第五节 科技新闻报道
第九章 怎样运用背景和数据
**节 背景的作用
第二节 背景的类型
第三节 背景的呈现
第四节 背景的写作
第五节 数据的使用
第十章 怎样从事融合媒介报道
**节 媒介融合推动新闻报道模式的变革
第二节 全能型记者:融媒报道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三节 融媒报道中的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
第四节 融媒技术工具对新闻工作的影响
第五节 融媒报道的信息获取及集成方式
第六节 融合媒介的深度报道
后 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本教材由学界和业界作者合作完成,各章分别由一位老师撰写。
**章编撰者唐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有十余年媒体记者工作经验,多次获得亚洲卓越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获评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曾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第二章编撰者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从事职业新闻工作25年,采写了大量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新闻报道。2003年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主讲“新闻采访写作”等课程,曾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报道采写技术和网络信息传播。
第三章编撰者张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85年开始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讲“新闻采访写作”“名记者研究”“采访写作专题研究”“传播学”等课程,曾两次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发现的理论与实践。本教材由学界和业界作者合作完成,各章分别由一位老师撰写。
**章编撰者唐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有十余年媒体记者工作经验,多次获得亚洲卓越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获评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曾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第二章编撰者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从事职业新闻工作25年,采写了大量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新闻报道。2003年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主讲“新闻采访写作”等课程,曾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报道采写技术和网络信息传播。
第三章编撰者张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85年开始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讲“新闻采访写作”“名记者研究”“采访写作专题研究”“传播学”等课程,曾两次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发现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编撰者刘畅,《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先后在《黑龙江工人报》《中国妇女报》担任记者,1999年进入《中国青年报》,从事过很多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也采写了大量的调查性报道,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全国新闻界抗非典优秀记者。
第五章编撰者许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现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1998年3月到2004年3月求学之余在中央电视台从事不间断的新闻工作,历任社会新闻部记者、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栏目策划、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执行主编。
第六章编撰者南香红,中国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曾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著有《王选的八年抗战》《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众神栖落新疆——东西方文明的伟大相遇与融合》《野马的故事》等。对北京旧城改造、细菌战、三峡工程、新疆历史文化等锲而不舍地进行了多年的调查和研究,作品以历史记录价值和文本阅读价值被业界评价为“对抗时间的写作”。
第七章编撰者刘万永,《中国青年报》深度调查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共十八大代表。曾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12年获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2014年,获第二届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友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专业硕士业界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硕士业界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专业硕士联合导师。代表作有《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等。2015年出版专著《调查性报道》(人民日报出版社)。
第八章编撰者潘曙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2001—2005年在新华社信息部工作,进行过财经专线、医药卫生专线的采访写作工作。之后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于2011年完成学业,2012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教授课程有“新闻实务基础”“新闻采访写作”“英语采访与报道”“英语新闻消息写作”“应用传播学方法”等,主要研究方向是新闻实务、社交媒体研究以及健康传播,近年来在这些领域的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十余篇。
第九章编撰者翁昌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有十年的新闻报道和编辑部管理经验,曾任职于《羊城晚报》《中华读书报》《出版人》等报刊,并参与创办中华读书网、管理中文在线等新媒体。专注新闻传播实务、新媒体内容生产领域,主讲“新闻实务基础”“新闻采访写作”“法治新闻报道”“网络信息整合”等课程。获北京市第八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论文奖,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相关章节的编写工作,受聘担任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审核委员(2014)。
第十章编撰者李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广播电视专业,旅居美国十余年从事全球新闻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曾在纽约大学艺术学院讲学。曾先后担任《人民日报》记者和编辑、美国时代华纳有线栏目In the Spotlight with Qin总制片人兼主持人、华尔街媒介专栏财经评论员,长期兼任美国WKDM跨洋直播栏目《李沁在线》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是全球范围内*早进行沉浸传播和沉浸新闻研究的学者之一,在SSCI、CSSCI发表论文数十篇。获美国国家电视“艾美奖”学院奖、全国政协好新闻一等奖,入选北京市“千人计划”,为北京市特聘专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