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吉思汗与今日中国之形成
读者评分
5分

成吉思汗与今日中国之形成

1星价 ¥37.4 (5.5折)
2星价¥37.4 定价¥68.0
商品评论(1条)
DRY***(二星用户)

挂羊头卖狗肉,根本文不对题,只是叙述了蒙古崛起的过程,讲故事的能力算是一流,但是成吉思汗与今日中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没有回答,按照这个逻辑,可以写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察合台/朮赤/阿里不哥与今日伊朗/伊拉克/中亚/俄罗斯的形成,典型的外国历史文学作品,没有脚注,全是二手资料,作者的历史研究水平值得怀疑,不给原始史料怎么研究,英语世界的相关主题的重量级作品,Allsen的Mongol Imperialism、Ratchnevsky的Genghis Khan等等,都没有引用,在学术性上大打折扣,这种作品居然用能够用“重量级作品”一词介绍,出版社想啥呢。可能除了文笔流畅外,故事讲得好外就没啥值得关注了。翻译算是可以,一些名词有待商榷,“太阳汗”、“王汗”、“回回炮”等等翻译都有误。

2018-12-08 00:26:0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132620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45页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229132620 ; 978-7-229-13262-0

本书特色

1、《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姊妹篇2、世界史因他而重塑,中国史因他而转向3、将中国史置于全球史之中重新理解中国的形成 4、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大转向时代的欧亚巨变本书是《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的姊妹篇,成吉思汗发动的西征惊醒了欧洲,建立的蒙元帝国打破地理、政权的阻隔,促进了各文明的交流,比哥伦布早300年揭开了“世界史”的序幕,同样他发动的南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明人的哀叹,就真实反映了蒙元灭宋对当时人们的巨大冲击,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七百多年后我们再看宋亡元兴那段历史,中国历史因之发生了巨大转向。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杉山正明所说,就是从“小中国”转向了“大中国”。蒙古帝国第yi次将西藏、蒙古草原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这是“统一的中国”首次完整呈现,疆域之阔大让汉唐也难望其项背。入主中原以后,在沿袭和扩展汉唐传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官僚制模式基础上,蒙古统治者充分调动源于内亚边疆帝国国家建构模式的政治及政治文化资源,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塑造,这些恰恰影响了今日中国之形成。

内容简介

本书是蒙元史研究领域中的一部重量级作品,是作者在研究、思考中国政区地理版图的多元性、民族心理文化的整体性与蒙元历史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文献和实地考察而写成。 书中主要讲述了成吉思汗将松散的草原部落联盟塑造为一个帝国的奋斗历程,和他*重要的继承者忽必烈汗对整个传统中国地区的征服和进一步的版图扩张,以及这一过程中在沿袭和扩展汉唐传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官僚制模式基础上,充分调动源于内亚边疆帝国国家建构模式的政治及政治文化资源,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和塑造;揭示了成吉思汗和他创立的蒙元帝国对今日中国之形成的巨大影响。

