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邦犹是旧山河:浑源近代轶事

此邦犹是旧山河:浑源近代轶事

1星价 ¥56.2 (7.2折)
2星价¥56.2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57165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412页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45716528 ; 978-7-5457-1652-8

本书特色

韩众城著的这本《此邦犹是旧山河--浑源近代轶事》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物的主要事迹,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冷静地呈现出事件的时代背景和来龙去脉,极少有主观推测与评判。作者文风严谨,史料翔实,每一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都交待得非常精准,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文笔流畅,通篇没有艰深僻涩之语,不至于让人看不懂或产生歧义。

内容简介

  《此邦犹是旧山河:浑源近代轶事》以清末民国时期浑源文化、商业名人的成长及经历为主要内容,辅以浑源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再现乡贤风范,敦实地域文化。既是当地文史资料的重要补充,也是对浑源乡贤文化的诠释和传播,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可读性。

目录

序一/李锐锋
序二/王继武
序三/荣友书

**部分:人物传记
光绪进士孙秉衡家族佚事
清代遗老——赵国良事略
清末侠商赵子青掠影
民国浑源的著名缙绅——张官
说不尽的田应璜
声名显赫的太原警备司令荣鸿胪
山西近代文豪郭象升
郭象升和浑源之缘
风雨飘摇史标青
于润沧院士侧影

第二部分:栗毓美家族纪事
河帅栗毓美纪事
清代大教育家常安世老夫子事略
栗毓美和恒麓书院
栗毓美之死
拂去历史尘埃后的栗耀
民国风云人物栗逎敬

第三部分:王荩臣家族纪事
清末名儒王尊贤事略
浑源*后一位进士——王荩臣
浑源县民国教育家王亲臣纪略
发明家王道平
著名经济学家王大用
王荩臣和郭象升的交往
王荩臣与李庆芳的交往
王荩臣和元音琴社
王荩臣和于右任的隔空之交

第四部分:史事钩沉
顺治年间的浑源屠城事件
民国元年“铁锹会”暴动始末
浑源义和团运动纪实
新学堂和“旧浑中”
恒岳显灵的陈年旧事
国民军和晋军在浑源征战始末
奉军和晋军在浑源征战始末

第五部分:遗迹探幽
浑源的“灞桥”——摩天锥
双松寺寻古
恒山的《北岳全图》碑刻
一通珍贵的重修悬空寺碑
梁思成的悬空寺之行
一幢特殊的古建筑——晴远楼
远去的地标性建筑——烈士塔
附录:他坐在轮椅上写下近500篇民国史博文——记浑源历史文化的研究人士韩众城《山西晚报》记者梁成虎
展开全部

