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教育家赵君陶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革命教育家赵君陶

1星价 ¥20.9 (5.5折)
2星价¥20.9 定价¥3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027267
  • 装帧:一般铜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31页
  • 出版时间:2017-08-01
  • 条形码:9787568027267 ; 978-7-5680-2726-7

本书特色

赵君陶,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赵君陶同志一生以革命和教育为己任,在战争年代,她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她强调要有正确的教育方针,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要有一批素质好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她爱生如子、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

内容简介

本书追寻赵君陶同志的足迹, 再现了当年广阔的历史画卷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刻画了她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颂扬了她那种坚韧的革命意志和对教育孜孜以求的精神。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目录

**章酉阳龙潭赵九妹(1)
九女会成才(1)
聪明好学(3)
五哥的支持者(4)
用行动表现了革命(5)
必须革命(7)
第二章学习成长在北京(9)
京城团聚(9)
五哥的影响(10)
为三姐解除封建婚约(14)
女师大学潮(15)
第三章到革命的南方去求学(18)
从北京到上海(18)
为救国救民尽力(19)
美好的印象(20)
生机勃勃的上海大学(22)
在“五卅”运动中成长(23)
筹备第七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26)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27)
留下一张永远的纪念照(29)
第四章战斗在湖北武汉(32)
夫妻双双调到武汉(32)
为妇女解放高歌呐喊(34)
筹备全省妇女代表大会(34)
培养妇女干部(37)
声讨蒋介石(39)
参加南昌起义(41)
为南昌起义枪声欢呼(43)
第五章孤身回沪继续战斗(46)
痛哭五哥世炎(46)
忧悬南昌起义军(48)
寻找嫂子夏之栩(49)
夏娘娘被捕(52)
第六章硝烟洗礼后的新战斗(55)
李硕勋回上海(55)
深情回忆赵世炎(57)
夫妻并肩战斗(58)
孩子诞生(60)
参加打“狗”队(62)
第七章在邓颖超领导下工作(64)
在中央妇委任秘书(64)
携儿送夫上征程(65)
形势险恶赴香港(67)
第八章在香港的日日夜夜(68)
夫妻重逢在香港(68)
再危险也要去海南(69)
热血洒琼崖(71)
忍泪离香港(75)
第九章爱人壮烈牺牲后(77)
展开全部