目录

目 录

代序:今日中国是蒙古帝国的遗产吗?/8

导言/20

**部分 成吉思汗

1.“命受于天”/28

2.民族的缔造者/56

3.向南挺进/80

4.地狱之门/100

5.大突袭/128

6.大汗和大师/136

7.死亡之谜/144

第二部分 过渡时期

8.女人,拯救帝国/174

9.恐怖的欧洲边疆/184

10.基业稳固/194

第三部分 忽必烈

11.再度向西:征服和挫败/208

12.略取云南/222

13.上都岁月/230

14.忽必烈的崛起/242

15.一座新都城/254

16.怀纳西藏,扶持佛教/264

17.征服南方/274

18.旭日燃烧/292

19.来自腹地的挑战/300

20.忽必烈在中国的统治/308

21.神风/322

22.一次谋杀,一处密陵/332

第四部分 余波未平

23. 帝国外延/346

24. 圣山寻墓/364

25. 蒙古遗产/390

26.起死回生/410

后记 回到未来

译后记/433

参考文献/436


展开全部

节选

17 征服南方 有些事情是没得商量的,对忽必烈来说,征服南宋就是其中之一。他已经试过一次,但失败了。忽必烈和他祖父一样,不会因失败而气馁,在平定李璮之乱后的1268年,他重新回到对宋战争上来了。这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南宋境内河流纵横、城市棋布,而蒙古和北中国大部分却不是这样的。城市就是目标,因为那里富人聚居、官僚当权,又不像欧洲、日本贵族那样拥有城堡,所以,城市储备了足够的炸药,况且,为了更好地进行贸易以供养自己,多数城市建在河边。于是,城市成了难啃的硬骨头。蒙古人不仅需要更好的夺城方法,而且还要新东西——河船水师,这不得不白手起家。 关键是长江天险,其下游坐落着宋都杭州,所以,任何一次进军都必须沿江而下。长江由西向东流淌,忽必烈军则从北面攻来,但蒙—宋边界中段正好有条重要支流汉江,它向南奔流,形成一条河路,直通长江下游和杭州。 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汉江的关键所在是襄阳城(襄阳有各种不同的拼写方式:马可?波罗写成Saianfu,拉施都丁写成Sayan-fu,在离拼音时代更近的时候写成Hsiang-yang),它位于汉江和其他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北距长江二百五十公里。今天,襄阳与对岸的姊妹城市樊城构成大城市襄樊(2010年底,襄樊地级市改名为襄阳地级市——译者注)。在忽必烈时代,襄阳是筑有护城壕的要塞城市,处于十字路口的重要贸易中心,人口二十万,通过浮桥连接樊城。任何一支沿江南下的军队都必须拔掉襄阳。 这一点对南北双方来说都是常识,因为襄阳此前两度成为首要目标,一次是1206—1207年的金宋战争,一次是1235—1241年的窝阔台对宋战争。尽管它两次都没有失守,但在1236年却投降蒙古人,蒙古人经过短期占领后就北撤了。所以,襄阳习惯了遭受攻击,并一直忙于重建防务。它有数段约六七米高的坚固石墙,全长六公里,建在约一公里宽的险峻方地上;六扇城门中有三扇直面河流,在洪水期,河流就是一条半公里宽的高速交通补给线,且因水太深而无法涉过;当冬天水位降低时,它就变成了一座结冰河道与沙堤构成的迷宫;由河流灌注的护城壕达九十米宽;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攻击者不可能足够靠近城市,并用云梯和塔楼袭击城墙或暗中破坏。 本章主要讲述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以至忽必烈取得了*伟大的功绩:缔造一个统一的中国,奠定今日中国的大部分边界……1268年初,襄阳攻城战开始,战争演变成一部为期五年的史诗,一场中国的特洛伊战争。遗憾的是,当地没有荷马这样的人把攻城战编写成史诗篇章,因此,战役高潮前的细节很少。 要完全封锁襄阳仍需更多的船只,于是,在忽必烈的水军统领刘整的监督下,用数月时间造出了五百艘战船。经过一个夏天,蒙古人在汉江下游两岸筑起堡垒,轰击运送补给的宋船。当冬天再次来临时,阿术渡江将攻城战扩展至樊城。宋人的一次突围行动以灾难告终:数百人被俘后斩首。之后,足以活命的给养送到,所以汉人固守不动。1269年春,忽必烈另派二万军队增强攻城大军的力量。8月,在经历十八个月的突击和观望之后,三千宋船沿汉江而上攻击蒙古人的新堡垒,但被击退,损失了二千人和五十艘战船。忽必烈的将领们另需七万军队和更多船只。同样地,宋朝情报员把命令和密封在蜡丸里的银两、家书偷偷带入城内,安定了守城宋人的军心,使他们决心抵抗到底……

作者简介

约翰.曼(John Man),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旅行作家,生于英国肯特郡。毕业于牛津大学德语、法语专业,曾参与两个博士后项目——牛津大学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伦敦东方-非洲学院的蒙古研究。1996年起,对蒙古-鞑靼历史、蒙古和中国的古今关系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精通蒙古语,对于蒙古历史有独到的研究。 其代表作有:《成吉思汗与今日中国之形成》《成吉思汗:生、死与复活》《匈奴王阿提拉》《忽必烈汗》《长城》《成吉思汗的领导奥秘》《元上都:马可波罗与欧洲发现东方》《古腾堡革命》《公元1000年地图集》《戈壁:沙漠觅踪》等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