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融性考论

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融性考论

1星价 ¥69.3 (7.0折)
2星价¥69.3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319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76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520331906 ; 978-7-5203-3190-6

内容简介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进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从而适应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实现教育的正真目的,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也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点。本研究以混合式学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理论综合、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的基础上,研究了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设计了混合式学习平台的构建模型、探索了混合式学习的实施路径,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混合式学习的效果评价工作,以期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前言(1)
绪论(1)
**章基本概念(16)
**节流域(16)
第二节乌江流域(17)
第三节传统体育(18)
第四节区域文化(28)
第五节文化通融性(30)
第二章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现状(31)
**节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介(31)
第二节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的本源及特质(90)
第三节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111)
第四节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困境(135)
第三章乌江流域区域文化内容体系(168)
**节乌江流域民族人口文化(169)
第二节乌江流域自然生态文化(174)
第三节乌江流域民俗制度文化(175)
第四章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的通融性关系(201)
**节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内涵(201)
第二节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关系表象(203)
第三节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生发机理(218)
第四节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特性(237)
第五章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
价值诉求(243)
**节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243)
第二节民族主体的发展(257)
第三节民族社会的发展(266)
第六章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现状、
困境和机遇(270)
**节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
发展的现状(270)
第二节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
现实困境(277)
第三节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
现实机遇(281)
第七章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
动态机制与对策(300)
**节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
模型框架(300)
第二节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
原则导向(311)
第三节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
内容与方法(338)
第四节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通融发展的
保障机制(349)
结论(363)
祈盼(368)
参考文献(369)