节选

九女会成才 在重庆市的东南角,秀山、酉阳、黔江、彭水四县连成一片,组成一个楔形地块,插入鄂西、湘西、黔东北的边境之间。离酉阳县城45公里的龙潭河右岸、川湘公路左侧,有一龙潭镇。离龙潭镇约一公里的龙东乡之巴罗(小地名),有一清代砖木结构四合院——赵家庄屋,布局完整,素雅庄严。白色的墙顶着灰黑色的瓦檐,四周郁郁葱葱的林木将它围得严严实实。庄屋正门朝东,正屋呈南北向,院内有三十二间房,前后两个小天井。庄屋的堂屋正中悬挂着一块约二米多长、一米宽的黑匾,写着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琴鹤世家。”赵君陶就诞生在这赵家庄屋里。 1903年1月17日,当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之后,家人欢喜地报告了主人赵登之:“老先生,夫人又生一女娃子。”老先生也挺高兴,随手将桌上放置的历书翻开一看,脸上浮出特有的喜悦,原来书上记有“初九巳时(上午9时至11时)大雪”。瑞雪兆丰年,家境要发财,小女要成才。初九,九时,小女又是排行老九,“九九”八十一是取大的数字,好!九九九,顺时走,在多子多女多福的封建大家庭里,赵君陶的出生,又给赵家增添了一份喜气。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看到小女娃长得娟秀,皮肤嫩白,皆称赞:赵先生多福分,这孩子定是有出息的女子。 父亲为小女起名世萱,字君陶,号郁仙。何以叫世萱?世是按赵家家谱排下来的。萱草,古代人以为宜男、忘忧的一种草。字君陶,是望把孩子陶冶造就培养成人,有用于国家和自家事业。郁仙,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多文采貌、永远旺盛之人。 赵君陶的父亲是一个地主兼商人,精明能干,善于理财。母亲赵陆氏虽出身贫寒,没什么文化,但为人厚道,勤劳俭朴,终日操持家务。 赵君陶父母所生子女九人,赵君陶是小的孩子,她共有五个哥哥,三个姐姐。大哥赵国华、二哥赵国泰(世珏)、三哥赵子章(世炯)、四哥赵国顺(世琨)、五哥赵国富(世炎),大姐赵世凤、二姐赵世莲、三姐赵世兰。赵君陶的父亲赵登之原籍江西,共五兄弟,长房、三房在龙潭,二房、四房、五房在江西。赵登之属长房,年轻时,随同族亲戚族人从江西到酉阳龙潭帮人做生意。因他小时候读了几年私塾,从商之后,肯干肯学,手脚勤快,善于动脑筋,又善于交际,对商业经营和行情都很熟悉,深得老板的信任赏识。后来,他自己有了积蓄,立住了脚跟,独立开门立店,逐渐发展起来,成了龙潭镇很有影响的商人。 在闭塞落后的川东,酉阳县龙潭可称得上水陆交通方便、商旅云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龙潭盆地方圆20余公里,市场顺盆地作长形分布,街道虽不太宽大,但有一条河从镇上穿过,与湖南常德相通,龙潭河流域开发较早,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明清时期,舟楫繁盛。”在丰水期,大船每艘可装桐油500桶;在平水期每艘可装桐油300桶;在枯水期每艘可装桐油100桶左右。在秀山的妙泉以下河面宽阔,船只常年通行,因而龙潭便成为酉阳东部土特产品输出的转运站。其中输出物资多为桐油、生漆、五倍子、黄蜡、中药材、葵花籽等土特产品,而输入的大部是布匹百货,在附近销售。当时商贸活动非常活跃,成了繁荣酉阳经济的通商口岸,故有“货龙潭”“小南京”之称。从事商贸的江西人,在这儿形成赣帮。 赵登之自从江西来龙潭做生意后,利用龙潭有利的地理环境和亲族的帮助,以及自身的精明勤奋和经营本领,逐步创下了基业,在龙潭镇很有影响力。赵家在镇上复兴街有商店门面,有房屋,在镇上二、三、四村均有房屋和土地,在龙潭河东岸有避暑地——赵家庄屋,建筑面积712平方米,占地1605平方米(现辟为赵世炎烈士故居)。在龙潭河上建有赵家专用码头。赵登之主要经营川东土特产:桐油、生漆、农副产品,从水路运至湖南常德、长沙、湖北武汉、贵州,又从武汉、常德运回布匹、百货、食盐等商品。因商务影响,赵登之在常德被选为酉阳驻常德商业会长。他与武汉的一些货商栈号也有业务联系。 赵登之商务繁忙,整日经商在外,偶遇闲暇,也回家逗逗小女,享受天伦之乐。九妹君陶常在父母膝下嬉闹,给辛苦奔忙的老人带来不少欢乐。 赵登之靠自学和商务实践,文化水平有了提高,喜欢书法,坚持写日记,藏书丰富。赵登之家厅堂悬挂的匾额“琴鹤世家”和他兄弟家悬挂的匾额“凤高世家”,都表示赵家向慕文化学识,要以此为立家创业之本,激励教育家人后代,要做有文化、有道德、有事业、有前程之人。赵登之看到君陶开始看图识字,能执毛笔学着写字,就大加表扬:“赵小女会有出息的,你看这字写得多么端庄清秀啊!就像小女长的那样。”母亲有时也在一旁夸奖几句,这给幼小的赵君陶极大的鼓励,她更加认真勤奋地读书写字了。 赵君陶母亲赵陆氏,出身贫寒,从小参加劳动,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她为人厚道、慈爱善良,同情劳动人民和受苦受难的人。赵家十余口人,全靠她操持家务,衣食住行,里里外外都要操心管理,整日辛勤忙碌。后来她年纪大了,已出嫁的大女儿赵世凤经常回来帮忙,二女儿赵世莲因丈夫病逝长居娘家,协助母亲操持家务,做衣做鞋做袜,把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 母亲对人和善,从不打骂孩子,对左邻右舍宽厚和善;一生勤劳朴实,以身作则,辛勤劳动,毫无怨言;关心丈夫,支持孩子们学习,赵君陶作为幺女儿,从小深受母亲这些优良品德的熏陶。 聪明好学 赵君陶从小就聪明伶俐,在家里,哥哥们背诵课文和诗词,她也悄悄跟着背诵。