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者
读者评分
5分

亲历者

1星价 ¥19.1 (3.2折)
2星价¥18.5 定价¥5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二星用户)

正在看,蛮厚的,纸质也可以

2023-07-02 17:51:26
0 0
tor***(三星用户)

历史的亲身经历。 郑重推荐!

2022-11-07 22:13:0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115110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4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541151101 ; 978-7-5411-5110-1

本书特色

一部反思历史,彰显人性的传记作品。百岁老人林向北,讲述《红岩》以外的故事:如何营救渣滓洞、白公馆的战友,如何再现“双枪老太婆”陈联诗的书香教养和儿女情长。流沙河、林达、傅国涌特别推荐。 ◆流沙河、林达、傅国涌 特别推荐◆营救“渣滓洞”战友的百岁老人,讲述《红岩》以外的故事◆“双枪老太婆”的硬朗形象外,再现她的书香教养和儿女情长◆历史波谲云诡,不同命运综错潜行 溯源祖父母为**代,流及父母为第二代,吾蜀川东地下党的洪波壮涛之中,川东云阳书香门第林家留下的种种事迹,到第三代哲嗣林雪女士笔下,终于得以准确追述,翔实描摹,让后人读罢为之歌哭。 ——流沙河 老人超强的记忆力,女儿林雪忠实的记录,为后世留下了一段珍贵史料。这只是百岁老人三部曲的**部: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个人生三十年。之后他随着中国历史大潮的沉浮而继续沉浮:个人命运总是被卷入其间,常常感觉是自主选择,事后回望,却会看到一个难以挣脱的巨大旋涡。盼望早日看到这部个人史后两部的出版,呈现一个更为丰富完整的人生长途。 ——林达 个人史属于私人叙事,视角是私人的,却也可以在个人史中看见大历史,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常常重叠在一起。个人史的书写可以为大历史提供细节,帮助读者读懂时代的变化和我们经历的苦难…… ——傅国涌

内容简介

《亲历者》是作家林雪写的一部关于父亲林向北的文学传记。讲述的内容起于20世纪初叶,止于新中国成立之时,是一幅川东革命的历史长卷。    林向北,1918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盐商家庭,1938年加入共产党,1945年开始参与华蓥山大起义的筹备及策反工作,起义失败后掩护大批同志撤退,并组织营救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战友。    书稿以林佩尧、林向北父子和陈联诗、廖宁君母女的革命生涯与情感为主线,铺陈出一个传奇的家族群像。两代人,共出现八名地下党员,为革命牺牲了四位亲人,*小的年仅四岁……作者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活的人物,一直以“双枪老太婆”硬朗形象示人的陈联诗,也再现出她书香教养和儿女情长的一面。

目录

**部分 我的青少年时代

**章 /003
我是一个无娘儿 /003
父亲远走高飞 /006
父亲衣锦还乡 /013
局长的大少爷 /020
罗汉堂里的“豇豆小姐” /025
第二章 /030
不要孝子要同志 /030
假戏真唱 /035

第三章 /042
从局长到犯人 /042
改造人间地狱 /048
告别家乡 /056


第四章 /058
跟着父亲去流浪 /058
我的初恋 /065
多想她是我妈妈 /070
网球场上显身手 /074
小先生大志气 /079
第五章 /086
我陪诗伯坐监牢 /086
女犯心中的“活菩萨” /090
《万州日报》小访员 /097
万县“七君子案” /101

第六章 /109
诗伯出狱 /109
又想带兵去打日本 /118
诗伯随我们回老家 /121

第七章 /138
英雄无用武之地 /138
我带诗伯游故地 /142
“乱世英雄”起四方 /148




第二部分 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

第八章 /161
入党 /161
筹办国华中学 /165
在国际工业合作协会 /172

第九章 /177
重返云阳 /177
孩子剧团来了 /180
擦皮鞋少将江民声 /189

第十章 /194
**次到外婆家 /194
又见诗伯 /198
初识宁君 /206
刘老刻印谋生 /213

第十一章/217
父亲再次入党 /217
奇怪的勤务兵 /224
筹办农场 /227
撤退 /229
我爱宁君 /232
诗伯当上板车老板 /240
被拘留的日子里 /244