节选

  《此邦犹是旧山河:浑源近代轶事》:  光绪进士孙秉衡家族佚事  有清一代,山西大同府共取录科举进士30人。其中,大同府城考取了9名进士,遥遥领先,其他名额被下辖的8个州县瓜分,浑源州考取了6名进士(宣统年间新学进士未列在内)紧随其后。由此可见,浑源州在大同府中是仅次于府城的文化重镇。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王朝,进士和举人的多寡代表了地方的文化发达程度,塞北大同属文化欠发达地区,浑源州虽仅考取了6名进士,但与周边州县相比,已经是独领风骚,傲视一方了。浑源这6位进士,上启道光二十一年的常山凤,下止光绪二十一年的孙秉衡。在本文中,笔者仅就了解的一些史料,对光绪进士孙秉衡及其家族作粗略记述。  孙秉衡(约1873-约1945),浑源城关(一说浑源花疃)人。光绪二十年(1894)八月,孙秉衡赴太原的山西贡院应乡试中式,获授甲午科举人,乡试同年有著名乡贤田应璜。  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孙秉衡与同乡举子张官、田应璜、王暨和、柴淇、栗国聘、傅倬等人赴京应会试。会试由礼部在顺天贡院举办,共考三场,分别是三月初九、十二、十五共三日,阅卷时间定为一个月,四月十五日公布录取的贡士名单。  会试结束后,18省举子在北京等待发榜,中日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突然传至,应试的举子群情激愤。其时,有正义感的京官纷纷组织赴京会试的本省举子联名上书,经都察院上呈光绪皇帝。据查,这个时期的上书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各省举子多达1555人次。  在这次上书潮中,山西籍京官在山西会馆组织了本省举子的上书活动。在支持维新的朝廷大员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举子的影响下,在户部主事谷如墉等山西京官的组织下,住在山西会馆的山西举子们聚而议之,推谷如墉代为起草条陈,上书以谏和议。  此次山西公车(公车为举人别称)上书,名义是由山西崞县举人常曜宇发起,奏折名为《常曜宇等山西举人条陈》,联署的举子多达61人,其中就有孙秉衡、傅倬、张官、田应璜、王暨和等浑源籍举人。这份呈文由省籍京官指领,上递到都察院,再由都察院左都御史裕德领衔呈递给光绪帝。  呈文的具体内容为:  山西举人常曜宇等呈文具呈:  山西举人常曜宇、贾大中、陈运丙、曹佐武、张宪文、丁体仁、张綮、刘汉阳、傅倬、傅侃、传枚、马蕃、张朴、解宝树、魏宇、王祝三、丁士廉、丁伦、张官、田应璜、王暨和、柴淇、孙秉衡、栗国聘、王藻虞、荀友楷、宁绳武、崔养锋、崔养锐、展成章、冯文瑞、粱志仁、李鉴堂、王守让、王绍珪、王建官、李希愿、吴文吉、冯俊卿、牛凌霄、李树峤、黄鋆田、庞映青、孟庄、籍兰溪、刘廷钧、胡玉堂、陈裴然、张贯文、张三铨、梁克缓、王发源、王学会、常麟书、任浩、岳亮采、刘学易、孟步云、申应枢、乔佑谦、王芝兆等,为和议未可遽定、机宜未可少失,恳请代奏事。窃闻倭夷就抚,中国于所失之地概置不问,赂以巨款、复割台湾一省畀之,不胜骇异。旋闻台湾臣民执“效死勿去”之义,俄、英、美三国亦有助我剿倭之请;此诚难得之时、可乘之机。若察之不真、赴之不速,祸变之兴亦有旋至立睹者,不可不熟思而审处也。  请先就台湾论之。唐景崧之忠、刘永福之勇、林维源之义,久为中外所共推;而不知三人之情势,固自不同也。唐景崧以儒臣膺疆寄,所欲忠者国耳。朝廷允其所请,竭股肱之力为国家效命,其素志也;即不允其所请,亦惟有奉身而退已耳,甚则赍志以殁已耳,无他恋也。刘永福以中国流氓据越南尺寸之地,与法人血战累年,未经败衄;泰西各国,目为奇人。其慕义来归,亦欲为国家效鹰犬之力,稍抒其胸中奇略耳。熊虎之姿,其能一日忘搏噬哉!然地非久处、兵非旧部,受诏而归,仍不失专阃大员。唐景崧素得其心,断不至遂成决裂。所*难措置者,独林维源耳。以彼族大宗强,膏腴数百里,子弟、族姓、家仆、佃户数千人,将令其携眷而归耶,彼将仰食于何所也?将令其裂冠毁冕而为异域之民耶?无论谓他人父、谓他人母,断非林维源所甘心;恐倭人亦未必能容之也。  ……

作者简介

  韩众城,1970年生,山西浑源人。  1990年参加工作,1995年5月23日因车祸致残,此后辗转求医,共做过七次手术,现在一直居家疗养,与轮椅为伴。在康复无望的情况下,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觉得一个人再大的苦痛在历史长河中都不值一提,只有做一些国家和民族需要并且与自己兴趣相结合的事情,活着才更有价值,于是选择了地方文化历史研究。近几年,勤奋用功,寒暑不辍,写下了不少浑源近代史料性文章。此书是他结集而成的**部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