她记性非常好,哥哥们能背诵下来的,她往往也背得下来。因而,她也比几个姐姐幸运,能进学堂。据赵君陶外甥女田华回忆说:“外祖父特别喜欢我小姨赵君陶。他从内地和外地商业活动中预察到,时代在发展,若自己的小女儿不上学识字,将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他支持小女儿上学堂,特别是他发现小女儿聪明好学,人长得又俊俏,更加重视对几个儿子和小女儿的培养教育。”君陶一进入学龄期,父母就高兴地送她到龙潭小学上学。 赵君陶在龙潭小学读书时,聪明好学,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课,成绩很好,但那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前夕,酉阳和龙潭就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教案”,天干年成不好,经常出现匪患,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不安,女孩子上学不便,有时就要辍学,在家里,她和姐姐世兰就将哥哥们读过的书拿来阅读。赵君陶侄儿田祖琪说:“听伯母赵世莲回忆,那时龙潭经常出现匪情和宗族械斗。赵君陶和姐姐赵世兰到二姐夫家躲匪,她们自己带来一些书自学,还练习书法。她看到君陶写的毛笔字,逗趣地说,‘九妹是女秀才,将来必定能找到一位才子丈夫。’赵君陶被夸逗得不好意思,脸上透出一阵阵红云,然后微笑着回答姐姐,‘你尽瞎说,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女子不学习,没有知识,不又成了睁眼瞎,又要害女子一辈子呀!’她在妹妹们的学习精神鼓舞下,对学习有了兴趣,也跟着妹妹们学习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赵君陶回忆姐姐赵世兰时说:“我们姊妹九人,世兰居中,她不像大的那样受到重视、小的那样得到宠爱,不是在父母的娇养中长大的,因此她从小能吃苦。少年时在家辛苦,父母的饮食、疾病都由她侍候。父母安排我读书,三姐出嫁。”赵君陶是小的女儿,小时候身体不太好,但性格刚强,人又聪明自信,所以得到父母厚爱。她也能吃苦,特别在学习上,肯动脑子,肯下功夫,虽入过学堂,学了一些东西,但更多的文化知识则是从兄姐特别是三姐世兰和五哥世炎身上和自学中得到的。 五哥的支持者 赵世炎和赵君陶是挨肩兄妹。她自幼就受五哥赵世炎影响。世炎上学很早,四岁便入私塾念《百家姓》《千字文》,稍长读《论语》《孟子》《通鉴纲目》等。那时读书多为背诵,世炎在学堂背诵,回家也大声背诵,君陶在一旁看得出奇,引起兴趣,虽不知其意,也跟着哥哥大声朗读。五哥看她愿意学,有时也有意地教她几段,她很快便能顺畅地背诵下来。于是,五哥世炎成了小先生,妹妹君陶成了学生。 世炎小时候不仅学习好,而且也是家中活跃分子,常用书中的文句开开玩笑,把学习寓于娱乐之中,更激起了妹妹的学习兴趣,如姐姐们给她和五哥世炎吃东西,世炎即用骈体古文戏写“诏书”感谢姐姐,小妹君陶看得好笑,她在耳濡目染之中,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哥哥们学过的书,她也愿意看,哥哥们从外面买回来或借回来的书,如《水浒传》《民约论》《天演论》等,尽管她还不怎么能懂,但她也要翻上几页,有时还向哥哥们请教一下,并常听哥哥们介绍外边世界发生的变化,这样,她不仅学习上有了长进,也逐渐接受了一些新事物,增长了新知识。 辛亥革命前,革命风暴从大城市吹到了偏僻的小山镇。赵君陶二哥世珏和三哥世炯,跋山涉水到了几百里外的成都。赵世珏考入成都陆军学校,赵世炯考入成都中学,后来世珏因思想激进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军队里当了一名下级军官,世炯考入唐山交通学校。他们经常写信将外界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和弟妹,还不时向弟妹们寄些新书和一些介绍民族英雄的小册子,向他们灌输新的思想、介绍新的潮流。世炎和世兰首先表现出来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对真理的追求。君陶总爱静听哥哥姐姐们议论,特别喜欢听五哥世炎的评论和感想。五哥对新事物特别感兴趣,也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所以,二哥介绍的外部消息和寄来的书籍,对这几个在家的兄弟姐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平静的封建家庭中不断激起了浪花。

作者简介

官祥,吉林人。1933年3月生,1948年先后毕业于东北军政大学、南京空军政治学院师资班。历任参谋、秘书、干事、教员、宣传文化科长、副政委等职,离休后主要是撰写领袖、将帅、名人传记作品。 黄自贵,男,1956年5月生,河南省淅川县人,经济师,曾任华中电力康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先后荣获“许昌市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及优秀经营管理者”和国家劳动部授予的“为劳服企业巩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个人”称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