第十二章/249
蛰伏在都市 /249
乱世中的婚姻 /260
神秘表叔 /261
我的一家与中华剧艺社 /269
别了成都 /274

第三部分 战斗在黎明前的黑夜

第十三章/279
筹备大起义 /279
星火在燎原 /284
冰华之死 /290
父亲走得太早了 /294
云开日出 /304
投身“学运” /309
初学拉广告 /316

第十四章/323
策反地头蛇 /323
煮熟的鸭子飞了 /329
为了二百一十四条生命 /334
紧急下潜 /342
家庭支部 /348
虚惊 /353

第十五章/356
虎口夺食 /356
母女抢夺“生死牌” /366
脱险同志联络处 /369
郭德贤和她的两个孩子 /373
我的妹夫陈作仪 /377
好人谭幺姐 /381

主要参考资料 /389
后 记 /391
展开全部

节选

**部分 我的青少年时代
**章
我是一个无娘儿
1918年1月,我出生于长江边上云阳县著名的盐场云安镇。
云阳坐落在长江边上,它背靠高山,面对长江,方圆一百多里的土地上,现在居住着一百多万人口,多以农耕为生。云阳老县城北面三十里外,有个椭圆形的小盆地,面积约有一平方公里,四面皆山,一条名为汤溪的河流从盆地当中穿流而过,将盆地分为南北两岸,然后再流至县城,从汤溪口注入长江。这个小小的盆地,便是我的家乡云安镇。
传说公元前206年的西汉初期,汉高祖手下的一个叫扶嘉的廷尉,追随一只白兔,在这里找到了盐泉,于是开始了云安取卤制盐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这里的手工盐享誉下川东及毗邻的湖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地区。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在江浙一带尤其激烈,阻碍了交通,淮盐不能通达,盐贵如油,朝廷急命川盐济楚,川盐产销量大增,云盐的产量也猛增加至日产量七万斤。质优价廉的云盐产量增加,盐税也随之增加,上缴去万州的盐税数日一次,每次至少有税银十挑,每挑千两,于是云安有了“银窝子”的美称,吸引了周边乡县乃至湖北、江西、陕西等外省的贫苦农民前来淘金挣钱,一些有见识的商人和地主纷纷前来开发盐井,修建盐灶。附近的大大小小的煤窑也遍地开花,川流不息的力夫们和船队,通过水路和陆路把煤运来盐场熬盐,然后再把熬好的盐运到省内和省外各地销售。整个云安,到处都是汲盐水的井、熬盐的灶、运货的船、撑船的人、拣煤渣的孩子和那些穿着大褂子走来走去的盐老板…… 真是比县城里还热闹。
这样的岁月,刚好让我的祖父给赶上了。
祖父的名字叫林更堂,邻里都叫他林大老爷。他为人忠厚和善,从不招惹是非,祖母为他生下八个孩子,养活了三男两女,他得为一家七口的生计起早贪黑拼命干活。*早他是一个走乡串户的货郎,背着一个背篼,放上一个货架,里面装了些针头线脑鞋袜毛巾之类的小百货,手里摇着货郎鼓,一边走一边吆喝,饿了就啃两口自带的玉米饼子,走远了就在路边的人家里住上一夜,草鞋穿烂了也舍不得买双新的,光着脚长年累月地奔波。常言说天道酬勤,这样勤耙苦做省吃俭用,家里慢慢地有了点钱,就由行商向着坐贾发展。先是在镇上开起了杂货铺和绸缎铺,赚了钱又买下了一股很旺的盐水,开起了盐灶;接着又修起了十几间街房,云安场的人叫“林家半条街”。我们林家开始发了。祖父在得意之余,又花了几百两银子,“捐”了一个五品的闲官。每到逢年过节或者是做生办酒,他总要穿上官服,戴上官帽,坐在高堂上,接受儿女和邻里们的朝拜,然后坐着轿子出门,去拜访门里真正的官员和有名气的亲朋好友。