展开全部

节选

  一苗族传统体育项目  苗族在乌江流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资料显示,在东汉以前,苗族先民就成为乌江流域湘鄂渝黔边境的主要居民,到了隋代苗族成为乌江流域的单一民族,在唐宋时期,分布广泛,遍及川鄂湘黔滇等地方。因此,苗族是乌江流域分布*广、民族人口*多的少数民族。现主要居住在乌江流域的中下游一带,如彭水县、黔江县、秀山县、酉阳县、南川市、恩施市、利川县、咸丰县、松桃县、沿河县、德江县、印江县、思南县、石阡县、道真县、务川县、正安县、绥阳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施秉县、红花岗区、遵义县、福泉县、瓮安县、都匀市、贵定县、龙里县、贵阳市、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平坝县、安顺市、普定县、六枝特区、水城县、关岭县、镇宁县、金沙县、黔西县、大方县、毕节市、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县等地李良品、莫代山、祝国超:《乌江流域民族史》,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苗族的居住分布*为分散,绝大多数居住在高山和县与县、地区与地区接壤的偏僻地区,形成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的局面。  苗族是一个民族性极强的少数民族,至今在一些边远偏僻地区还明显可见苗族人穿着他们的传统苗族服饰,人们还普遍保持着他们*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信仰——五显坛。苗族一些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与周围其他民族有较大差异,是一个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性格十分强烈和刚烈的民族。苗族居民以大杂居小聚居村寨为主,其村寨常常连绵百余里,或者整个村寨都是苗族而没有其他民族,即“杂村不杂户”。苗族居民喜欢在传统春节或农闲时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其种类颇多。据不完全统计,乌江流域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包括射箭、射弩、摔跤、脚踢架、扭扁担、拉鼓、做女红赛跑(穿针引线赛跑、穿花衣裙赛跑、搓麻线赛跑)、跳芦笙、踢毛菌、过独木桥、走竹竿、芦笙拳、划龙舟、舞龙、舞板凳、磨秋、八人秋、斗牛、爬坡杆、板凳龙、跳鼓、打毛毽、打花棍、爬花杆、上刀梯、掷鸡毛球、接龙舞、舞狮、跳狮子、打泥脚、打禾鸡、布球、打草蛇、织麻赛跑、踢枕头、芦笙刀、金钱棍、武术、木鼓、打猴鼓、打花鼓、打毛毽、斗鸟、射背牌、拉鼓、踢毛菌、舞吉保、赶春、赶秋、跳花等。  (一)赛马  特别在传统农耕时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苗族村寨几乎家家都养有马匹,在生产之余,苗族人也经常举行赛马活动。赛马活动多在节日、集会举行。过去为男子项目,在20世纪80年代后也允许女子参加。赛马活动有固定的场所,叫“端坡”或“年坡”,但没有固定的场地和竞赛规则与方法,主要采用同时出发,先到达目的地者为胜。他们赛马的目的不是比赛的胜负,而是群体欢乐。赛马活动不仅是人们取悦的竞赛表演娱乐活动,还通常是男女青年物色情侣的好机会。  (二)射弩  射弩项目在乌江流域的苗族居民中开展较为普遍,处于乌江流域贵州地区的织金县实兴乡海马冲有“射弩之乡”的美誉。射弩活动是苗族居民用于打猎生产和御敌的工具或武器。随着其他工具的发明,射弩逐渐被其他工具所取代,转而发展成为苗族居民健身娱乐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从生产、武器色彩发展成为玩具、游戏色彩,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开展。射弩比赛有竞技型和非竞技型,都以射中为目的。非竞技型射弩在民间广为开展,可以是多人也可以是单人,靶有专门做的,也有以身边随处某一自然物为对象的,通常以方便即可。而在正式的竞技比赛中,有比较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方法,射弩工具也是特制的(见图2-1)。图2-1当地居民自制的射弩  (本图片由当地民宗局提供)  (三)上刀梯  上刀梯可以说是苗族人的一大绝活儿,以惊险、刺激、高难度为主要特征,通常在节日和集会上表演,但现在也在很多旅游地区作为一项吸引游客的表演项目而经常化。上刀梯主要是表演者沿着竖立的刀梯向上攀爬以速度或距离而取胜,表演时要求赤脚赤手。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该项目是一个难度极高的表演项目,不仅仅要求参与者有过高的胆识和心理素质,还要求有一种冒险、犀利的精神品格。基于大众而言,人们主要是观看,不适合广泛地参与。该项目主要流行于乌江流域贵州地区的松涛和道真地区。而这两个地方的上刀梯在器材和形式上有很大相异之处。如在松桃地区,是在地面固定一根8米高的木桩,然后在木桩上每隔30厘米打一个洞用于安装刀刃向上的砍刀。而在道真地区,是在地面上竖立一根长4—10米的木桩,然后四角用绳子固定防止晃动或摇摆,然后在木桩上安装砍刀12把,或36把,或72把。  (四)坐秋千  坐秋千项目在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比较常见,因为该项目易开展,场地器材简单,不受季节、人群限制,玩法又比较简单。同时,该项目特别对小孩具有很强的吸引性,在家里、在院坝、在树林等地方,可以随意搭建一个坐秋千的场地。坐秋千是用两根比较粗的长绳各系在一块木板的两头(通常是在木板的两头凿一个孔,绳子穿过孔并系紧确保安全),绳子的另外一端系在离地面较高的横木或树桩上,总体高度是保证人坐在木板上能够安全、自由晃动为准。坐秋千主要是利用人坐或站在木板上悬空后利用弧形摇摆的惯性而忽高忽低地晃动为游戏目的,摇摆的弧度可高可低,可远可近。让人感受到在空中的悬体运动感、愉悦感、惊险感和刺激感。  (五)打磨秋  在乌江流域苗族地区较为流行,通常情况下是在一块比较平坦的草坪上支立起一根约为2米高的木桩,用刀将木桩的顶断削尖,然后将一根横木的中间打一个孔,再将这根横木套在立柱端上,孔的大小使横木能够左右、上下或圆周自由转动为宜。打磨秋时,在横木的两端各伏上重量基本相等的人,使横木能够平衡地自由转动。横木可以上下起伏和圆周旋转。  (六)打跷跷板  这个项目也比较流行。在院坝、草坪等地就可以进行。器材要求很简单,在人们生活休闲之余,随意找根木凳做支撑物,然后再找一根横木放在木凳中央,两头坐上人就可以玩。  (七)打毽  打毽可以说是乌江流域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项目。在农村地区,一般在春节期间比较盛行,因为过年的时候一般都要杀鸡,于是人们就把鸡身上比较柔软的羽毛摘下来用线捆在一起,然后用布包上,用针线缝包后和铜钱包扎在一起,然后采用脚踢、木板拍等方式进行。可以单打或单踢,也可以对踢或对打。  (八)独脚鸡  这是一项游戏项目,以一只脚为支撑腿进行跳动,以速度快或距离长者为胜。  (九)翻竿脚  以竹竿、扁担或木棒为器械,器械一头触地,然后双手分开扶住器械,以头、身体扭转后站立为成功者。该项目的难度以手离地面越近为难度越大,当然也就是挑战越大,通常情况下练习者的手以渐次下移进行挑战练习。  (十)爬竿  常在竹林中或在树枝上吊一根竹竿为器械,练习者以爬的速度或距离为取胜标准。  (十一)试力  试力也称为较力,就是比较双方力量的大小和巧力的使用,这既是一项体力的运用,也是一项智慧的较量。试力分为持器械类和非持器械类,主要是用腰、手、额头、下颌、膝、髁等多种部位的力,以扭、抵、推、扳等为发力方法。持器械类以板凳、扁担、粑棒或木棒为器械,双方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改变对方的状态为取胜,通常有扭(抵)扁担、木棒、板凳等。非持器械类有掰手腕、掰手劲等。  (十二)摔跤  该项目又被称为抱腰,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双方各一只手搭或挽在对方的左膀或右膀上,互相搂住,双方同时用力将对方摔倒在地为胜利者。另外一种是不拘于形式,可以采用搂、抱、摔、拌、甩、扳等方法用力或技巧将对方摔倒在地为胜者。  (十三)打花棍  这是苗族女子常玩的一个项目,以木棍为主要器械,长约5尺。每人各持一根进行分组对打,采用灵活的脚步进退和手上的变化进行攻防对抗。  (十四)花棍  也叫“打连响”。是用一根长约1.2米,直径在2—3厘米的竹竿,在竹竿的两头分别凿一个孔,然后在孔里面放上铜钱,使运动过程中发出“哗哗”的响声。活动中手持竹竿的中间,便于对竹竿进行使用,活动时主要通过手的变化用竹竿的两头敲打自己的腿、肩、背等,使竹竿和铜钱在音乐的伴奏下能够有节奏地变换敲打。在敲打过程中,人可以唱歌、跳舞及做一些全身性的动作。该项目一般以团队表演为主,队形多样,可以原地站着,也可以走着打,整个场面欢快。  (十五)芦笙刀  是一项武术类体育项目,练习者手握长把环首刀,在芦笙、鼓的伴奏下,通过砍、劈、斩、挡等动作进行拼杀练习。  (十六)芦笙拳  在芦笙音乐的伴奏下,练习者以芦笙动作为主要基础,再结合跳、踢、打等形成一套攻防技术动作,主要以武术动作为主要特征。练习过程中有徒手对抗,也有持刀、棍、枪、耙等器械进行,该项目男女皆可参与。  (十七)打猴鼓  又称猴鼓舞。主要是一项模仿猴子动作并具有武术动作特征的击鼓体育活动,由8名小伙子捧鼓,8名姑娘击鼓,边击鼓边模仿猴子动作跳,有单打、双打、男女混合打,一套动作完成后男女互换继续进行,场面较为热烈、壮观。男子单打时以猴子动作为主要内容组成为武术套路,而女子则以日常生活中的纺纱织布、挥刀播种、摘花收果为主要动作内容。  (十八)打花鼓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腊月二十至正月十五,在乌江流域贵州地区的松桃地区都要举行打花鼓活动。传说打花鼓是一项祭祀活动,是苗族人为了纪念领导苗族起义的领导人石柳邓而发明的一项集体性鼓舞,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热烈壮观的场面。打鼓时,先是指挥者用鼓槌使劲在鼓面上重击一下,霎时万籁俱寂、寂然无声。接着其他鼓点急促响起来,鼓声由小到大、节奏由慢到快,整个场面是鼓声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然后男女青年踩着鼓点节奏跳着舞蹈进入会场。同时,每一个男女青年都手握一个鼓槌按照次序敲打打鼓的鼓面或鼓边,边打鼓边跳舞。  (十九)划龙舟  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一般在江河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开展比较普遍,如清水江、乌江、松江、酉水河等一带,多在端午时节或五月下旬举行。