我们家的祖屋坐落在离云安场两三里外的一个叫津口的地方,有了钱的祖父大兴土木,把祖屋拆掉,新居与镇上的杂货铺和绸缎铺修成一体。临街是约十多米宽堂皇的铺面,正面的门楣的黑漆招牌上,是三个斗大的贴金大字招牌“魁燊荣”,一直是云安场标志性的建筑。从铺面进去,依次是中堂、天井、堂屋和花园,孩子们*喜欢的当然是花园了。那里有鱼池、葡萄架,还有石榴、柚子、樱桃、桃子之类的果树,以及梧桐、凤尾竹和各种花草。新屋堂屋的正中,挂有知府大人送的“梅鹤长春”的金字大匾,这是祖父*大的骄傲。到后来祖父干脆在林家祖上为后代规定的派名次序之外,又拿这四个字为我们这一辈林家子弟排行。好在旧时中国,一个人能够有好多个名字,在社会上大都用“号”或者是“字”,在家中都用祖上家传的派名。本来我们林家的家传派名顺序为“方宗宜常向,继美更荣先,孝友英兴信,中和传圣贤”这二十个字,而我们这一辈正好是“先”字辈,我的派名就叫作“林先礼”。祖父给我们另外以“梅鹤长春”排的名字,大伯的儿子被叫作梅轩,二伯的幺女儿叫梅侠,我叫梅禄。只不过我和大伯的儿子后来都没有用,倒是“梅侠”一直被沿用下来了。
在此之前,云安场有张、唐、李、王四大家族,人称“四大霸王”;后来又添了陶、郭、周、林、陈五大姓与他们平起平坐,因为这五家都是有钱人,老百姓中就有了“陶、郭、周、林、陈,砣砣(银)锭子打死人”的说法,其中的“林”,就指的我们林家。不久,我的大伯被选为盐场的客长,相当于今天的工会主席,管辖着上万工人的事务;二伯则当上了镇里的商会会长,后来又当上了县公安局长,在地方上都成了说得起话的人物。紧接着,我的七姑,又门当户对地嫁给了当地的首富唐家做儿媳妇,我们家里真正成了有钱有势的人物,一旦有了做生摆酒之类的喜事,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来朝拜,一时间宾客盈门,人来人往,家里开起了流水席,四个厨子在两个大厨房里煎炒烹炸,下面来帮忙的用人忙得穿梭一般;当然*忙的还得数收礼的账房先生,每次光是送礼人的名单,都要记满整整一大本账簿,礼品要堆满满的一屋子。这是我们家的鼎盛时期,真说得上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我们家那股顶大梁的盐水渐渐地淡了,接着祖父中风瘫痪在床,我父亲显然对于商业上的经营缺乏才干,杂货铺和绸缎铺都亏了本。街房的佃户们,大都是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房价本来就低,还不够维修之用。家境颓败,在地方上说话就渐渐地不大作数了,大伯和二伯也就从官场上败退下来,虽然都有些旧关系可以依靠,找碗饭吃不成问题,可是那高高在上的心气没有了。二伯在县城名不正言不顺地养了个外室,长年累月地不回家,也不拿钱回来;大伯两口子不但不为家里经营帮衬,还依然只顾抽鸦片烟,很快就败完了所有的家当。到*后,偌大的一个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只靠祖母一个人卖点零盐,开个小栈房勉强支撑。
就在这期间,我出生了。

作者简介

林雪,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外祖母为《hongyan》中“双枪老太婆”原型的陈联诗,父亲为“万县七君子”之一的林向北。1981年开始新闻及文学作品的写作,以纪实见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