划龙舟是一项水上集体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协调配合能力,当然也需要一定的划桨技术。划龙舟一般以村寨为集体参赛单位,在人数相等的条件下在鼓声的统一指挥下参赛选手一齐划桨,使龙舟能够以*快速度朝前行驶,以*短时间到达目的地者为胜者。  (二十)跳芦笙  这是一项结合芦笙器械及发出美妙音乐的传统体育活动。人们在吹奏芦笙时,常常伴以各种身体活动姿势和运动技巧动作,以及舞步等。这些动作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具有很强的运动量,在芦笙音乐的伴奏下,人们做着如滚球、踩蛋、倒立、滚翻、爬杆等动作,场面优雅热闹。在乌江流域跳芦笙又称为“矮步”“滚山珠”。跳芦笙有的地方还结合武术创编了踢、打、进、退等主要动作。也有单人表演、集体表演、徒手对抗、器械对抗等多种形式。  (二十一)木鼓舞  木鼓舞有长木鼓舞、鱼式木鼓舞等多种形式。表演时,一人击鼓其作用是进行指挥和对场面进行渲染。然后多人按照鼓点节奏跳起欢快的舞步和变换着各种身体活动动作,如迎祖舞、祭魂舞、闹堂舞、马刀舞等冯胜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页。。鱼式木鼓舞跟长木鼓舞的区别不是很大,只是这种舞蹈要求的是手脚同边,反映了人们适应山区崎岖险恶的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这种舞蹈主要是在贵州地区的台江县反排村,所以现在很多人称为“反排木鼓舞”。而今,通过课题组的田野考察,反排村仍旧具有很浓厚的原生态气息,因为木鼓舞而成为一个旅游休闲之地。  (二十二)板凳舞  所谓的板凳舞就是以长、宽、高分别不超过30厘米、20厘米、25厘米的小板凳为器械,通过板凳的凳面相碰撞为目的和发出的声音作为指挥节奏,然后在这种碰撞声音的指挥和渲染下,人们跳着欢快的舞姿和动作,如转身、下蹲、高位翻身等击凳动作,达到一个群体欢乐的目的。板凳舞在一些传统节日、集会,以及酒后举行的比较多。  (二十三)粑棒舞  粑棒舞主要以生活中人们打粑粑的粑棒为器械,将粑棒舂击一个空的粑樔,以此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为指挥,然后人们按照所发出的撞击声而跳起欢快的舞蹈。该舞蹈的身体动作变换多,形式多样,地方不同所跳的动作方法也不尽相同、风格各异。  (二十四)迁徙舞  迁徙舞主要是祭祀祖先迁徙的艰辛历程的一种祭祀舞蹈,动作内容以反映先人迁徙为主要特征,所以这个场面和舞步都显得比较凝重、悲壮和苍凉。  (二十五)响篙舞  以生产工具“响篙”为器械,响篙用破竹制成,用于驱赶家禽家畜或飞鸟野兽之用,这种舞蹈就源于人们驱赶鸟兽而逐渐形成。该舞蹈通过破竹击地所发出的声音为伴奏,然后舞者以这种清脆的声音为指挥和音乐背景而起舞。  (二十六)生活技能比赛  在乌江流域的威宁地区,有一些专为女子为展示各自生活技能的比赛项目,如背水、穿衣、穿针、织麻等比赛,通过长期举行已经演化成为一项娱乐竞技活动。由于该项活动以综合展示生活技能为主要内容,极富生活情趣和色彩,所以将这一活动命名为“生活技能比赛”,但在有些资料中将这一活动称为“穿衣、穿针、背水、织麻比赛”贵州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或者“女工比赛”冯胜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页。。该项目多在端午节的花场上举行,一般以5人为一组进行比赛,看谁*先完成规定的动作即为胜者。在传统上,胜者由场主或寨主进行颁奖,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进行奖励。

作者简介

  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西南大学博士后,国家社学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委员,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民族民间体育与社会发展研究。近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专业类核心期刊18篇(独著或第1作者),14篇被CSSCI收录,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体育》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研(排名第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体育总局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赞助项目1项、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4项、重庆市体育局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1项、重庆市博士后特别赞助项目1项、涪陵区科委项目4项;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报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